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机构
1、县委及基层组织。20年代初,一批外出求学的青年,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如卢光楼、郭活泉,朱庥、张泰康、任惠群、刘方鼎等。其中,卢光楼民国12年(1923)入党。他们利用节假日及探亲机会;在家乡组织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启发民众觉悟。民国13年暑期,卢光楼及旅外学生季庶仁、高莫适等,在无城组织“青年读书会”,面向贫民开办夜校,介绍进步刊物。民国15年创办“义务小学”(现杏花泉小学前身),建立宣传阵地。上述活动为中共党组织在无为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
民国16年(1927)8月上旬,共产党员任惠群在芜湖与安徽省临委取得联系,并根据省临委的指示,联络刘方鼎、商恩甫、倪受健、张泰康等党员,于中旬在无城米市街“刘魁记衣店”(刘方鼎家)成立无为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无为特别支部,直属省临委领导。书记任惠群,刘方鼎、商恩甫、倪受健、张泰康4人为委员。9月,特支改为特别区委,下辖3个支部,共16名党员。特区委的领导成员与特支的领导成员同。10月,全县有党员19人。
民国17年(1928)夏,特区委在小江坝北江沿召开有近40名党员参加的大会,宣布成立县临委。选举宋士英为书记,刘方鼎、商恩甫、夏于旭、高策清、胡士星为委员。下辖3个支部。县临委属省临委领导。年底,县临委改为县委,书记倪合台,委员邓逸渔、夏子旭,辖4个支部,原县临委书记宋士英调至省临委秘书处工作。
民国19年(1930)秋,为执行中共中央《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及中共全国组织会议的要求,县委将党、团组织合并,组成中共无为特别行动委员会,受中共皖南特委领导,书记刘静波,并成立以任惠群为主席的苏维埃准备委员会,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是年12月7日,特别行动委员会集合200余名未经训练的农会会员和党团员,收缴富户护院枪枝,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于当日夜晚在六洲举行武装暴动。次日,六洲暴动失败。根据皖南特委指示,撤销县“特行委”,党团组织分设,重建无为县委,书记夏子旭,委员倪合台、邓逸渔、张恺帆、张昌忠。因组织暴动而暴露了身份的原负责人调离无为。一月后,部分党团员和群众取出暴动时使用的枪枝,组成武装宣传队,开展以打土豪、惩恶霸地主为主要形式的武装活动。同时,由张恺帆负责,继续编印《红旗》报。
民国20年(1931)7月,夏子旭、周可章、朱子荣遇难后,邓逸渔代理县委书记,武装宣传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邓逸渔、张昌忠随游击纵队活动于东乡,张恺帆到石涧附近建立机关,继续办报。此时,因上级组织遭受破坏,县委失去与上级的联系。8月,邓逸渔、张昌忠及到无为联系工作的巢县县委书记倪合台在东乡真武殿被叛徒杀害。嗣后,张恺帆代理县委书记,赴芜湖与上级取得联系,回无后,在北乡坚持武装斗争。由于上级组织再遭破坏,县国民党当局到处通缉中共无为县委负责人等原因,县委领导成员被迫相继离开无为,党组织停止了活动。
民国24年(1935)冬,中共皖西北特委到无为、庐江、巢县三县交界处进行土地革命和抗日宣传,发展党员,秘密地建立了中共无为工作委员会,在六店至赫店一带开展工作。民国26年春,皖西北特委所有负责人均赴延安学习,无为工委与上级失去联系,自行消失。
民国26年(1937)11月,由中共皖中工委宣布成立中共无为县工作委员会,胡德荣为书记,其任务是恢复并发展党的组织,宣传党的抗日纲领,推动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民国27年春,无为工委改为县委,至6月,无为县有党员36人,居全省各县之前茅;时县委辖三区、四区两个区委。10月,党的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县5个区,除一区(无城)党的工作由县委兼顾外,二、三、四、五区党的组织均建立、健全。次年夏,四区委改设为中心区委。
民国28年(1939),国民党制造反共磨擦事件,至次年春,反共活动达到高潮。县委除留少数人坚持斗争外,机关随地委及驻无新四军撤往淮南铁路以东。7月中旬,无为县沦陷。随后,县委奉命返回无为敌后,着手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敌后游击斗争,配合新四军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
民国30年(1941)10月,日军相继侵占了各中小集镇,无为地区被分割。为便于领导,无为地委决定撤销无为县委,在无为东南乡设立临江工委,在西北乡(包括巢南银屏一带)设立巢无县委,划部分地区归巢庐县委,原属桐庐无县委领导的五区(牛埠一带)区委的隶属关系未变。次年夏,巢无、巢庐两县委合并为无巢庐中心县委,领导9个区委。是年冬,撤销中心县委,9个区委改由皖鄂赣边区(又称皖中区)党委直接领导。同年秋,临江工委改为县委,下辖8个区委。
民国32年(1943)3月,皖中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无为地区行政上划分为无为(西北乡)、临江(东南乡及江南地区)、湖东(西乡及其以西地区)3个县,党的组织则相应有直属区党委领导的巢无县委、属皖南地委领导的临江县委、属沿江地委领导的白湖县委和五区工委。5月,临江县委又划分为临江(无东)县委和无南县委。白湖县委于秋季被撤销,改设白湖中心县委,领导湖东及舒(城)、庐(江)、桐(城)一带的党组织。这时的无为,除主要集镇被日军侵占外,大部分地区为新四军第七师所控制。各区、乡党政军群组织基本健全,并开展了民主选举各级行政领导的政权建设工作。
民国33年(1944)底,皖南地委由白茆迁至江南。
民国34年(1945)9月底至10月初,为了国内和平,皖江解放区的党政军人员奉命北撤,无为地区各级党政军组织随之撤离。各地仅留部分人员,与新四军第七师联络部联络工作。10月,国民党军队138旅528团进驻无为,伙同地方当局,实行法西斯统治。无为地区4个县党的秘密联络点的负责人,被迫于年底转往外地,组织自行解散。但仍有少数党员以各种职业为掩护,坚持斗争。
民国35年(1946)1月,相继成立中共临江临时支部、中共无东支部。2月,无南地区几名党员于高沟周步店组建中共无南小组。6月,归属临江临时党支部领导。
民国36年(1947)1月,中共华东局国民党区域工作部成立后,分批派遣干部到无为地区,先后建立了巢无工委和临江临时工委。7月,两工委及其武装汇合于巢南山区.10月,合并为巢无工委,并根据“国区部”的指示,派员进入大别山区,与中共皖西区党委联系。
民国37年(1948)2月,皖西区党委在巢无地区成立中共皖西四地委、四专署和四分区,领导无为地区党、政、军工作。无为全境仍按抗日战争时期的区划,先行成立无为县委、临江工委,同时成立了无为县政府、临江办事处。5月,成立湖东县委、无南县委以及两县的政、军组织。至此,无为地区的4县党、政、军组织基本形成,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民国38年(1949)1月21日,无城解放。7月,临江、无南、无为、湖东4县委合并为统一的无为县委。原有的21个区委,除雍镇、运漕、银屏、槐林4个区委和关河区的部分乡分别划属和县、含山、巢县、庐江县委管辖外,其余的调整为汤沟、河坝、姚沟、牛埠、蜀山、开城、严桥、石涧、无城9个区委及襄安直属镇党委。109个乡(镇)中,有24个建立了支部,另有5个行政村支部和13个机关支部,共有党员700余名。是年底,全县有党员2097人,其中,正式党员1173人,候补党员924人。乡镇支部发展到61个,有党员的自然村达565个;机关支部13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为党组织及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临江、无为、湖东、无南4县党组织党员统计表

1953年底,县委改委员会负责制为常委负责制,成立了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县委日常工作。1956年5月,县委召开中共无为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无为县第一届委员会和县监察委员会,改变了一直沿用的由省、地委任命县委负责人的做法。是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党委14个,党组8个,党支部(含总支)389个,党员12359人。
1957年,全县各乡相继建立了党委会。
1958年1月,县委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是年,县委创办了《无为报》(后改为《无为日报》)和理论月刊《红专》,农村的党组织得到调整。1960年县委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是年,全县计有基层党委35个(其中人民公社党委27个)、支部2050个,每个农村生产大队均建立了党支部或总支。三年里,共发展党员3239名。
1961年10月,县委设立11个区委,加强对农村党组织的领导。
1963年,农村的党组织随公社的变动作调整。是年底,全县计有10个区委、2个直属镇党委和70个公社党委,近700个支部,13996名党员。
1965年冬到次年10月,开展“四清”运动,全县吸收新党员10947名,使党员总数达 24486名。
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波及无为后,“造反派”组织夺取了各级党权、政权、财权、文权。从1月20日县人民银行第一个被造反派组织“接管”起,到3、4月间,县委、县人委及各基层组织被“砸烂”;一大批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各级党政组织全面瘫痪。
1968年4月,在“支左领导小组”的主持下,成立了由军人、干部、群众三结合的“无为县革命委员会”,作为一元化的临时权力机构。10月,县革委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五十字”建党纲领,结合“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的任务,整顿全县的党组织。至次年3月,整党工作基本结束。1969年9月,在大部分区、镇、公社党委以及基层支部相继建立的基础上,县革委会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代行县委职权。
1970年底,全县有9个区、2个直属镇、69个人民公社重新建立了党委,878个党支部得到恢复,2.7万多名党员中的98%恢复了组织生活。年底至次年初,在无城召开了中共无为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县委,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随即撤消。
1971年到1976年全县共发展党员6550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县委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整顿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年底,县委设立了办公室及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工作机构,其后又陆续恢复了党校、纪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等机构。
1982年春,在政权系统的一些主要部门及政协、人武部等单位,先后建立了27个党组或党委。
1983年底至1984年3月进行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县委常委班子,人数由原来的13人减为11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岁降为42.3岁,大专或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2人增至6人。党政系统的各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均有降低,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1981年至1987年,先后召开第五、第六、第七次党代会,民主产生了各届县委领导机构。
2、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县委未设专门纪律检查监督机构。对违纪党员的处理,环境稳定时,按照组织程序审批,由各级党组织自己执行;遇有特殊情况,则先处理,后履行手续。
1950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皖北区无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会由8人组成,县委书记兼纪检书记,另配备若干专职干部,接受县委领导,接受上级纪检部门的检查、监督。
1952年9月,县委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纪律检查工作,决定各级成立党委纪检会,每个支部设1名纪检委员。1952年10月,县纪委更名为中国共产党无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县委的工作机构。1955年,县委纪委设立了5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
1956年5月,县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无为县监察委员会,取代了县委纪委。9月1日,县监委会正式办公。次年6月,县人委监察室与县监委会合署办公。1959年4月,县监委会改称县委监委会,列为县委的工作部门。8月,县人委监察室撤销,县内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审议工作,纳入县委监委会的工作范畴。
1967年初,在造反派的冲击下,县委监委会被解散。1968年后,党的纪检工作由县革委会政工组承办。1979年8月,无为县委召开全委会,选出9人组成的中共无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重建了县委纪检机关。1982年1月召开的县第五次党代会,选举产生13人组成县委纪委,1984年1月改称“中共无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单独设置,为县一级领导机构,在县委和中共巢湖地区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工作。其常务委员会由7人组成,行使全委会闭会期间的职权;内设信访、纪检、审理3个科和办公室,处理具体工作事务。在基层,也相应建立了党的纪检委员会,并配备了专职干部,形成了完整的纪检组织体系。
中共无为县纪(监)委书记名录

3、县委工作机构。中共无为县委最早设立工作机构是在民国19年(1930)1月,设立组织、宣传、军事、秘书4个处,但各工作机构均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这种设置到是年秋组织六洲暴动时即予取消。
抗日战争时期,县委于民国27年(1938)冬设立组织、宣传两部,次年秋冬增设民运部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民国29年7月,县委从津浦路东返回无为后,重建了组织、宣传、民运3个部。其后,无为先后建立的6个县级党组织,除江流工委未设工作机构外,其余均建立了组织、宣传两部。此外,按各地具体任务还设立了一些机构,如巢无、临江两县委曾设有民运部,五区工委为协调党政工作设置了政权部,白湖中心县委和无南县委设有军事部,临江、无南、五区、白湖县(工)委还设有敌情交通大站。这个时期的工作机构基本上都设了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地区的党组织是在民国37年开始设置工作机构的。4个县委设置相同的是组织部,无为县委另设有宣传部,临江县委办了机关报,湖东县委设有敌工部。到民国38年7月四县合一,县委设置了组织、宣传两部。
解放初期,县委工作机构有组织、宣传两部和秘书室,另有训练班,后增设了纪检和统战工作部门。1955年中共确定干部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后,县委增设了5个部。此后,县委工作机构变动频繁,尤其是为配合中心任务设置了一些临时工作机构。“文化大革命”前夕,县委共有工作部门13个(包括临时机构1个)。1970年底重建县委后,县委除设县直党委会外,其他工作机构与县革命委员会工作机构一套班子。1976年底始,县委才陆续恢复了一些工作机构。到1987年,县委所属工作机构有县委办公室、党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属县委、县政府双重领导)、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党校、县直党委会等。
中共无为县委工作机构简表

4、县委领导人更迭。建党初期至1956年,党的领导人均由上级委任。从1956年中共无为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县委领导机构起,县委领导人改由民主选举产生,并依党章规定,分届担任。但在届与届之间,也有由上级党组织调任的。
在无为县党的历史上,解放前绝大部分时间实行委员会负责制,仅民国19年(1930)、民国30年夏、民国31年夏和民国32年春,曾实行过委员会下的常务委员会日常负责制。解放初,实行委员会的委员分工负责制。1953年底,县委设立常务委员会,负责县委常务工作,自此即一直沿袭下来。1957年至1963年间,县委曾增设书记处,书记处在县委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处理日常工作。
中共无为县领导机构负责人简表


中共无为县委负责人简表(一)




二、代表大会
1、中共无为县第一次代表大会。1956年5月20日上午在无城召开,24日凌晨结束。出席大会代表417名,因公因病请假28人,代表全县5597名党员。63名县直单位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贯彻中共芜湖地委召开的第一次区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精神,继续克服右倾思想,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1956年的粮食生产任务,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讨论无为农业发展12年远景规划;审议通过县委七年来的工作报告。23日晚,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4人、监委委员11人、出席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11人。24日,新当选的县委委员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本届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书记9人。
2、中共无为县第二次代表大会。1958年1月11日至22日在无城举行。前县委书记姚奎甲传达省委一届二次会议精神,王亨昌代表县委作《关于一年零七个月以来的工作总结和1958年农业生产任务的报告》,审议无为县1958年到1967年农业发展初步规划(草案);选举新的中共无为县委员会和县监察委员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62名,列席代表77名。会议产生29人组成的新县委,8人组成的新监委。会后举行的县委二届一次全委会,推选出县委常委9人,其中书记处书记6人。
3、中共无为县第三次代表大会。1960年2月13日至17日在无城召开。会议应到代表 534名,实到代表452名;应邀列席代表55名。会议审查并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制订了 1960年的更大跃进计划,选举新的县委领导机构和15名出席省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大会产生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7人。嗣后在召开的县委三届一次会议上,有15人当选为县委常委(含8名书记处书记)。
4、中共无为县第四次代表大会。1970年12月29日至次年1月3日在无城举行。1209名代表中的1085人出席了会议。大会筹委会成员、军代表杜作亭致开幕词,筹委会主任陈海楼代表中共无为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作工作报告。会议选出39名县委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在县委四届一次全会上,选举产生12名县委常委和正副书记。
5、中共无为县第五次代表大会。1981年12月27日下午举行预备会议,听取《关于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大会议程,宣布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执行主席分组名单、副秘书长名单。28日至31日在无城正式召开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97人,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傅昌堂主持大会开幕式,致开幕词。谢永康向大会作《加强党的建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工作报告。大会采用差额选举的方法,选出县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6人,县委纪委委员13人。并选出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正式代表16人、候补代表1人。通过县委和县委纪委的两个工作报告的决议。继后召开的五届县委第一次全体会议,推举出11名县委常委和正、副书记,并通过了《中共无为县委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自身建设的决定》。
6、中共无为县第六次代表大会。1984年8月6日至9日在无城召开。应到代表497名,实到代表486名,代表着41800多名党员;列席会议的有79名县直单位负责人,驻城享受科(局)级以上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应邀出席开幕式,莫儒棠主持开幕式,致开幕词。蔡林代表县委向大会作《高举改革旗帜,迎接全面整党,全面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刘先登作《关于纪律检查工作的报告》,蔡林致闭幕词。大会分别通过县委和县纪委的工作报告,并作相应决议;选出第六届县委委员34名,候补委员5名;选出县纪委委员15名,根据省委通知要求,重新选举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9人。县委六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县委常委和正、副书记,10名常委的平均年龄为43.9岁,比五届常委下降3.1岁。常委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高中(中专)3人,初中2人,文化素质较上届有较大幅度提高。
7、中共无为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87年6月6日在无城开幕,8日结束,出席大会的代表449名,代表全县4.5万名党员。83名县直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驻城部分离休老干部应邀参加开幕式。徐业培致开幕词,蔡林作《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加快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的工作报告,赵明松向大会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审议并批准了县委工作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33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无为县第七届委员会,选出15人组成中共无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会后在召开的七届一次县委全委会上,11人当选为县委常委及正、副书记。
三、党务活动
1、思想教育。1950年9月至11月,县委围绕秋征、土改和生产三大任务,对全县171个支部进行整顿。1952年12月,县委着手开展全面整党工作,整党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相结合。三反运动结束后,县委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和工作任务,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县直及22个区的300个支部(农村268个、机关 32个)、3808名党员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至1955年2月,共处理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240人,接纳新党员888名。这次整党,使党员受到一次较系统的党员标准教育,转变和端正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提高了他们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继续革命的自觉性。但是,在反对党内错误倾向中,特别是在农村反对富农思想倾向中,也产生一些“左”的错误。1957年,县委领导了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一年里共下放1031名干部至区、乡、社,充实基层,锻炼干部,消除人浮于事、脱离生产的偏向。72个乡相继建立了党委会。对383个农村支部、11126名党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新党章教育,建立了正常的支部教育制度。同时,县委还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使党的民主作风得到发扬。但在随后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大刮“五风”(共产风、一平二调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对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县委曾两次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的偏差,但由于是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前提下,整顿结果反而助长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1959年7月,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到无为进行社会调查,发现问题,责成县委认真纠正“共产风”,并提出“三还原、两开放”的应急措施,给无为县人民生活带来转机。但是,反右倾斗争接踵而来,张恺帆被安徽省委定为右倾分子,一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受到种种打击,从而使刚开始纠正的共产风在无为县又刮了起来。在大跃进的三年中,县委先后召开第二、第三次党代会,创办了《无为报》(后改为《无为日报》)和理论月刊《红专》。
1961年1月,县委先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印有社员代表参加的五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和有关规定,县委带头检查了大跃进中政策作风上的缺点和错误。会后,各级组织仿照县委的办法,层层检查。全县8539个生产队,有95%实行责任田,包产到户,并开放了农村集市贸易,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
1962年,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精神和省委组织工作会议指示,恢复和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各级干部3.6万人次学习中央的有关文件。1963年,县委召开劳模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县三届二次党代会作出《关于全县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决议》,各单位都制订了相应计划。通过这些形式的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革命热情普遍高涨。
从1963年起,无为县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1月,在37个公社进行了以清理粮食为中心的“四清”工作(清工分、清帐目、清财物、清仓库)。4月,县直104个单位,3178名干部分批开展了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下达后,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央文件,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在城乡分批进行了一次面上“四清”。次年10月,选派453名干部,参加芜湖地委在繁昌进行的点上“四清”运动。1965年9月,巢湖地区四清工作团(总团)先后分两批对无为县城乡开展系统的、以“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为内容的“四清”运动。工作团开进后,四清总团和各分团、工作队党委即取代了县、区、社的党政职权。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左”的思想指导下,扩大了打出面,伤害了不少干部。在“四清”过程中,进行了党员登记和组织处理,同时根据党中央“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员”的指示,吸收了一批新党员,1965年冬至次年10月,吸收新党员10947名,使党员总数达24486名。“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10月草草结束。
1968年10月,县革委会结合“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的任务,整顿全县的党组织。至次年3月,整党工作基本结束。在整党、清理阶级队伍以及“一打三反”过程中,一些党员受到错误处理,同时发展51人入党,10012名预备党员办理了转正手续,269名公社以上领导干部有266人得到解放,被安排了相应的工作。
1971年至1976年,全县共发展党员6550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县委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在全县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
1978年5月,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生活转入正常轨道。
198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全县分四批自上而下地进行了整党,至1987年7月结束。全县1828个党组织,44130名党员接受了整顿,进行了党员登记。通过整党,健全了党的各项生活制度,密切了党群关系,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县委注重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1987年与1978年相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增加 4960人,占同期党员增长总数的59.6%。
2、纪律检查。解放初期,在反霸、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中,县纪委结合整党、整风、审干等对237名违纪党员作了处理,其中,开除党籍101人、留党察看13人、撤销党内职务12人、其他处分53人。1954年后,纪(监)委结合全面整党,将工作重点放在查处农业互助合作、“三反”斗争、生产救灾、粮食统购统销等中心工作中党员、干部违反党的政策、决议的违纪案件。1954年受理案件175件,处分党员、干部66人,次年又有71名违纪党员受到处理。
1956年,党的监察工作主要是以加强农业合作化为中心,密切联系其他各项中心任务,该年度共处分党员94人。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党的纪律监察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在随后的历次运动中,也错误地处理了一批党员和干部。从反右派斗争到1963年12月,全县共处分党员3785人,其中受撤职处分的有1001人。 1961年,遵照党中央关于“要对最近几年来,受到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党员,实事求是地加以甄别”的指示,县监委在各级党组织的配合下,先后甄别平反2692人,其中彻底平反 2261人,部分平反431人。
1963年至1966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县监委处分的458名党员中,受错误打击的较多。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除一大批党员、干部被打倒外,全县有1557名党员受处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党纪的检查、监督工作由刚刚重建的县委组织部办理。其后的两年里,全县共处分党员262人。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保证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县纪委在落实党的政策,纠正冤假错案的同时,认真查处违纪案件,维护党纪,端正党风,恢复党内正常生活。
1979年到1986年,根据中央指示,实事求是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文革”前的冤假错案,全县共受理案件2811件。迄1987年,已核查结案2724件,其中,全部平反581件,撤销处分70件,部分平反575件,维持原结论117件,减轻处分107件,恢复党籍115人,恢复公职53人。从1982年始,县纪委协同有关部门,查处党员干部经济犯罪的案件。截至1984年6月,全县经济犯罪立案81件,涉及党员70人、干部43人;查结64件,有 48人受到刑事处分,21人受到党纪处分,29人受到政纪处分。共追缴脏款31.4万元,收回挪用公款122万元。同时,根据中纪委的通知精神,狠刹吃请送礼、贪污受贿、严重官僚主义和行业不正之风。1983年,县纪委贯彻中共中央(1983)4号文件和中纪委《公开信》精神,对全县党员干部在分房建房、户口“农转非”中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进行严肃查处。其中,查处中纪委《公开信》指出的五类问题和违反财经纪律建房问题的33件,给予党政纪律处分的12人,责令退房的12户,清退住房1500多平方米,追回贪占和挪用的公款(包括公物折款)2万余元,农村退回建房侵占的耕地15亩,因占用耕地建房受经济处罚的有160多户。在这期间,全县总共处分党员580人。
3、统一战线。解放前,县委没有专门设立统战机构,但在中央统一战线旗帜下,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
民国26年(1937)9月,张恺帆、胡德荣等在无城与白茆一带成立“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救亡协会”,组织工农群众,联络爱国士绅支援抗日。次年4月,中共无为县工委与国民党县党部联合筹建了无为县各界抗日动员委员会。同时,与先后担任国民党县政府县长的爱国人士胡竺冰、陶若存、李天敏等关系密切。无为地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气氛较为浓郁。民国31年,中共无为县委领导成立的县参议会,大量吸收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抗日斗争。民国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县境内先后建立了4个县级民主政权,在严桥、石涧、新民、银屏、槐林等地率先实行土地改革,实行“争取分化小地主及中间势力,孤立瓦解少数反动地主”和确定地租“二八倒交”的基本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后,县委于1951年设立统战部,团结工商业者、民主人士及宗教界人士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3年成立的县工商业联合会,37名执委中有31名是私营业主。1956年,无为有民主同盟盟委4人(无为中学1人,无为师范1人,安徽省转业速成中学2人),组成1个小组;民革党员1人(在无为中学任教),因人少未组成小组。他们都直属省级组织领导。至1988年,两党各存1人。
1956年,中共无为县委对工商业者、民主人士及宗教界人士的政治生活均作了妥善安排,其中推荐担任各种职务的有72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的总目标,除抓好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落实外,加强了同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据1987年统计:无为籍居台湾人员1500多人,县内眷属4000多人;旅外侨胞247户、916人,他们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香港。至1988年底,全县共接待探亲三胞(台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407人次。“三胞”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先后捐资23万多元,重点帮助家乡兴办教育和公共福利事业。
从1978年至1988年,县委统战部共审理各类案件1524件,对照政策,先后落实了 1486件、903人。其中:收回户口349户、952人;归还房屋151.5间;补发“文化大革命”期间扣发的工资5094件;归还“文化大革命”期间查抄的财物12件;改正错划右派分子515人、1077件(含中右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疑似右派、右倾思想四种人97人、 112件);认定起义投诚人员身份53人(其中将级1人、校尉级32人);全县193名工商业者中原定为剥削阶级的89人,根据中共中央(1979)84号文件精神,改正为“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为70人;落实有“三胞”关系的为157人。全县非中共党员的干部任副乡长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54人,其中任县人大副主任1人、常委6人,县政府顾问1人,县政协副主席4人、常委12人、委员86人,副乡长3人,公司、厂矿负责人41人。
4、党员、干部培训。解放初期,县委开办党训班、团训班等各类干部培训学校短期培训干部。同时,在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毕业的有33人,在黄麓师范学校学习毕业的有13人,在皖北行政干校学习毕业的有21人,在华东妇联干校学习毕业的有30人。
1958年4月,党训班与干部业余政治学校合并。11月,将县委党训班改为“中共无为县委党校”。同时,成立广播夜党校(每月广播3至5课)。1959年春,县委党校、县直红专大学、红专办公室、县直党委4个机关合署办公。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干部学校,1962年该校与县委党校合并。1963年4月又与党校分开。1970年12月县委党校改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7年5月31日,改为中共无为县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同时也称中共无为县委党校。1984年始,全县建立业余党校87所,形成一个广泛的党员教育网。1985年县委党校设立中专班,并设立函授班。1988年,除岗位培训外,在各类高校、中专学校学习的达352人。其中大专毕业42人,正在学习的154人;中专毕业28人,正在学习的 107人;高校自学考试毕业20人;中专自学考试毕业1人。
历次培训情况如下:
1952年9月至12月,培训10期互助合作干部,计5672人。接受方向、前途、政策、业务教育。
1954年冬,县委共办5期互助合作骨干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区、乡干部,老社骨干、互助组骨干,计1762人。学习总路线和农业合作社、信用社、农技知识。
1955年11月至12月,举办了3期互助合作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乡干、妇女骨干,计 4175人。学习走合作化道路的材料。
1956年举办2期区、乡干部训练班,计967人。学习总路线、党的基础知识、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知识。
1957年共举办7期党支部教育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区、乡干部,计2076人。着重学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年1月举办2期农训班,6月至12月又举办4期农训班,大队以上干部计900人参加了学习。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中央八大公报及党章。12月6日至23日,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举办哲学师资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公社宣传部长、党校专职副校长、中心小学校长、作业区支部书记、中学政治教员、各厂矿企业宣传干部,计238人。
1959年,县直机关干部全部进入红专大学的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学习,文化学习设高小班1个、初中班3个,着重学习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化知识。10月举办1期训练班,公社部长、大队正副书记、会计共276人参加学习。10月底,县社合训,举办大队书记、生产队支书、队长、小学校长、公社厂矿党员干部培训班,学员783人,进行鼓干劲、认形势教育;11月至12月,15所公社党校举办培训班,大队、小队书记,小学校长、公社厂矿党员干部,共4538人,开展了整风、整社、整党、整团的四整工作;11月至次年4月,县委党校举办6期培训班,公社、大队、基层厂矿、小学校长和县直机关一般党员干部,共1974人,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党的基础知识和时政。1960年,县委党校举办2期1108人、县社合办1期418人、社办175期56083人的党员干部培训班,重点学习人民公社过渡问题的理论。
1962年,党校举办5期公社、大队书记、委员和商业、经营系统干部学习班,计1547人,教育党员继续高举三面红旗,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11月,县干部训练班举办1期有区、社党委,大队干部,文教干部共1358人参加的训练班,通过对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对改正“责任田”必要性的认识。
1963年为推动改正“责任田”工作,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共培训大队和生产队干部14000多人;3月、11月支部教员训练,计952人,学习做一个好党员和支部教员;4月份,县人民公社干部学校举办3期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计共1800人的培训班,学习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1月至12月,举办两期农村支部教员训练班,有区、社、大队、生产队等支部教员共879人参加,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等文件。
1970年,举办了县委常委以上领导干部和区委书记、有关局负责人,计30余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历时4天半。1971年5月18日至6月6日,县委举办第1期批修整风学习班,对内称批陈(伯达)整风。参加学习的有县直组、局和区、社主要负责人及解放军代表(34人)共462人,6月10日,举办第2期批陈(伯达)学习班,学习对象是公社副书记及行政22级以上党员干部,共578人;1972年8月12日至25日,县委召开第一次批林(彪)整风会议,参加者263人,重点批林(彪),次是整风;8月28日召开第二次批林(彪)整风会议,参加者873人。
1979年举办2期区(镇)、社组织委员、团委书记和县直厂矿党支书学习班,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会议精神及“七个法律”(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1985年县委党校举办3期短训班,有组纪、宣传、妇联干部600人参加,学习整党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等文件,并开设了中专班(两年制),招收54名党政干部学习党政管理专业。1986年县委党校举办2期短训班,有团干、宣传委员共300人参加,学习农村形势、政策、共青团业务。1987年县委党校举办1期军队转业干部岗位培训班(50人);中专专修班(1年制),38名党政管理干部学习党政管理专业,函授中专专修班,165名党政管理干部学习党政管理专业。1988年县委党校举办2期短训班,有军队转业干部、乡镇企业厂长计150人参加,着重学习国家人事部统一军转干部培训材料、财务和乡镇企业管理知识;函授中专专修班,311名经济管理干部学习经济管理专业。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