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1950年6月,庐江县率先建立收音站。同年,和县、无为两县也先后建立收音站。上述各站均使用五灯收音机,有简易收音室,配有收音员。1951年10月,含山县建立收音站。1955年5月,巢县建广播收音站,配有1台250瓦扩音机,1台“六灯”收音机,1台留声机和20张唱片,并配有1台发电机及1台老式国产收录机。1956年,巢县县委拨款4万元,县邮局支援5名技工,把从卧牛山顶沿着通向县城北郊的电话线路用4号铁丝架设至草城街,然后用毛竹做杆,架通至青浦葛、鸽子王等村的有线广播,沿线安装50多只喇叭。同时,巢县司集乡等几个农业社也建起收音站。各县均在基层建立了收音点。
1958年4月,全国第五次广播工作会议后,全区有线广播建设出现新局面。1959年,全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通播率达72%,生产队通播率达70%,小喇叭入户率达2.7%,公共食堂普遍安装了广播喇叭。其中,和县大队、生产队的通播率均达100%。庐江县总结的社办广播经验在省《广播业务》简报上发表。
1959至1661年,由于国民经济困难,广播工作一度陷入低谷。1962年,普遍精减广播系统的机构和人员,停办公社广播站,农村通播率迅速下降。
1965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题写“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之后,全区农网通播率逐渐回升。1968年与1962年相比,大队通播率由32.6%上升到65.5%;生产队通播率由20.19%上升到52.47%;小喇叭入户率也由0.84%上升到10.6%。1969年,全区各县均成立了“普网”领导机构,9月初,巢湖专区革委会在含山县召开迅速普及农村广播网会议。当年底,全区基本实现了普网任务,但质量普遍不高。1974年6月,因受强台风袭击,农村通播率又告下降。1979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大队广播员不落实,增加了农村办广播的困难。1979与1971年相比,全区大队通播率由85.59%降至79.1%;生产队由85.64%降至66.85%;小喇叭入户率由56%降至39.73%。1983年7月,区内遭水灾,1984年又遭雪灾,农村通播率再度下降。1990年底,全区乡、镇全部通播;行政村通播率也由1983年的69.77%提高到92.5%,结束了近三分之一地区听不到或听不好广播局面。无为县羊山乡被省广播电视厅评为农网示范乡。在努力办好农村有线广播的同时,无为县于1987年9月,开通功率为100瓦的调频广播。同年11月,又新建巢湖地区中波发射台一座,总建筑面积1331平方米。截至1990年底,中波台仍在建设中。
1955—1990年全区农村有线广播网情况统计表

1990年全区广播站主要设备统计表

二、电影
建国前,庐江、无为、巢县城关偶有电影作露天放映,且多系无声电影。建国后,区内各县相继建造电影院。1958年后,农村大集镇也建起简易室内放映点。直至1965年前,放映的影片由省电影公司直接调度。1968年,全区所辖6县(含肥东县)有48个放映单位,其中7个单位使用35mm放映机,41个单位使用16mm放映机。
1969年4月,巢湖专区着手筹建电影宣传站。同年,和县拨款15万元,建成总面积为985平方米、1220个座位的电影院。当年11月,安徽省“三电办公室”携带安徽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江淮牌FL—8.75mm放映机和脚踏发电机,确定以无为县黑沙洲公社作为农村小电影试点基地。1970年12月,和县黄渡、含山县福山公社成立了社办集体性质的8.75mm放映队。1971年12月,省广播事业局在无为县黑沙洲公社小电影试点基地举办全省第一个小电影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放映员,掀起农村兴办小电影高潮。1972年2月,巢湖专区电影分公司成立后,举办16mm放映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地直厂矿系统放映员25名,并在地直厂矿建放映点12个。同年年底,巢县烔炀区电影队创作的三镜头幻灯《九女民兵班》,在省电视台向全省作示范操作转播。1974年6月,全区已有放映单位280个,其中农村社办8.75mm队占53.6%。1975年1月,含山县筹资30万元,兴建一所电影院,总面积1720平方米,1450个座位。
1978年1月,根据省文化局统一部署,全区对放映单位及放映技术人员重新进行系统的考核登记。复核的结果是:合格放映单位有490个,合格放映技术人员有1379名。
1980年8月,地区电影公司及无为、含山两县公司,在全省召开的电影工作会议上,获“省电影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无为县、含山县公司获一等奖,地区电影公司获二等奖。
1981年3月16日至4月5日,区内集中33名放映技术骨干,组成3个考评组,对297名放映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同年11月,含山县骆集公社电影队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先进代表表彰会。1984年1月,区内放映单位实行承包责任制,地区公司向省公司承包发行和利润指标,县公司向地区公司承包。
1986年8月,地区电影公司获“全国卫生、优生、优育科教电影展览周”先进集体单位称号,并获由省文化厅、卫生厅、科协、爱委会、计生委等6个部门联名颁发的银质奖杯1个,同年9月,庐江县大化乡电影队、安徽维尼纶厂电影俱乐部被评为“文明电影单位”。年底,经省文化厅考核,本区有35人获“省电影放映技师”称号,23人获一等放映技术资格,有60人获二等放映技术资格。
1987年6月,本区庐江县电影院、乐桥乡电影队、巢湖市柘皋影剧院、东关水泥厂电影俱乐部经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电影单位”。同年10月,在安徽省首届《农村科教电影汇报月》活动中,地区公司和含山县公司及该县科协电影队获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1月,地区经由各县宣传股长组成的检查评比小组对全区12所城镇电影院和影剧院的宣传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巢州电影院、庐江电影院被评为优胜单位。同年10月,对全区319个放映单位进行验证复核,换发新证319个。
1990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以(90)12号文件转发庐江县乐桥区委加强对农村电影工作领导和管理经验。同年8月,无为县白茆区影剧院经理项传喜获全国电影放映发行“双十佳”金翼奖提名;并获由中影公司、《文汇报》、《文汇电影时报》联名颁发的证书和证章。
三、电视
本区电视始于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已由城而乡渐趋普及。到1990年时,除和县外,全区各县都建有电视台或电视差转台,一些大型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还自建有小功率电视差转台。电视覆盖人口达287.38万人,覆盖率72.2%。
巢湖市电视台1982年地区广播事业局集资22万元,购置50瓦电视差转机两台和建铁塔1座。1984年4月移交给巢湖市,同年5月2日,成立巢湖电视差转台,隶属巢湖市广播电视局。7月13日,发射塔在巢城卧牛山建成,天线高81.2米,并架设了临时小天线,当年国庆节正式开播,转播省电视台节目,覆盖半径为15公里左右。
1985年3月,购置1台小1/2电视摄像、录像制作设备,自办新闻节目,并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同年5月至1987年2月,发射机房、卫星地面接收站先后投入使用。1987年12月21日,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差转台改为巢湖电视台。此后陆续购置了一批新设备,增开2个频道,转播中央和安徽电视台节目。
含山县电视转播台1978年8月在县广播站大院内架设高70米的发射铁塔1座。1979年5月,此塔被强台风摧毁。其后,在含城北路架设42米高的桅杆天线1座,购置50瓦差转机1台,建成差转台。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播,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4年,差转台迁至县委党校,购小1/2摄像机1台。1988年12月,省广播电视厅支援部分设备,在含城北7.5公里处小岘山山顶兴建电视差转台、微波站、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设高达60米桅杆天线1座;并从含城架设1万伏专用输电线直达山顶。1989年12月31日建成启用。除自办新闻节目外,另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安徽台节目,电视覆盖半径为15公里。
庐江县电视差转台1989年1月架设高65米发射塔1座,兴建90平方米机房,购置1千瓦差转机1台,建成差转台。1989年在省广播电视厅支持下,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同年5月1日,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90年1月6日又转播中央1台节目。覆盖半径为15—20公里。
无为县电视差转台1986年架设高为60米的铁塔1座,兴建1幢72平方米的机房和办公室,购置50瓦差转机1台,建立起电视差转台。1987年1月3日,差转台正式转播省电视台节目,覆盖半径为15公里左右。同年,在省广播电视厅支持下,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89年2月1日,增开1个频道,转播中央台节目。1990年春,购置摄像机等设备,从7月13日起,自办本县新闻节目。自1989至1990年,共投资53.5万元,其中社会集资27.5万元,县财政拨款26万元。
此外,巢湖市的7410工厂、省维尼纶厂、巢湖水泥厂、815地质队,庐江县的327地质队、省白湖农场、矾矿、小岭硫铁矿,无为县的无为县纺织厂和含山县的省东关水泥厂均建有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和省电视台节目。
1990年全区电视台、电视转播台、卫星地面站、微波站主要设备统计表

四、录像
80年代初,录像带始进入民间,并流入文化市场。1984年8月,含山县、巢湖市始有营业性录像放映。到该年底,全区放映点已达30个。由于管理不善,录像带常鱼龙混杂,为清除精神污染,加强对音像管理,地委、行署责成广播电视部门主管,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协管。同年9月27日,地委召开电视、文化、工商和公安四家负责人联席会议,地委宣传部对录像市场加强监督和管理,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和放映批准书。1985年,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85(45)号文件精神,规定严禁私人开展营业性录像放映;录像放映改由城乡广播站、文化站以及工人俱乐部经营。1986年初,本着从严掌握,合理布局原则,重新审批了录像放映队,并规定了供片渠道和票价。1990年底,区内共有录音录像制品发行站7个,录像放映队126个,录像带销售点445个。
上一篇:第四节 报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