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传入与兴衰
明嘉靖《石埭县志》载,梁大同二年(536)县治广阳南五里南安山建有崇明寺,是为佛教传入本县之始。唐宋时期,县内佛教盛行。唐开元初(713),杉山镇国寺(今贡溪乡境内)崛起后,声名远扬。
明清时期,县内寺庙增多。明嘉靖十五年(1536)天童和尚主持杉山镇国寺,慕名而来者甚众。清顺治、康熙年间,县内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巨大的“万缘禅林”。清末,佛教居士杨文会(石埭人)毕生从事佛学研究和传播活动,促进了县内佛教活动的开展。民国期间,县内寺庙有废有建,因人力物力匾乏,战事频繁,佛教开始衰落。
建国后,县内僧尼甚少,“文化大革命”中,寺毁僧离现象严重,70年代后期,县内已无住寺僧人。
2.寺庙
历史上县内较著名的寺庙有镇国寺、圆会禅林、万缘禅林、凤池寺等。旧志载,清乾隆之前石埭建造的寺庙庵堂有75所,其中能确定建筑年代的寺庙35所:唐以前2所、唐4所、宋6所、明18所、清5所。据民国23年(1934)统计,县内有寺庙47所。
民国23年石埭县寺观情况一览表

建国后,据1955年调查,全县寺8所,庙16所,庵11所。其中结构完整的有12所。“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寺庙庵堂被“红卫兵”、“造反派”以“扫四旧”为名毁坏。
附:历史上主要寺庙简况
崇明寺梁大同二年(536)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赐额,明永乐中,归并庵寺道,慧照寺僧众悉数合入崇明寺。寺分东西二院,清乾隆年间废圮。
镇国寺位于贡溪乡境内,杉山九峰环抱寺院。景色幽雅深邃,清康熙县志载:“九华之胜以秀,杉山之胜以幽”。30年代前后,寺毁于兵燹。建国初期,外寺遗址上尚存小庙1幢,外观两层,内隔三间,香火时断时续。70年代后期,2名住寺和尚先后迁走,香火断绝。
圆会禅林(见《文化科学技术》“著名遗址”)
万缘禅林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于流沙岭(广阳城西百余里处)。寺内圈砌石洞,洞长五丈许,形如城门。今已废。
凤池寺位于广阳乡(今属黄山市)境内凤凰山上,建造年代无载。民国15年(1926),寺内增建大佛殿。35年,寺内设佛教会,时在县内僧尼中颇具影响。
3.教徒
本县与九华山相近,寺庙大都尊奉地藏王菩萨,信仰大乘佛教。民间亦多奉“菩萨”之道。建国前,县内所建寺庙庵堂数量较多,僧尼人数可观。明清时期,镇国寺有僧侣百余人,香火终年不断。民国23年(1934),县内有僧尼101人,佛教徒3737人,民国29年,僧尼数降到48人(僧44人,尼4人)。民国35年,凤池寺佛教会,发展会员44人,寺内主持释天久任理事长,定期举行佛事活动。佛教徒主要活动是烧香拜佛,也有不少信佛者,于九华山佛诞大会(每年八月初一)时期,成群结队上九华山进香朝佛,许愿还愿。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宗教人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僧尼中生活困难者给予接济,后大部分僧尼参加生产劳动,基本上做到了自食其力。凤池寺主持释天久主动还俗结婚,投入了农业生产。
1955年统计,县内有僧尼25人(僧18人,尼姑7人)。1957年,广阳、夏村(现均属黄山市)两地,曾有2个寺庙新塑菩萨,供佛者近300人。信徒中有少数病人讨吃香灰,人民政府为保护群众健康,给予了制止,对正当的佛教活动则予以保护。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佛事活动的圈于日益缩小,70年代后期,佛教活动在县内趋于消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二)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