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群众体育
1949年以前,群众体育仅限于划龙船、玩龙灯,练拳械等传统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多。
建国后,传统运动项目得到发展。体委、文化局等单位于1962年、1983年,先后组织了两次规模较大的龙舟竞赛。
1951年,巢城不少机关、学校组织了篮球代表队;如“文联队”、“战士队”、“贸联队”、“教联队”等。各队之间经常举行小型比赛。当时设在巢城的省工农速成中学学员中的渡江英雄马毛姐、治淮模范金秀兰等人常活跃在球场上。周未比赛渐渐形成风气,比赛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象棋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老年人中参加长跑活动的逐渐增多。1983年春节,市体委等单位组织了一次有1000多人参加的环城越野跑。
50年代初,农村的篮球活动十分活跃,黄麓一带村村有篮球架。1958年,黄麓公社刘疃大队创办了农民业余体育大学,设有篮球、田径两个班,学生利用寒假在黄麓师范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一年后停办。1958年,黄麓公社曾派代表出席国家体委在辽宁北票召开的现场会。1959年,黄麓公社男、女篮球代表队在省农民篮球赛中双双获第二名。此后,因经济困难和政治运动频繁,农村体育活动一度停止。1972年10月,黄山区在苏家湾举行全区农民男、女篮球赛,参赛队多达16个,比赛时间半个月。1976年下半年,在巢城举行全县农民篮球赛;之后又在柘皋举行农民排球赛。1983年春节,黄麓、烔炀、柘皋等区都组织了农民篮球赛。
1983年6月15日(端午节),体委、文化局、城郊区等单位联合在巢城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传统龙舟赛。参赛龙舟20余条,观众达3万余人,日本、西德等国的在皖外宾40余人从合肥乘游艇前来观看。
二、学校体育
20年代初,巢县只有少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
民国18年(1929)巢县初中创办后,聘毕业于上海东亚体专的张某(人称张黑子)任体育教师。在他的建议下,学校修建了2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同时,巢县公办第一小学也修建了1个简陋的篮球场,民国22(1933)年,黄麓师范建校初兴建了1个小运动场、2个篮球场、不久,该校与巢中开展校际篮球、足球比赛,同时与外地团体亦时有比赛。民国22年(1933)暑假,芜湖“黑猫”篮球队来巢城比赛。赛后,黄师、巢中两校学生为迎战外地来的球队,自发组织了“巢光”篮球队。民国24年(1935)暑假,“巢光队”在许锦帆(曾任黄师校长和县教育局长)倡议和赞助下,向许乾益、吴仁和等商号筹募了100余元现金,去芜湖进行了4场比赛。自此以后,时有芜湖、合肥等地球队来巢城比赛。
建国初,教育系统的行政部门除有1名领导分管体育外,还配备了专职的体育卫生干部。全县中学和完小都确定了1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分管体育工作。一中成立了“体育卫生领导组”,负责“两操两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每周两节课外活动)的管理。新华小学每年评选一次“优秀运动员”和“最佳运动员”,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963年暑假,教育局举办为期20天的体育教研会,有42名专职体育教师参加。1980年暑期,教育局又在黄麓师范举办了有60多人参加的、为期15天的中小学体育教研会。1982年,成立了城关体育教研组,组织全区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956年,一中、二中、黄麓师范和东风路小学等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通过《劳卫制》活动。1957年,第一批通过《劳卫制》的就有310人;其中少年级180人,一级130人。1976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公布后,一中、二中、柘皋、元山、黄麓等校积极实施。到1985年,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的达标率为30%左右。
1955年暑假,巢县举行建国后第一次中学生运动会,此后,田径、篮球、排球等运动会逐渐增多。1977年起,巢县教育局与体委联合举办了6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3次中小学篮球赛、1次小学生足球赛、1次中学生排球赛。这些竞赛的举行,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在普及的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特点,有重点地开展了业余体育单项训练,如一中的田径,新华小学的排球,东风路小学的技巧,均被列为省级传统项目;三中女篮、二中排球,被列为地区级传统项目;半汤中学、小学自1976年以来,坚持游泳业余训练,并多次代表地区参加省游泳比赛,取得好成绩。1979年在省第四届运动会上,朱玉华获100米和200米自由泳第二名;1984年在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上英存杰获100米蝶泳第一名,200米蝶泳第二名。新华小学自1973年开始抓排球业余训练,1974年组建校排球代表队,先后两次代表市参加地区排球比赛,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并有4名小运动员被选为地区队参加省比赛。这个学校坚持业余训练,十余年来从不间断,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小运动员,其中18人进入高等体育院校。该校体育教师汪求珍,1982年被评为全国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1984年,全市共有10个学校业余训练点,开展训练的项目有篮球、田径、排球,常年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计230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