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本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跨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四周与合肥、滁州、江浦、安庆、六安五地(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1990年辖巢湖、无为、庐江、和县、含山5县(市),下设39个区、12个直属镇、37个乡级镇、212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928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7%。人口42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4%,其中农业人口380.21万人。区内人口中,汉族占99.8%,另有回、土家、壮、满、苗、布依、彝、侗、蒙古、藏、高山、畲等27个少数民族,计8154人,散居于城乡各地。巢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巢湖市卧牛山麓。
本区怀抱巢湖,濒临长江,西接大别山余脉,北依江淮分水岭并向沿江倾斜,地势由北而南渐低。在区内中部,又以北东——南西向山丘地带为界,其东南向长江一线倾斜,形成山丘、岗地、圩畈多级阶梯,其西北则为巢湖碟状盆地,四周渐向巢湖湖面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区的山丘、岗台、圩畈三者之比为12.3∶48.9∶38.8,其中低山丘陵2132.4平方公里,平原岗地5882.9平方公里,河湖水域1266.7平方公里。水域中,有巢湖、黄陂湖及裕溪河、西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驻马河、石跋河、得胜河、姥下河、牛屯河等。此外,尚有与滁县地区共界的滁河。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适中,梅雨、夏雨相对集中。平均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15~123千卡/cm2,日照为2035~227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6~51%。终霜期为3月中旬,无霜期为232~3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5.9℃。年最高气温在37~38℃之间,最低为-7.6~-8.4℃,平均降水量为1000~1158mm,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且多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4~10月份,以7月最多,12月最少,年均雨日为123.5天,年均蒸发量为1469~1629mm。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风、暴雨、连阴雨、冰雹等,水旱两灾是区内危害最大的灾害。
本区各类资源均较丰富。家禽家畜主要有鸡、鸭、鹅、猪、牛、羊、兔等,其中以猪及鸡、鸭饲养量占较大比重。水产资源中,鱼类主要有青、草、鲢、鲤、鲫、鲶、鲚、鲥、银鱼及螃蟹、白米虾、龟、鳖、蚌、蚬等,其中螃蟹、银鱼、白米虾称为“巢湖三珍”,颇受国内外青睐。鸟类有黑枕黄鹂、灰喜鹊、杜鹃、柳莺、伯劳、大白天鹅、白冠长尾雉等。兽类有豺、狼、狐、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等。农作物品种较齐全,为本省主要产粮区之一。主要有水稻、棉花、油菜、芝麻、茶叶等,不仅产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多年来,水稻年产量均在200万吨上下。和县所产优质“乌花”棉,纤维细长,洁白如银,曾有“贡棉”之称。茶叶生产历史久远,其中含山县的“昭关银须”、庐江县的“白云春毫”等已享誉江淮。林木类主要有松、杉、栋、栎、青檀、白檀、化香、枫香、刺槐、泡桐、梧桐、悬铃木、罗汉松、榆、柞、桑、柳、椿、梓等,森林覆盖率为10.6%。中药材多达千种,主要有沙参、丹参、益母草、马鞭草、元胡、白芍、桔梗、香附、泽泻、藿香、紫苏、薄荷、苍耳子、夏枯草、威灵仙、栀子、茵陈等。矿产资源种类甚多,现已探明的有煤、铁、铜、石灰岩、硫铁矿、明矾石、石膏、萤石矿、白云岩、耐火粘土、高硅腊石矿、高岭土、磷矿石、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等34种。其中铁、硫、明矾石和各类石灰岩贮量甚丰,且品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为本区四大优势矿产。此外,水资源也很丰富,除长江年过境水量9282亿立方米、巢湖约50亿立方米积水外,年均大气降水量达94.53亿立方米。同时,庐江县汤池、巢湖市半汤、含山县陈村以及和县香泉这四大温泉,地下水源丰富,兼具理疗、旅游、能源三大综合效益,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本区钟灵毓秀,旅游景点成线连片,山、湖、洞、泉、塔、寺、庙一应俱全,且蕴蓄诸多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已成为皖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已开发或基本开发的较大自然景区有55处,其中烟波浩淼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在人文景观中,属国家级保护的,有和县龙潭洞旧石器时代古猿人遗址和含山县太湖山森林公园;属省级保护的,有巢湖市的银山智人化石遣址、摩崖石窟王乔洞,无为县的米公祠、黄金塔、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遗址、含山县的大城墩商周遗址、昭关祠,和县的刘禹锡陋室、镇淮楼、西楚霸王祠;属县级保护的尚有44处之多。以上55处景点,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巢湖市市郊景区、中庙姥山景区、和(县)含(山县)北部景区、太湖山景区与庐江汤池景区5大区域,颇受游人青睐。
(二)
本区建置虽然较晚,但历史却很久远。据和县龙潭洞、巢湖市银山等处发掘的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辈就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秦时,现辖区内已建居巢、历阳等县。北齐天保六年(555),改历阳县为和州,即今和县。隋开皇初,改潜县为庐江县。唐武德六年(623),析故龙亢县地置含山县。武德七年(624),改襄安县为巢县。宋熙宁三年(1070),析巢县、庐江两县地而置无为县。
本区开发较早。据《明一统志》载,庐江县城东北20里冶父山,早在春秋时已成“冶铸之所”,传欧冶子曾在此铸剑。1980年前后,在庐江汤池镇发掘一柄青铜铸剑,上存铭文16字,内有“攻吴王光自作用剑”字样。另据《汉书》载,东汉建初八年(83),王景出任庐江郡太守时,曾大力倡导农民开垦荒地、役使耕牛、种桑养蚕和兴修水利。三国时,吴国已在无为、和县、含山等县沿江一带垦田种植,并将江浙一带的渔具、捕捞技艺传入本区。赤乌年间,为防水患,今含山境内已建造“遇旱则积、遇涝则启”,“溉田三千顷皆膏腴”之铜城闸。南北朝时,历阳已商贾云集,为长江南北“往来之津要”。唐中宗年间,庐江已广开矾矿作医药、净水、染织和绘画之用。《新唐书·地理志》载,开元中,乌江县丞韦尹凿渠引江,乌江“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至郭十五里,溉田五百顷”。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述,米芾知无为军时,沿江地区已广植再生稻(时称“稻孙”)。南宋时,和州已十分重视舟楫之利,开挖了姥下河、石跋河而直通长江。又于城西北开千秋涧,筑千秋坝,引麻湖水灌田。是时,区内冶金、陶瓷业已蓬勃兴起,全国所设10个铸钱监中,其中之一即在和州。宋嘉年间,无为军茶务已成南方茶叶之集散地,仅年租额即达三十四万八千六百二十贯四百三十钱。皇年间,庐江已成全国三大矾矿之一,每年所纳矾课达150万斤。时至明代,砖瓦烧制及铁木农具制造已遍及全区,其中石跋河所制大方砖,经油浸泡49天晾干后,击之其声如锣,断之截面无孔,被朝廷列为“贡砖”。《明·河渠志》载,永乐元年(1403),和州苦于“水淹麻、沣二湖田五万余顷”,遂“筑圩埂,起(于)桃花桥,讫(于)含山界,(圩埂长)三十里”,“得田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亩”。清道光二十年(1840),美国人曾在庐江东顾山开采铜矿。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渗入本区,各色“洋货”充斥市场,刚刚兴起的民族工商业横遭摧残。民国期间,政治腐败,战事频繁,工农业发展缓慢,商业凋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区工农业年产值仅达16641万元,水稻总产639818吨,小麦总产20982吨,油菜籽总产9040吨,棉花总产1476吨。工业方面,仅有一些设备简陋的矿井、手工业作坊以及粮油食品加工、砖瓦建材、铁木农具维修制造等小型企业。
本区人才辈出,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战国时有政治家范增。三国时有军事家周瑜、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唐宋年间有诗人张籍、张孝祥、杨杰等。近现代有叱咤甲午海战之北洋海军著名将领丁汝昌,著名法学家周新民,翻译家高植,古文家学、古史学家丁山,地质学家俞建章,林学家齐坚如,生态学家侯学煜,著名金石书画家童雪鸿,卓越肺科专家吴绍青和诗人刘岚山、田间等。此外,一代抗日名将无为人戴安澜,巢湖“三上将”冯玉祥、李克农、张治中,皖江抗日根据地卓越领导人吕惠生、“党外布尔什维克”胡竺冰等,均以其不朽功勋而彪炳史册。
巢湖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东汉建康元年(144),范容、周生为反抗暴政,曾揭竿而起屯兵于历阳,为当局视为“江淮巨患”,“合郡兵数万共讨之”。永嘉元年(145),历阳人华孟起兵并自称“黑帝”,攻杀九江太守。隋末年间,杜伏威南下历阳,自称“楚王”抗朝廷暴虐。另据《明史·太祖纪》载,巢湖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等,以水军千艘附朱元璋,并乘风扬帆横渡长江,一举攻克集庆(今南京市)。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江淮,巢湖儿女揭竿相助。大战三河时,庐江金牛镇为其主要战场。“五四”、“五卅”期间,区内群情鼎沸,纷纷集会游行并募捐声援。民国10年(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区内各县均成立了中共基层组织,并英勇地举行了庐江县罗家嘴农民暴动、无为县六洲农民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爆发后,区内各县中共地方党组织逐步得到恢复并蓬勃发展。民国27年(1938)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由巢城下乡抢劫之日军,揭开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民国30年(1941)5月,在无为县成立新四军第七师,随后又成立了中共皖中(江)区党委、皖中(江)行政公署,创建了全国十九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解放战争中,区内先后成立了中共皖西四地委、中共江淮五地委,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创建新中国而英勇斗争。特别是在渡江战役中,巢湖人民共献出粮食3612万斤,木船817艘,供渡江用的木料、门板、棉被等更不计其数。另有船工728人、水手206人积极参战,在全线率先突破长江天堑,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渡江第一船”称号。同时,涌现出车胜科、王德金、胡业奎等特等渡江英雄,孔帷清、季昌金、张大山等渡江英雄,周德义、马毛姐、郑良起、李连山、戴昌波、徐元彬等一等功臣并426名二等功臣,1031名三等功臣,508名四等功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区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在探索中寻求发展,在曲折中迈步前进,一心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内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
1949至1952年,奄奄一息的农业得到较快的恢复与发展,并初步建立起国营工业、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体系,其它各项事业也得到相应的恢复与发展。1952年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6641万元上升为20807万元,增幅为25%。财政收入增至1267万元,为1949年366万元的3.45倍。区内各县建起文化馆、站64个,小学发展到1590所,学生数达141873人。扩建、新建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4所,学生数达4829人。医院由建国前的2所发展为37所,卫生人员1209人,为建国前的1.6倍。
1953至1957年,全区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达28528万元,为1952年的1.37倍,年递增率为5.5%;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7170万元;整治了事关全区并合肥市安危的无为长江大堤,疏浚并裁弯取直了裕溪河、西河、兆河、柘皋河等内河河道。在丘陵地带,修建了45座水库,建造了凤凰颈闸、兆河闸。兴办了工业企业368个。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6592万元,比1949年增长1倍以上,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79%。文教卫生事业更有长足的进展,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246712人,各级医院、卫生所163所,床位1207张,卫生人员25901人。
1958至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方面兴建了巢湖水泥厂、巢湖铸造厂等一批中型骨干企业,建造了调节巢湖水位的巢湖闸,修建了东山、长山、昭关、戎桥等72座水库;另一方面,在左的错误思想严重干扰下,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回落,人民生活水准也急剧下降。截至1962年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较1957年下降了34%,其中尤以农业受害更大,粮油棉等均大幅度减产。1962年后,关停并转了一部分工业企业,压缩了基建规模,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区内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增到38688万元,较1962年增长103%。市场也日趋繁荣,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1966至1975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刚刚振兴的国民经济再遭挫折,痛失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由于人民群众力排“四人帮”的破坏与干扰,坚守生产岗位,自1969年后,区内经济又有复苏。工业上,新建了巢湖油泵油嘴厂、巢湖柴油机厂、安徽维尼纶厂、7410工厂、无为纺织厂、巢湖船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兴办了各种规模的“五小”工业,从而完善了工业门类,改善了工业布局,奠定了发展基础。在农业上,山、水、田、林、路初步得到了治理,并再建中小型水库百余座,总容量达36亿立方米。同时,还建造了裕溪河入江的裕溪河大闸,使区内防涝排涝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1975年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已达890521万元,比1969年增长2.5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69年增长2.78倍,农业总产值增长2.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区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农村率先改革,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点到面迅速铺开。到1981年夏,已有95.7%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林、牧、副、渔各业也随之调整了生产关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4年,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到4412个,从业人员达10.7万人。还涌现出户办、联户办企业12743个。1990年,全区粮食总产为200多万吨,油料总产达1.78万吨,棉花总产达2.42万吨,乡镇企业数超过14万个,年产值达204428万元,农业总产值达29.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倍。区内涌现的无为县刘渡木材市场、高沟珍珠市场,和县文昌宫个体户小商场,巢湖市槐林渔网市场,含山县林头小铸造群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已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发展本区农村经济的龙头。工商企业也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后,又进行了计划、物资、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的改革。到1990年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58.9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93656万元,比1978年增长7.65倍,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符合全区区情的以建材、机械、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区有大型工业企业1个,中型工业企业16个,小型工业企业1824个。在历年全国、全省优质产品评选中,获国优的有8种,部优的27种,省优的有88种。交通邮电事业发展更快。1990年,以合(肥)芜(湖)线为纵轴的公路网,已遍及全区255个乡中的249个,以巢湖市为中心并向邻近各县市辐射的交通网络业已形成,通车里程1809公里,其中一至四级公路占一半以上,另有312国道途经本区北部。水路设港口58处,通航里程为1280公里,年吞吐量357万吨。淮南铁路过境95.28公里,且已铺设复线。穿过本区西部的合九铁路正在兴建。区内邮路135条,总长2615公里,城市投递段道35条,农村投递线路总长10019公里,长话可由自动交换机与载波机直传国内、国际。电力工业有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线路137条,长1858.75公里,变电所(站)131座,总容量达112.61万千伏安。全区横向联系和对外开放也迈出新的步伐,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引进外资整治了西河、牛屯河水利工程和改造了凤凰颈电力排灌站。1990年外贸出口以轻纺、水产、工艺和农副产品为主,收购总额5509万元。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大幅度增长,1990年,全民工业为23147元/人,集体工业为10783元/人。
改革开放期间,区内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大大加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以促进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1990年,全区有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167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3894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学生169566人;普通小学2435所,在校学生440353人。教育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高考成绩不仅多年名列全省前列,中等专业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多成为工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各级各类医院288所,医院病床5385张,卫生机构床位6943张,卫生技术人员7991人,其中高、中级医务人员3867人。文化、体育、新闻、广播电视、旅游和社会福利、保险等事业,也建立起完整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区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至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7986万元,为1980年3.36倍。农村中绝大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其中一部分已走上富裕之路。农民人均收入517元,比1980年的87元增长5.94倍。不少农户建造新房,翻盖楼房,自行车、电视机正在普及,电冰箱、摩托车也跻身于一些个体户、专业户家庭。城镇职工年工资已由1980年的人均607元增至1564元,城乡人均年储蓄额由1980年的11元增至187元。全区职工人数达240405人,比1980年增加65381人。乡镇企业安置从业人员402250人。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巢湖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49年全区喜获解放之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百折不挠,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阵阵扑面,吹绽了422万巢湖儿女的心花,全区上下正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康庄大道,结合本区的实际,瞄准先进地区而迈出矫健的步伐。为了进一步开发巢湖,振兴巢湖,实现巢湖的新飞跃,巢湖儿女正万众一心,不遗余力,为努力实现本世纪末的“翻两番”和精心描绘21世纪的“四化”宏伟蓝图而英勇奋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