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1954年,和县在十四联圩建雍家镇排灌站,这是区内机电排灌事业的开端。到1957年,区内已有固定排灌站7座,装机155台套、5407马力,排灌面积42.61万亩。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机灌”得到较快发展,1958年,区内新建机灌站28处,装机89台套、8621马力,排灌面积达16.183万亩。到1962年,全区已建有排灌站207处,装机720台套、51054马力,排灌面积176.89万亩。其中,灌溉站90处,装机319台套、38734马力,灌溉面积71.95万亩。
1983年后,以提高排灌标准、补点增容和设备技术换代、节能降耗等综合技术改造为主。1984年,全区对万亩以上大圩,按7至10年一遇除涝标准补点增容32处,装机83台套、6540千瓦;完成技术改造174处,装机638台套、4.99万千瓦,增加和改善排灌效益110万亩。平均千吨米能耗,排涝站由9.1千瓦/时降到5.55千瓦/时,灌溉站由6.33千瓦/时降到4.89千瓦/时。
1990年底,全区有固定排灌站1170座,装机2656台套、19.16万千瓦。其中1000千瓦以内的中型排灌站21处,装机346台套、41868千瓦;大型排灌站一座,装机6台套、14800千瓦。直接排灌站效益322.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93%。
二、重点排灌站
(一)凤凰颈排灌站位于无为大堤刘家渡镇附近,1986年11月开工兴建,1991年3月完工发挥效益。总投资7000多万元。该工程是一座引江灌溉、结合西河排洪的综合利用工程。泵站采用X型双向流道,可自排、自引,机排、机引,属闸站结合工程。装机6台套、14800千瓦,提排流量240立方米/秒,抽引江水灌溉流量200立方米/秒。可使巢湖流域内255万亩圩田的防洪除涝大大改善;沿巢湖400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由75%提高到90%;使巢湖水位保持在7.5米以上,改善了巢湖、西河、裕溪河的航运条件。
(二)雍家镇排灌站位于和县南部雍家镇,紧靠裕溪河边。1954年冬开工,1955年发挥效益。装柴油机64台,计1980马力,排涝面积114.5平方公里。1961年,将柴油机改为电动机,装20台丰产35型泵、配JC—126—8型3千伏95千瓦电机5台套。核定负担排水面积28.8平方公里。同时,在十四联圩内建有臧家墩、老坝、中周、裕溪街、新坝、陈家嘴排灌站。
(三)雍南排灌站位于无为县东部的下九联圩内,紧靠裕溪河边,与和县雍家镇排灌站隔河相对。1955年开工,1957年发挥效益。装PV—3型泵,配1210型75马力锅驼机22台套(1958年调走10台套)。排灌面积83.81平方公里。1972年增装20ZLB—70型泵、配JD—28—6型0.4千伏75千瓦电机6台套,配JD—28—6型0.4千伏55千瓦电机3台套。后因无配件修理,锅驼机陆续停用,效益难以发挥。
(四)黄山寺排灌站位于和县南部练纲圩内的黄山寺小街东头,紧靠长江大堤。1957年10月动工,1958年8月发挥效益。装PV—15型卧式轴流泵、配JRZ—116—39/16型6千伏260千瓦卧式电机5台套、流量17.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达123.7平方公里,灌溉面积3.5万亩。厂房为6间,钢筋混凝土屋面,下部系潜室型整体结构,分机泵和配电上下两层。建有引江灌溉和排涝进水闸。排灌出水,通过铸铁管入灌溉渠或长江。1965年,将出水管改为钢筋混凝土汇水箱。1989年开始机泵改造,改造后为362LB—100型泵、配JSL—15—10型6千伏260千瓦电机5台套。
(五)庙集排灌站位于巢湖市西北部庙集。三级提水,总扬程36米。一级装机16Д—18型泵、配JS—125—6型3千伏95千瓦电机10台套,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灌溉净扬程12米,直灌面积0.4万亩;排涝净扬程8.8米,排涝面积0.7万亩。二级站装16″丰产24型泵、配JS—125—6型3千伏110千瓦电机7台套,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净扬程112.5米,直灌面积0.8万亩;三级站装16″丰产24型泵、配JS—125—6型3千伏110千瓦电机3台套和24Sh—18型泵、配JS—136—6型3千伏220千瓦电机1台套,设计流量1.2立方米/秒,净扬程11.5米,灌溉2.9万亩。
(六)金河口排灌站位于和县城东约3.5公里的得胜河入江处。装362LB—70型泵、配JSL—14—2型0.4千伏180千瓦电机12台套,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提江水灌溉得胜河、石跋河、滁河流域45万亩农田;直排和县大荣圩23.8平方公里内涝及得胜河水入江。有排灌站、节制闸、船闸各1座。1968年动工,1971年排灌站和节制闸工程竣工。
全区四十六个万亩以上大圩基本情况表统计

巢湖流域水利骨干工程基本情况
上一篇:第四节 水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