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5年,区内各县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下简称“私改”),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在“私改”中,有少数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等劳动者被当作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加以改造。1980年,本区恢复了原工商业者中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等劳动者地位,调动了他们为“四化”工作的积极性。
一、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区内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工业企业300余家,基本都是手工作坊。为尽快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的国营工业,政府接管了官僚资产,没收了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地主的财产,建立国营工业;将一些基础较好的私营企业改为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1月,无为县对私营裕丰机器米厂实行公私合营。其后,各县也将少数重点私营工业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未转的大多数接受国家加工订货,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1954年10月30日,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批转省委统战部《关于统战工作会议的报告》精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点转到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实行国家和资本家在企业内部的联系和合作。本年,庐江县私营工业接受国家加工订货款额达113万元,占私营工业产值的80%以上。1955年,私营工业的改造有很大进展。本年,庐江县有12个私营厂矿合并为5家公私合营厂矿,占私营工业总户数的22.4%,资金总额的31.2%。1956年初,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年底,区内各县私营工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区内个体手工业者较多。无为县有手工业3504户、7675人,和县有2000余户、4800余人。1951年,各县对私营手工业进行普查登记,发给营业许可证。并在手工业中发展合作组织,成立手工业社、生产小组,对原料、产品试行联购联销。同年5月,巢县在巢城铁器行业中试点,将邵国鉴、吴林智等12个铁匠铺组织起来,成立巢县城关铁器生产合作社。这是全国最早组织起来的3个铁器生产合作社之一。1952年,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1953年,无为县成立无城木业生产合作社、无城皮业生产供销小组等。同时,庐江、含山、和县也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1955年,无为县有手工业合作社(组)63个,有社(组)员1369人。1956年1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对农村集镇小商小贩的改造问题的决定》,2月初,手工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同年底,无为县95%的手工业者参加了集体组织,共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115个,4530人;巢县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62个,3368人,占手工业总数的67%;庐江县有手工业社、组61个,2306人,仅存141人单干。1957年,和县、含山县也基本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1月,区内有私营商业1.1万余户,在整个商业中占有明显优势。1952年,国营公司开始在百货、棉布、南货等行业中组织同业工会,实行联购分销,定价出售。1953年各县深入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特别是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后,市场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4年底,在批发贸易中,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已经基本上替代了私营批发商;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合商业所占比重上升到60%,私营商业下降到30%以下。
1955年,各县私改工作全面铺开。次年1月底,私改进入高潮。2月底,据巢县、庐江、和县、含山四县统计,有9400余户参加公私合营、合作店组和代销店,占总商户的95%以上,区内五县基本上完成对私商的改造任务。1957年后,各县对自发出现的私商继续进行改造。该年,和县对私商改造任务完成。巢县城镇有合作店、组249个2678人,代(经)销店174个411人,分散经营106个154人。1959年,无为县有2098户、2724人,组成207个合作商店;1614户、1697人组成213个合作小组。尚余私商160家,占原总商户的3.95%。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