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西南、西北均为山区,中部丘岗圩畈相杂,东部则全系圩田或洲地。土地总面积361.95万亩,其中山场33.9万亩,占9.4%。无论山岗、低丘或圩畈、洲地,土层多在100厘米左右,土质皆宜松杉等多种林木生长。
清末民初,县境西南山区天然林较多,以松杂林为主,竹类次之。昆山、汪田、郑河一带时见少许散生杉木混于阔杂或竹林之中,但因战争累累,政府腐败,林木任其自生自灭。民众迫于生计,毁林开荒,伐木烧炭,偷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日军侵占时,为构筑工事,滥劫林木,泉塘、建国、六店、尚礼等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解放前夕,全县林地仅存14.3万亩,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严桥乡的任山、古楼乡的佛岭及石涧的青苔,可见少许天然林,余则多为荒草,间有零星松树。全县林木面积仅存0.2万余亩,四旁植树约500万株。
解放后,由于自然灾害及林业政策的失误,林业生产长期徘徊,发展缓慢。1949年林业用地为43.89万亩,1981年仅存31.99万亩。究其原因,与3次较大的破坏有关。
1、1954年特大水灾。是年秋为生产自救,群众纷纷垦荒抢种。计开垦荒山0.8万亩,毁林地0.26万亩,滥伐林木19.38万株。
2、1958年“大办钢铁”,群众伐木烧炭炼铁,大片林木被毁。
3、1964年后“农业学大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搞粮棉超纲要。宜林山地被大批开垦,毁林滥伐现象严重。
此外,还因森林资源长期遭到偷砍滥伐、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到80年代,解放初局部地区尚存之天然林已荡然无存。由于森林资源破坏,使生态环境失调,水土大量流失,河流、湖泊淤塞,河床抬高,航道中断。故有“西河50年代(轮船)通缺口,60年代通蜀山,70年代通襄安”之说。但各级政府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加强林业建设仍极重视,林地和林木蓄积量比解放初仍有较大增长。如周家大山及打鼓两个国营林场以及严桥的1.6万亩山林,石涧的1.48万亩山林,开城的0.8万亩山林之绝大部分林木皆为解放后所营造。1981年农业区划复查:全县有林地31.99万亩,林木蓄积6.06万立方米,竹类蓄积258万根,苗圃400亩,四旁植树1701.29万株,林木覆被率7.1%,绿化程度达65%。
1988年全县森林资源普查:全县用材林面积122910亩,蓄积225160立方米,其中杉类18215亩,58892立方米;松类94163亩,144120立方米;硬阔2330亩,5011立方米;软阔6767亩,17116立方米;国外松1434亩,21立方米;珍贵树种1亩,均系幼林无蓄积。全县经济林9625亩,其中油茶251亩、油桐1135亩、板栗4亩、杜仲2亩、茶园5919亩、果园2314亩。全县防护林11231亩,均为软阔树,蓄积量17672立方米。薪炭林19299亩,均为松树,蓄积量1266立方米。森林覆被率(剔除长江水面)8.2%,绿化程度57.12%。
无为县林地情况简表

无为县林木蓄积情况简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