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规模
1949年,全区共有人口26103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773人,占总人口数7.8%,总户数为562174户,户均4.64人。
1950至1957年,由于政局稳定,解放前夕逃往外地难民纷纷重返家园,同时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使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条件,形成了建国后首次生育高峰。人口每年平均以13.3‰的速度递增,7年共增加367800人。1957年全区总人口达2978216人。
1958至1961年,由于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区内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和外流,四年净减64.76万人。其中因自然变动净减21.11万人,占32.6%;由于人口机械变动净减43.65万人,占67.4%。1961年全区总人口为2330642人,为建国后人口增长的低谷。
1962至1973年,由于在人口生育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形成建国以来第二次生育高峰。除1964年因遭受特大水灾,区内净迁出13.32万人,使人口增长出现了负值之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1.47—52.56‰的高水平上。12年间,全区净增117.5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10万人,年递增率34.6‰,超过了全省平均31.7‰的水平。1973年全区人口达3505853人。
1974至1985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自然增长率从1974年的18.21‰下降到1985年的4.98‰;人口增长速度从19.7‰下降到2.3‰。但由于人口基数大,11年全区仍净增45.3万人,平均每年净增4.12万人。1985年全区人口为4027733人。
1986至1990年,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婚育期,生育基数增大,人口出生率又开始回升,逐渐形成了第三次生育高峰。1986至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7‰、6.8‰、9.0‰、9.2‰和16.1‰,呈逐年增长之势。1990年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区人口净增1613304人,增长61.8%,年平均递增11.8‰。
1949—1990年年末全区人口数统计表

二、分布与密度
全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县(市)际间的人口密度有一定差距。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区人口相对稀疏,东南沿江地带人口比较密集。
1949年全区人口密度为281人/平方公里,其中无为县人口密度最大,为356人/平方公里;其次是庐江县,为283人/平方公里;含山县人口密度最低,为231人/平方公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人口密度为455人/平方公里,巢湖市为372人/平方公里,庐江县为486人/平方公里,无为县为542人/平方公里,含山县为391人/平方公里,和县为425人/平方公里。全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65%,人口占全省的7.46%,人口密度高于全省40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与1949年相比,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174人。
1980—1990年全区人口密度及逐年增加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构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