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
1、公路建设。县内公路建设始于民国24年(1935)。当年,首建无城至土公祠路段,连接江堤作公路,上通刘家渡,下达二坝,形成无(城)芜(湖)、无(城)刘(家渡)两条路线。解放后发展较快,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接养公路324公里,其中专业道班养护的279公里,县、区、乡群众包养的45公里;未接养的185.3公里。
干线公路有军二公路、巢无公路、合芜公路。
军二公路:以舒城县军埠为起点,至县境内二坝,全长148.4公里,县境内94.5公里,途经县内黄姑、蜀山、泉塘、襄安、无城、新河、临江、三官殿、汤沟等镇。民国24年,县里少数人集资修建无城至二坝的土面公路并通车。民国29年7月,日军侵占无城后,强拉民夫修建无城至襄安的临时公路。日军投降后,该路被扒,还原为大道。民国38年初,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县民主政府组织民众抢修无城至军埠的公路,当时是临时通车,后经多次整修,至1956年,军二路全线桥涵配套,土路通车。1958年至1959年铺筑砂石路面,达到晴雨通车标准。该路东段36.4公里铺筑在无为大堤上。无城至新河11.93公里段,1978年铺成渣油路面。1988年,土公祠至二坝大堤加高培厚,无为至二坝改走无为至陡沟至二坝。
巢无公路:巢湖市至无城,全长42公里,县境内27.3公里。民国38年初,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在县内北部铺筑了一条简易公路与巢县接壤。渡江后,因无桥涵不能通车,渐毁。1957年国家投资整修,1958年5月竣工。1975年至1977年全线铺成渣油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合芜公路:以合肥市为起点,经裕溪大闸至二坝下沟汽车轮渡口,全长121.4公里,县境内8.2公里。1977年建成路基,1979年铺成渣油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5米,是省内交通干线。1988年日交通量为2735辆。
1958年起,对县、乡公路采用“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办法加以发展,至1988年底,全县共建县、乡公路25条,其中简易公路7条。全县73个乡(镇),已通车的有67个。
重点县、乡公路有:
石凤公路:以石涧镇为起点,经严桥至凤凰山,全长50.5公里。其中石涧至严桥21公里,1953年建成路基,1959年建成路面;严桥至凤凰山29.5公里,1969年建成路基,1970年冬进行整修,1975年进一步修筑,1976年正式接养通车。全路系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3.5米。
土三公路:以土桥为起点,经牛埠、昆山至三公山,全长23公里。1960年建成通车,系泥结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3.5米。
无开公路:以无城为起点,经赫店至开城,全长16.5公里。1964年2月动工,1969年4月接养通车。系泥结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3.5米。
新陡公路:以新河镇为起点至陡沟镇,全长6.5公里。1966年3月兴建,1969年竣工。系泥结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3.5米。1973年接养通车。
金牛公路:以金牛为起点,途经洪巷至牛埠镇,全长15.4公里。系泥结砂石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3.5米。1965年建成路基,1967年建成通车。
1989年无为县公路路况表

2、公路养护。解放初,芜湖公路部门派员到无为组建公路养护队伍。1952年成立了属县建设科领导的养路工区,下设一个由全省统一编排的第41道班,道班有工人12名,其中领工员2名,养护全长148.8公里的军二公路,没有固定的道班房,工人的住宿随工作地点而定。1954年无为大堤溃口,公路大部被淹,第41道班被撤。次年,省公路局派员到无为组建公路第八管理站,负责无为、庐江二县公路事宜。1956年,无为县设交通科,负责公路建设和养护,第八管理站随之被撤。1958年成立县公路养护队。1960年成立县公路运输管理所,下设公路保护队,并设石涧、马厂、梅楼、长坝4个道班。1962年成立县公路站,设石涧、马厂、梅楼、长坝、骆跳5个道班,负责养护县境内军二、巢无两条公路路面。1969年,县公路站和汽车站合并办公,下设13个道班。1971年两站分开。1987年全县有公路养护道班23个,职工97人,区乡常年代表工133人,护养县内公路里程。解放初使用的工具是扁担、挑筐、铁锹等,到1985年,各道班已配备了手扶拖拉机、载重拖拉机、载重汽车、载重自卸汽车、洒水车、压路机、高压水泵等。1971年和1976年分别建成凤凰山、牛岭石料厂,解决了公路养护及工程材料来源之困难。到1988年。全县已浇铺沥青渣油路面64.5公里,军二公路部分路段及合芜公路段实现了林荫化。
3、公路交通管理。民国24年(1935),成立县公路管理委员会管理公路交通。公路管理委员会下设无为汽车站,经营汽车运输,设站长、会计、站务员、司机、修理工、警察等共30多人。沦陷后,公路管理委员会和下设汽车站消失。民国35年,新成立的“利行工友公司”管理县公路交通。
解放初,公路交通归县建设科管理。1955年芜湖公路段派人到无为组建第八公路管理站,修复被洪水摧毁的路段和桥涵。1960年成立县公路运输管理所。1962年下半年,改为县公路管理站,下设路政监理组负责路查路检及清理路障工作。1975年6月,成立县车辆监理站,编制4人,隶属县交通局领导。1984年更改为县车辆监理所。1986年底,在编11人。1987年,车辆监理所归属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1988年,巢无公路日均机动车流量为400车次,军二公路在县境内为500车次。1975年至1988年,年均交通事故26起,直接经济损失约8900元。1988年,陆上交通事故28起,死30人,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
二、车辆
1、非机动车辆。轿子: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有官轿、花轿、青布小轿、椅子轿等。解放前,主要供官员、有钱人及接新娘子用。解放初,老弱病者偶用之。独轮车:主要用于山区,初为木轮木辐,60年代后改为胶轮,70年代后很少见。自行车:解放前,县内有少量自行车。解放后,拥有量逐渐上升。到1988年,城镇居民已接近户户有自行车,农户有自行车的也相当普遍。
2、机动车辆。民国24年(1935),县里几个大户集资从上海购回8部美制客车,首次在县境内经营汽车客运业务。1959年1月,县车马大队始购解放牌货车1辆,经营汽车货运业务。1978年后,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机动车辆逐年增多,至1988年底,全县有大型汽车598辆、小型汽车254辆、摩托车90辆、轻骑118辆、农用运输车(三轮车)1062辆。
无为县机动车辆统计表

三、运输
1、汽车客运。民国24年(1935),县里几个大户集资从上海购回8部美制客车,经营无芜路汽车客运,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止。民国34年底,商人王德成等4人从上海购回3辆汽车,行驶芜无路。次年,徐庭瑶、王德成等又从上海等地购回6辆美制汽车,创办“利行工友公司”。由于车辆维修不及时,加之燃料短缺,时停时开。1950年6月,客运统一编定了车辆番号,排出行车次序,规定了行车时间。1951年9月,“利行工友公司”被皖北商营汽车运输联营社无为直属站所取代。1953年4月1日,成立县汽车站,时有客车3辆,约90座,年客运量约2万人次,周转量25万人公里。至1988年底,县站下设二坝、汤沟、三官殿、石涧、襄安、蜀山、严桥7个分站,临江、新河、响山、土桥、牛埠、洪巷、金牛、泉塘、黄姑、赫店、开城、红庙、陡沟、羊山、长丰桥、黄龙16个代办站,拥有大客车56辆、2370座。每天发车75个班次,其中发往县外的有35个班次,县外发往无为(包括路过的)的有15个班次,每日全县来往车次约80个,高峰时达150个,长途的可直达合肥、南京、上海、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地。1988年,年客运量达557.8万人次,周转量19848万人公里。
1985年12月,县运输公司购置4辆大客车,共160个客位,于次年1月1日在无为——蜀山,无城——土桥,无为——二坝,无为——姚沟4条公路上经营客运。1987年客运量为11万人次,周转量为592万人公里。1988年将4部客车出售给个体户经营。
1983年3月,全县出现了第一个客车运输个体户。随后逐年发展,到1988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客车33辆、663座位。
1980年开始,县纺织厂、电机厂、齿轮厂、制药厂、化肥厂、肉联厂、油脂化工厂等7个单位有7辆大客车在无城内通行,主要用于接送职工上下班及职工子女上学。
2、汽车货运。解放初期,全县没有汽车货运业。1959年1月在县搬运站的基础上成立车马大队,时有职工70余人、马45匹、马车13辆、解放牌货车1辆。次年3月改为县搬运装卸管理所,1960年2月改为县搬运合作社,1975年8月改为县搬运公司,1985年改为县运输公司。到1988年底,该公司有货车10辆、挂车7辆、69.5吨位。1988年完成货运量8.5万吨,货运周转量130万吨公里。
1970年6月1日成立的巢湖汽车四队驻无为,当时有货车25辆、91.5吨位;挂车8辆、27吨位。到1988年底,该队有货车6辆、31吨位;挂车5辆、20吨位。1988年完成货运量1.8万吨,周转量168万吨公里。
1980年,县内出现了货车运输个体户。至1988年底,发展到735户。有货车62辆、186吨位。
1988年底,全县共有货运汽车406辆、1218吨位;盘式拖拉机671辆、809吨位;手扶拖拉机40辆、40吨位。大都为厂矿企业自备车和县以下运输组织营业车。手扶拖拉机多从事货运,农忙季节也从事农耕。货运以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和建筑材料为主,货物流向60%在县内,40%往返于县际。全年完成货运量44万吨,货运周转量1597万吨公里。
附:铁路
1975年,在二坝镇兴建淮南铁路线的南终点站——芜湖北站,1977年6月1日通车。县境内有铁路正线13公里,车站有609平方米的候车室,有6502型继电控制系统及长300米、宽5米的旅客长廊,可容客2000余人,年均发送旅客100余万人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