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电力工业始于民国时期,1949年装机总容量225千瓦。建国后,各县相继建立小电厂,1969年,装机2632千瓦。自1958年起,架设多条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及电网建设日趋完善。1990年底,全区有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输电线路137条,长1858.7公里,变电所(站)131座,总容量112.61万千伏安,输变电设备固定资产总值为7959.8万元。
全地区电网建设多侧重于农村。60年代,线路随电灌站而延伸。70年代“以区建所”、“分乡设(开关)柜”。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健全地区中心变电所。1978至1990年,全区共投资1391.1万元,基本上实现了一区一所,分乡出线。1990年全区供电量达9.33亿千瓦时;农业电力排灌面积3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7%;通电乡251个,占总数的99.6%;通电87.91万农户,占总农户的96.9%;每亩耕地年均用电量为40千瓦时,农业人口年均用电量84千瓦时。
1976年行署成立三电办公室,1977年成立地区供电局。1978年将巢县、肥东、含山、庐江、无为、和县供电局由合肥供电局划归巢湖局。1983年肥东县供电局随区划变更调归合肥局。
一、发电
(一)火力发电
民国15年(1926)底,在含山运漕镇经商的徽州同乡会集资1.5万元,成立运漕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装有24马力柴油发电机一台,供商家照明。民国21年,无为县襄安镇商会集资入股,创办智民电灯碾米公司,装30千瓦发电机一台,为碾米和照明用,民国27年两家均关闭。
民国25年,巢县李鼎兴等9位商人集资在巢城创办万丰米厂,装英制48马力柴油机和12千瓦发电机各一台,供加工大米和照明用。民国27年米厂对外送电。民国31年经改造,架设约3公里的线路、扩大用户。同年,庐江县城有私人用10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3千瓦发电机,供照明和放映无声电影用,次年停业。民国37年巢县政府拨米1000担,就地筹集米1000担,在巢县柘皋镇建皖北新光电灯榨油联合工厂。
1949年下半年,无为县筹建无城电气厂,装24千瓦木柴引擎发电机组一台,架设电线3公里。1950年8月电厂发电。同年,巢湖工商科接管巢县电气公司、万丰米厂的发电设备建巢城电厂,装两台27千瓦发电机。同年,庐江县人民碾米厂装15千瓦发电机,供碾米及政府机关、学校照明,5月1日皖北新光电灯榨油联合工厂对外送电。1952年无为县政府接办无城电气厂并增设柴油发电机组。1952年巢城电厂改名巢县电厂,1953年有内燃机3台,264马力,发电机装机174千瓦。3.3千伏变压器10台,3.3千伏线路5条,长20公里,年发电量14.4万千瓦小时。1953年庐江县成立人民电灯厂。1955年和县、含山两县政府分别拨款建和县电厂和含山电厂,装机容量最高分别达到168千瓦和70千瓦。1957年庐江人民电灯厂改名庐江县电厂,使用84马力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居民、厂矿用电及排灌站用电。同年,全区年发电46.03万度。1959年12月27日,“无为县火力发电厂筹备处”成立。1962年11月13日,无为火力发电厂并入系统电网运行。1963年2月6日,电厂停止发电。1966年以后其它火力发电厂并入系统供电后,亦先后停业。
(二)水力发电
1958年4月建成的庐江县李小坝小型水力发电站是区内建立最早的水电站。该站用木制水轮机带动12千瓦小型发电机发电。同年,黄屯公社三溪桥建小水电站一座,供照明用,后因水源不足于1960年废置。1974年是本区小水电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当年庐江县装机9台套,142千瓦,供105个生产队2720户照明并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电源。到1990年全区尚存小水电站20座,装机1365千瓦,年发电量900万千瓦时左右。
二、供电
区内电网供电始于1958年。是年3月,合肥至杨柳圩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及杨柳圩变电所建成。1960年由和县东西梁山大塔构成的“皖中大跨越”投入运行。1966年全区均由电网供电。
(一)输电线路
本区输电线路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70年代初期,先后建成合肥至杨柳圩线、杨柳圩至无为线、肥西灵神沟至庐江石头等三条35千伏输电线,巢县至裴岗、巢县至无为、桥头集至古河、古河至乌江4条110千伏输电线、以及属“皖中大跨越”工程的西梁山、巢湖两座变电所,改扩建裴岗、乌江、无城三座110千伏变电所,构成巢湖电网由东西向朝南北向发展的构架。第二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全区电网建设逐步形成自我完善的电网供电中心。西由220千伏螺丝岗至巢县、桥头集至西梁山、巢县至西梁山3条220千伏线路接收合肥送来的淮南电力(是本区电网主干线路);向东通过220千伏的西梁山至芜湖Ⅰ、Ⅱ回路与江南电网联络;北由220千伏滁县至西梁山接收滁县送来的淮北电力;西南通过220千伏庐江至安庆线与安庆电网沟通。220千伏线路分别在巢湖、西梁山、庐江以及肥东桥头集降压为110千伏,送往柘皋、乌江、和县城、西梁山、杨柳圩、太湖山、含山城、无为城、襄安、庐江城、裴岗等110千伏变电所,再降压为35千伏输送到各县的乡、镇,实现了110千伏通县城、35千伏进乡镇,6至10千伏进乡村的供电布局。
1990年底,全区有35千伏输电线116条,1141.84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15条,452.28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6条,264.57公里,输电线路固定资产总额累计达3795.2万元。
其中220千伏主要线路:
桥头集至西梁山线全长86.4公里,1972年架设,1973年4月建成投产,1986年10月由合肥供电局移交给巢湖地区供电局管理,为巢湖电网第一条220千伏线路。
巢湖至西梁山线巢县变电所至西梁山开关站,1976年架设,1977年架通输电。长51.05公里,1986年10月,由合肥局交巢湖局管理。
合肥至庐江线合肥上派变电所至庐江变电所,全长63.5公里,1986年7月开工,11月竣工,1987年5月降压110千伏运行,1988年5月升压220千伏运行。
110千伏主要线路有:
合肥至杨柳圩线由合肥螺丝岗变电所至杨柳圩变电所,全长94.5公里,是本区电网主干线路。1958年3月降压为35千伏运行,10月升压为110千伏运行。1964年8月,110千伏巢湖变电所1号主变投产,该线分为合肥至巢县、巢县至杨柳圩两线。1972年7月,合肥至巢县线在桥头集开断,分为螺丝岗至桥头集、桥头集至巢县两线。1988年巢杨线在太湖山开断,分为巢县至太湖山、太湖山至杨柳圩两线。
杨柳圩至西梁山线由杨柳圩变电所至西梁山大塔。1958年10月,裕溪口至曹姑洲至四褐山的临时跨长江线路(跨距1327米),架通运行。1960年东西梁山过江大跨越送电成功,大江南北电力经东西梁山联网运行。
巢县至无为线巢县变电所至无城变电所,1971年10月施工,1972年4月竣工,全长38.5公里,是无为县的主要线路。
巢县至含山线巢县变电所至含山变电所,1979年3月施工,1983年12月投产,长27.3公里,总投资83万元,由花山粘土矿移交给巢湖地区供电局。
西梁山至和县线西梁山开关站至和县变电所,1984年3月动工,1985年8月先降压至35千伏运行,1987年12月升压至110千伏,正式运行,全长26.6公里。
(二)变电所
本区变电工程建设与输电线路架设同步进行。自1958年起至70年代初期,随着杨柳圩、无城、裴岗、乌江等一批110千伏,巢县、西梁山220千伏,以及一大批35千伏变电所的建成,基本构成了全区的变电工程网络骨架。后经充实和发展,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使全区电网供电工程更趋完善和适用。1990年底,全区拥有35千伏变电所(站)116座,变压器197台,总容量40.05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所12座,变压器21台,容量38.55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所3座,变压器3台,容量33万千伏安,变电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4164.6万元,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供电网络。220千伏变电所有:
巢湖变电所1958年在龟山脚下安装110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一台,接合—杨线运行,首次向巢县供电。1962年在凤凰山另建新所,1964年8月110千伏1.5万千伏安1号主变投入运行,1966年6月2万千伏安2号主变投入运行。1977年220千伏12万千伏安3号主变投入运行,使总容量达15.5万千伏安。1990年底该所有110千伏出线6回,分别向烔炀、柘皋、槐林、东关、林头、清溪、巢湖水泥厂、7410工厂、油泵油嘴厂等变电所供电;有6千伏出线8回,向巢湖市区及城郊供电,是巢湖电网枢纽变电所。1986年10月,由合肥供电局移交巢湖地区供电局管理。
西梁山开关站1970年始建,1981年7月投入运行。主要担负皖中电网220千伏主系统联络调节任务,1台主变容量为12万千伏安,有220千伏出线5回(即西芜Ⅰ、Ⅱ回路,桥西、巢西、滁西等)。同时以110千伏向杨柳圩和西梁山变电所供电。
庐江变电所位于庐江县城西南2.5公里的包家山,占地47亩。1986年6月始建,1989年1月投产,有220千伏安主变1台,有双母线带专用旁路的110千伏出线4回,即滚子岗、裴岗、襄安、桐城。35千伏单母线出线5回。主要是对庐江、桐城、无为南部供电。
(三)调度
1981年以前,全区110千伏及其以上系统均由合肥供电局调度,35千伏及其以下系统由所属县局自行调度。1978年9月,地区供电局成立调度所。1981年6月,地区供电局先后担负刘桥、柘皋、含山三座110千伏变电所调度任务,之后又接管了东关、烔炀两个微波站;1982年8月,无为、滚子岗两座110千伏变电所又划归地区管理;从1986年10月起,接管合肥供电局在巢湖境内的220千伏系统及部分110千伏系统,到1990年全区基本上实现了调度自动化。
1986年10月地区供电局接管主系统后的调度范围:含山柘皋变电所110、35千伏全部设备及10千伏母线;无为变电所110千伏全部设备及35、10千伏母线;110千伏滚子岗、裴岗、杨柳圩、西梁山、乌江变电所全部设备;220千伏巢湖3号主变及以下全部设备;110千伏桥巢线、桥淮线、巢含线、巢裴线、巢无线、杨西线、裴桐线、巢杨线及有关35、10、6千伏线路。其余35千伏以下设备,线路仍由所属县局自行调度或委托县局代为调度。1990年底,调度范围增加,220千伏西梁山开关站、庐江变电所主变及以下全部设备;110千伏太湖山变电所全部设备;和县、襄安变电所110千伏全部设备及35、10千伏母线以及110千伏庐滚线、西和线、庐襄线。
三、用电
(一)用电水平
50年代,工农业生产开始用电,居民用电很少。60年代工业生产广泛使用电力,农业生产开始用电力排灌。70年代城乡居民普遍用电照明。1980年以工业用电为主,年工业用电约在3.3—3.7亿千瓦时,农业用电在1.5亿千瓦时左右,城乡居民用电0.2—0.8亿千瓦时。从1979年起,工农业用电的比例发生变化。1985年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的比例,由1979年的45.2%上升到58.1%;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由1979年的52.3%下降到36.3%。1986年,工业用电51008万千瓦时,每度电创工业产值1.67元;农业用电量13859万千瓦时;城乡人民生活用电5448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7.8%。1987年,工业用电47811万千瓦时,每度电创工业产值2.07元;农业用电量16343万千瓦时;城乡人民生活用电5998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8.5%。1988年,工业用电54677万千瓦时,每度电创工业产值2.13元;农业用电量15519万千瓦时;城乡人民生活用电7561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9.7%。1989年,工业用电52813万千瓦时,每度电创工业产值2.42元;农业用电量14753万千瓦时;城乡人民生活用电8167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10.8%。1990年,工业用电51514万千瓦时,占当年用电总量67%,每度电创产值2.57元;农业用电量15656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20.4%;城乡人民生活用电量9693万千瓦时,占当年总用电量的12.6%。
(二)调荷节电
本区用电负荷率因受农业用电影响,一直偏低,1965年后,区内用电负荷紧张,虽几经改造,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速度快,大多数线路都存在“卡脖子”现象,使用电线路最大输出能力和最大负荷相差甚远。加之计划分配电量和负荷指标与实际需要相差很远,以致拉闸限电频繁。1976年地区成立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从1980年起对所属各县按目标下达供电计划、分配电量、负荷及负荷率。1980至1984年省分配计划日均负荷在7.95至8.45万千瓦,计划用电量在165至174万千瓦时,实际最大负荷在13万千瓦以上,日均高峰负荷在8.5万千瓦以上,最高日用电量达200万千瓦时以上。
1985年省分配本区计划日均负荷8.39万千瓦,计划日用电量168万千瓦时,实际最大负荷达到11.84万千瓦,日均高峰负荷8.88万千瓦,最高日用电量235.8万千瓦时,尚缺电3%左右。当年用电负荷率为86.7%。
1986年初,进行负荷预测分配工作,1987年又把电量、负荷、负荷率各项计划指标落实到各用电单位,严格执行行署规定《负荷率奖惩办法》和《分时峰谷电量考核办法》,严格限制高峰用电和超负荷、超计划用电。积极做好调落避峰,安排厂矿轮休。1988年,全地区74个供电关口均安装分时电度表,1989年完成负荷总工程,1990年三电办装置微机智能工作站,对负荷、电量进行随时遥测。
1978年节电工作正式在全区推行。工业生产中主要措施是对用户设备进行改造,广泛推广节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耗能大的风机等设备限期改造。同时对全区工业用水泵进行一次普查测试,组织用户合理增装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素。1982年起,对全区34个厂矿的35种产品,实行单耗考核,考核产品用电量占工业总用电量的62.5%左右。1984年单耗考核节电537.7万千瓦时,1985年节电1041.2万千瓦时,分别完成当年计划的73.20%和148.7%。
自1980年起,全区实行负荷率考核,下达负荷率计划指标,对负荷率低的企业实行经济处罚,1986年负荷率全区日均91.5%,超计划达2.5%;1987年提高0.73%,全年多用低谷电3100万千瓦时,高峰超用120万千瓦时。1990年日均高峰负荷11.93万千瓦,年最高负荷17.38万千瓦,年最高日用电量374万千瓦时,超历史最高水平;年日均负荷率87.52%,多用低谷电3311万千瓦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