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全县供电设施中,有1966年以前建的5条35千伏输电线路,7座35千伏变电所,8座35千伏直变降压站;有1971年改造升压的全省第一条陶瓷横担110千伏巢无输电线路和110千伏无城变电所;有区、公社集资建设的蜀山、严桥、白茆3座35千伏简易变电所;有1982年至1983年县政府委托代管的、由农村社队集资建设的831.068公里3~10千伏配电线路和765台配电变压器:有1982年至1988年经过农村规划整改的襄安、汤沟、陡沟、石涧、泥汊、蜀山、牛埠、开城、二坝9座35千伏变电所,以及1988年由无城地区用户集资兴建的无城西郊35千伏变电所和正在筹建的凤凰颈电力排灌站输变电配套工程。
全县除汤沟地区用电仍由和县西梁山110千伏变电所供电外,已形成以110千伏巢无输电线路为主动脉,以110千伏无城变电所为枢纽,以35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贯通全县9个区变电所,再由各区变电所将10千伏电源分乡送至各村的配电变压器,供用户使用。
一、输电线路
1988年底,全县拥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长38.46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27条,长225.2公里。在27条35千伏线路中,又以下列14条线路为主干,它们是:杨无线(含山杨柳圩至无城),仓陡线(在仓头引接杨无线至陡沟)、无襄I、Ⅱ回线(无城至襄安)、襄蜀线(襄安至蜀山)、蜀牛线(蜀山至牛埠)、无开线(无城至开城)、无石线(无城至石涧)、石严线(石涧至严桥)、无新线(无城至新河)、新白线(新河至江坝)、新泥线(新河至泥汊至新沟大塔)、中汤线(和县中所村至汤沟)、雍二线(在雍家镇引接中汤线至二坝)。
1、35千伏杨无线路:这是全县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24.7公里。1962年11月投入运行。季闸等35千伏直变降压站和仓头、陡沟变电所均支接在杨无线路上用电。无为火电厂停止发电后,即由该线路对县内供电。1965年6月,35千伏巢无线路建成后,该线路成为县内供电的备用电源线路。
2、35千伏巢无线路:1965年,将1962年建的35千伏无(为)石(涧)线路向北延伸到巢县凤凰山110千伏变电所,成为35千伏巢无输电线路,线路全长39.18公里,6月15日投入运行,至1972年4月,该线路是全县供电的主干线路。
3、35千伏中汤线路:和县西梁山至裕溪口的35千伏输电线路,途经中所村,由中所村接电,架线至汤沟的35千伏输电线路,称35千伏中汤线路,1965年6月初投入运行,汤沟、二坝(1988年前为雍南)两座变电所先后在该线路上接线用电。
4、110千伏巢无线路:1971年10月初开始施工,将35千伏巢无线路改造升压为110千伏陶瓷横担输电线路,次年4月24日竣工,经过试送电后投入正式运行。
二、变电所
1988年底,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12座、35千伏直变降压站12座。
(一)110千伏无城变电所,1962年初,在无为县火电厂6千伏开关室的基础上兴建无城变电所。这是县内第1座35千伏变电所。是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装有1台5600千伏安变压器,对无城地区6千伏线路供电,使35千伏电源经过变电所控制,再转送到开城、襄安、地王阁、土山、石涧等变电所和35千伏直变降压站。1965年扩建35千伏母线,使巢无、杨无两路35千伏电源可在变电所分段对外供电。1970年该所除对无城工业、照明供电外,并对城郊46个生产大队、527个生产队的74台配电变压器供电。35千伏电源共带配电变压器187台,容量42095千伏安。1971年10月将35千伏变电所升压为110千伏变电所。次年4月完成第一期施工任务,安装7500千伏安变压器和1台15000千伏安三线圈变压器(可变10千伏和35千伏两个电压等级),保留原5600千伏安变压器对无城供电地区供电。1973年11月无城供电地区全部改为10千伏供电,56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1976年增容1台31500千伏安三线圈变压器,75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1979年兴建10千伏开关室,安装14台成套开关,10千伏出线由5路增加到10路。1982年对35千伏母线及出线间隔进行调整,安装了4基铁塔,35千伏出线由4路增加到7路。1983年至1987年,安装10~35千伏电容器,更换玻璃缸蓄电池,增设35千伏旁路母线等,使110千伏无城变电所设备完好率达100%,设备的一类比上升到70%。
到1988年底,110千伏无城变电所拥有主变两台,容量465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7路,10千伏出线10路,担负着9个区10座35千伏变电所、12座35千伏直变降压站的供电任务。年供电量1.5亿千瓦时,最高日供电量104.69万千瓦时,最高负荷3.95万千瓦。
(二)农村35千伏变电所:农村电网初建时,专为水利建设服务。具有以河布局、近水设点、电跟水跑、简易上马等特点。“文化大革命”期间,“两线一地制”供电方式得到推广。农民盼电心切,掀起集资办电热潮。发展次序是离电源点近的地方先接线用电,架设高压线路,然后“顺藤结瓜”,线路越架越长,变电站越接越多,逐步向纵深发展,直至无法用电时为止。导致近水设点的变电所偏离用电负荷中心,以致发展到不经整顿改造,难以维持安全供电的地步。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严桥、蜀山两个区和白茆区永定大圩内3个公社集资兴建了3座简易变电所,交给供电局管理。1979年至1988年,整顿改造农村电网,实施以区建所,分乡出线用电的整改方案,调整了农村电网结构和供电布局,更新了变电所设备,扩大了变电所的主变容量。
到1988年底,全县13个区(镇),已建有12座35千伏变电所,除襄安区、襄安镇共用1座变电所供电外,其余各区(镇)都有1座35千伏变电所,共拥有主变压器22台,容量60750千伏安。已经整改的有襄安等10座变电所,尚未整改的有严桥、白茆两座变电所。其中,陡沟、泥汊、石涧、牛埠、蜀山、开城6座变电所,实现了农村变电所标准化管理。
1、襄安变电所:1962年在襄安西北十八沓建户外式简易变电所,配主变1台750千伏安,电源来自35千伏无襄线路。1964年增设1台2400千伏安主变。1971年该所10千伏改为“两线一地制”供电。1978年10月突击架设1条由无城变电所至凤凰颈的35千伏线路,送电抗旱。1980年该所迁址襄安中学东侧,增容1台3200千伏安主变,并把无凤线改接至襄安新所,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5路,均恢复三线制供电,1982年6月投入运行。1988年10千伏出线增至6路,主变3台,总容量5750千伏安,对襄安镇及襄安区的7个乡(镇)和白茆区五洲乡供电。
2、开城变电所:初建于开城桥西小山头。1964年8月投入运行。配主变1台1800千伏安,电源来自35千伏无开线路。对开城、严桥两个区及蜀山区的北河闸电站供电。1966年增容1台1000千伏安主变。1973年增容1台1800千伏安主变,将10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1974年停止对严桥区供电。1985年增容1台3150千伏安主变,将1台18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1987年所址迁至开城桥东,10月竣工供电。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8路,主变容量4950千伏安。全区8个乡(镇)均为一乡一线10千伏线路供电。
3、牛埠变电所:1964年为适应蜀山区临河圩和牛埠区练塘圩农业用电需要,在牛埠区土山建变电所,次年4月竣工。配备1台2400千伏安主变,电源来自35千伏襄湖线路,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3路。是年8月增容1台1800千伏安主变,开始对蜀山区供电。1966年后练溪、牛埠、昆山、土桥、民权、汪田等公社先后用电。1970年至1974年,该所10千伏改为“两线一地制”供电。1977年停止对蜀山区泉塘等4个公社供电。1980年增容1台3200千伏安主变,将18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1984年9月,停止对蜀山区郑河、鹤毛两乡供电。是年10月,变电所迁至牛埠镇,将3200千伏安主变运抵新所安装,12月竣工送电。1987年后,土山2400千伏安主变只在汛期投入运行,专对湖陇、山西陡门等电动站供电。1988年5月;牛埠所增容1台1800千伏安主变,主变容量达5000千伏安。10千伏安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9路,一乡一线,供全区8个乡(镇)和昆山煤矿用电。
4、蜀山变电所:60年代初,蜀山区从开城和土山变电所用电。1973年区里集资建简易变电所。1976年12月上马,配备1台1800千伏安主变,35千伏电源来自襄湖线路,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用1台10千伏总开关对临河圩电站和县水泥厂2路出钱供电。1977年对泉塘、黄姑等4个公社供电。1982年区公所将变电所移交给县供电局管理。1983年增容1台2400千伏安主变,开城变电所终止对蜀山区供电。1984年对变电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10千伏出线由3路增加到6路。是年,土山变电所停止对郑河、鹤毛两乡供电。1986年8月,增容1台3150千伏安主变,将18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是年9月17日,县水泥厂由该所转供35千伏电源用电。到1988年底,全区8个乡(镇),46个行政村全部通电。年供电量888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80.4千瓦时。
5、泥汊变电所:1962年从35千伏无襄线路支接,架设1条线路到地王阁,建成地王阁35千伏直变降压站,配1台1000千伏安主变,专供地王阁电灌站用电。1965年扩建为户外简易变电所,增设1台1800千伏安主变,对虹桥、水溪渡、上九连和新沟供电。1978年增容1台1000千伏安主变,因该所远离负荷中心,电压过低,汛期上九连圩一带电机无法启动,1983年省电力局调1台3200千伏安主变到泥汊镇附近,利用无城变电所至新沟大塔的35千伏线路电源,临时安装,送电排涝。1984年正式兴建泥汊变电所。次年10月,将地王阁1台1800千伏安主变运抵泥汊新所安装,年底竣工供电。该所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8路。泥汊区7个乡(镇)和白茆区新沟乡在该所用电。
6、陡沟变电所:1964年至1983年,陡沟区8个乡都在仓头变电所至陡沟的1条10千伏线路上用电。1983年兴建陡沟变电所,次年5月1日送电。陡沟变电所共安装主变2台,容量4950千伏安,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8路,一乡一条10千伏线路供电。
7、石涧变电所:1962年仓头公社一带在季闸35千伏直变降压站接线用电。1963年石涧、天花、福路、太平4个公社先后在纯疃、袁岗2座35千伏直变降压站接线用电。1964年黄龙、黄2个公社在仓头变电所接线用电。1975年后青苔和打鼓2个大队在严桥变电所接线用电。1979年上半年将纯疃35千伏直变降压站扩建为变电所。1983年6月8日,对外送出2路10千伏电源。1985年下半年将所址迁至石涧镇。次年1月27日对外送电。1987年7月29日,新所增容1台4000千伏安主变,原直降站的1台1000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运行,3千伏线路均改造升压为10千伏线路。到1988年底,该所有主变两台,容量7200千伏安,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8路,共带配电变压器141台,容量15145千伏安。全区各乡(镇)都是一乡一条10千伏线路供电,年供电量888万千瓦时。
8、严桥变电所:严桥区自1964年起在开城变电所供电的线路上用电。1974年5月,集资在徐岗团山脚下建成户外式简易变电所,配1台、1000千伏安变压器,35千伏电源来自石严线路。年底增容1台1800千伏安主变,10千伏出线1路增加到3路。1978年7月始,扩建变电所,增容1台3200千伏安主变,将1000千伏安变压器调出,并将10千伏改为屋内配电装置,1979年5月竣工对外送电。到1988年底,该所拥有主变2台,容量5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6条。一乡一线送电,共带配电变压器126台,容量14265千伏安,年供电量650万千瓦时。
9、汤沟变电所:为解决水定大圩和汤沟镇一带用电问题,1965年6月在汤沟镇建成“两线一地制”户外变电所,配1台1800千伏安主变,电源来自35千伏中汤线路,10千伏出线3路,对汤沟镇和永定大圩供电。1975年增容1台3200千伏安主变。1982年停止对永定大圩供电,并对变电所进行改造。次年1月竣工,对外送电。10千伏出线5路,为屋内配电装置,均恢复三线制供电。
10、白茆变电所,座落在江坝镇,建于1982年4月,配1台3200千伏安主变,电源支接在无城变电所至新沟大塔的35千伏线路上。1983年增容1台1000千伏安变压器,10千伏为屋内简易配电装置,出线4路,供永定大圩3个乡(镇)和电力排灌站、轧花厂用电。
11、二坝变电所:1966年7月,在雍南建成“两线一地制”户外简易变电所,配1台3200千伏安主变,电源接自35千伏中汤线路,10千伏出线4路,对下沟、杨拐、三汊河和雍南供电。1977年将中汤线路开断,在所内安装1套35千伏电能计量设备,使汤沟区与和县用电分开计量。1983年5月,10千伏恢复三线制供电。1987年下半年将所址迁至二坝镇,次年5月竣工送电。主变容量为3150千伏安,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4路,分别对二坝镇、蛟矶乡、长安乡和雍南乡供电。二坝变电所投入运行后,雍南变电所即停止供电。
12、西郊变电所:由于110千伏无城变电所受条件限制,进出线均无通道,1987年集资在无城西郊姚家湾兴建变电所。1988年初开工,安装1台5000千伏安主变,电源接自35千伏无襄Ⅱ回线路,10千伏为屋内配电装置,出线6路,1989年1月7日对无城市区、无城镇工业,檀树乡、十里乡、凤河乡和纺织二厂供电。西郊变电所投入运行后,缓解了110千伏无城变电所的供电压力,增加了无城供电地区供电的可靠性。
三、配电设施
1988年底,全县拥有10千伏配电线路1517公里,配电变压器1460台,容量171830千伏安,0.4千伏低压线路3513公里,组织成高低压配电网络。
(一)配电线路:1957年以前,县内均是0.4千伏低压用电。1958年,杨拐电站从裕溪口港务局变电所接电,架设1条长8.52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960年,龙泉寺电动站架设10千伏线路14公里。1961年县火电厂上马,次年架设无城至凤河、十八夫至新民至陡岗3条18.22公里6千伏线路。1963年电网供电后,高压配电线路陆续在农村铺开。到1966年,全县已有3~10千伏线路219.5公里。其中:无城供电地区48.55公里,土山供电地区41.2公里,汤沟供电地区14.75公里,开城供电地区18.68公里,襄安供电地区24.27公里,仓头供电地区28.5公里。1969年,省、地电力部门为节省办电资金和器材,在汤沟、雍南两座变电所试行“两线一地制”供电方式的基础上,将襄安、仓头、土山3座变电所改为“两线一地制”供电。到1976年,全县已架设不符合安全规章要求的3~10千伏线路800余公里,其中“两线一地制”线路326公里。经过10年多的运行,“两线一地制”的弱点表现突出,主要是供电可靠性差,不安全,事故多,影响低压触电保安器安全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弱电线路运行。从1980年开始,结合农电整改工程,一律恢复三线制供电。1982年,县政府委托电力部门代管县内农村集资兴建的831.068公里高压配电线路。代管后,由电力部门出资,用电单位自己维修、大修和按照规划进行更新改造。到1988年底,全县仍有3千伏线路21.25公里。10千伏线路经过逐年更新改造,设备完好率达100%。全县73个通电乡(镇),已有51个乡(镇)实现一乡一线供电。
(二)配电变压器:1958年杨拐电动站第一个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用电。1961年无为县火电厂将6千伏电压传送到无城,通过变压器降压,供用户用电。电网供电后,县内每年都要兴建一批电力排灌站,每个电站都要配置1至2台配电变压器。1972年后,农村掀起集资办电热,配电变压器一时供不应求。黑铁皮,大刀片变压器应运而生,全县有近百台。这种变压器效能低、易发热,县供电局三令五申不能购买和不准验收送电。在农村办电初期,配电变压器有跨乡跨村使用的,有的把配电变压器安装在土墩上,有的把配电变压器安装在两根门型电杆夹担上,引起不少触电事故。1975年无城供电所工人把配电变压器安装在低压配电房的房顶上,充分利用配电房内的空间安装开关、计量表计和低压触电保安器,配电房有专职农电工看管。这种平顶房式变电站既安全又便于管理,后来在省内得到推广。1983年1月,县政府委托电力部门代管农村配电变压器765台,容量98552千伏安,核定资产总值为281万余元。省电力局每年按核定资产总值的5.5%,提取维护资金近15万元,作为代管配电变压器的维修、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费用。到1988年底,全县拥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1460台,容量171830千伏安,其中:3千伏配电变压器8台,容量620千伏安。在10千伏配电变压器中,有节能型变压器431台,容量54574千伏安。
(三)无城供电地区配电网:1950年8月无城开始有电,到1958年只有13公里低压用电线路,动力用电仅3家。1961年无城架设约4公里6千伏配电线路,安装配电变压器3台380千伏安。1962年开始向城郊电动排灌站供电。1966年6千伏出线5路,长39.6公里,带配电变压器29台5260千伏安。1974年有配电线路77公里,带配电变压器74台12550千伏安,全部改为10千伏供电。1988年10千伏出线10路,长94公里,带配电变压器129台21775千伏安。其中电业产权12台1810千伏安,工业用户产权56台13910千伏安,农村配电变压器61台6055千伏安。无城供电地区由110千伏无城变电所供电。1988年售电量6209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288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573万千瓦时,市政生活照明用电量1348万千瓦时。
四、电力调度
(一)调度管理:电厂发电时期,电力生产调度工作由厂长负责。1963年电网供电后,电力调度工作属地区供电局调度所领导,县局只设1名调度员负责此项工作。1980年县局成立调度小组,由3人轮流24小时值班。1983年成立调度保护班。1988年7月,成立调度所。是年,县供电局调度所被省农电局命名为标准化管理调度所。上级调度所对县内110千伏变电所的2台主变的高、中、低压三侧总开关及母线上的设备和所内35千伏电容器,行使调度管辖权。县调度所对110千伏变电所的35千伏出线开关,以及各区35千伏变电所主变、进出线开关行使调度管辖权,负责指挥事故处理、负荷调整和监督计划用电指标执行等项工作。
(二)电力通讯:1973年以前县内电力调度,均依靠邮电部门电话与外部联系。1974年开始使用电力载波通讯工具。1984年11月,水电部在县供电局调度所试点安装11部无线电台,与地区调度所和各区变电所实行无线电通话。1985年4月,县供电局内部安装20门拨码电话交换机,经调度无线电台转换与各区变电所通话。1986年安装18部超短波电台,调度与用电大户直接联系。1988年10月安装60门拨码电话交换机,在巢湖地区电力系统内部建立了有线转无线,无线转有线,有线转载波的独立通讯网。
(三)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60年代,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由合肥供电局安装与调试。1971年,县局继电保护人员自行设计并独立完成110千伏无城变电所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继后,各区变电所更新、改建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均由县局完成。1987年8月,对石涧、严桥、牛埠、蜀山4座变电所和县水泥厂35千伏总开关安装了遥测、遥信微机系统。1988年7月,开始筹建“三遥”(遥测、遥信、遥控)微机系统。年底正在进行安装与调试。
上一篇:第一节 发电
下一篇:第三节 用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