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队伍建设明清时期,县内均为中医挂牌行医或坐堂就诊。时本县知名的中医有桂轮、沈大望、沈省、汪坐、僧医石(毕匡石)、陈簧举等。民国时期,私人行医方式依旧。分布于县内各集镇的知名中医有沈谱前、许锦成、陈冬菊、刘厚如、杨衍庆、赵先德等人,西医有陈道明,另有各类社会医生10余人。民国29年(1940)设立的县诊疗所(后改卫生院)。至38年初解散,其间院内医务工作人员不超过15名。
建国后,本县医疗卫生队伍逐步发展壮大。1951年,县内有卫生技术人员32人,其中社会医务人员14人、医生5人、助产士2人。1956年,全县有卫生人员90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联合诊所医务人员17人,私人开业医生8人。1959年,石埭县撤销前,共有卫生工作人员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人,行政管理人员14人。
1965年,设立石台县后,县内有卫生人员1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5人,行政管理人员17人,工勤人员4人。之后,卫生队伍逐年扩大,至1985年,全县卫生工作人员增至3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6人,行政管理人员27人,工勤人员2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院校毕业生占24%,中专毕业生占56%,初级卫生人员占20%。
1969年始,农村生产大队相继成立合作医疗室,至1970年,全县合作医疗组织有“赤脚医生”104名(其中包括下放的大专生1名、中专生3名)。1976年增至296人,其中女“赤脚医生”98人。1981年“赤脚医生”易名为乡村医生,至1984年全县有乡村医生(包括农村卫生员)154人,其中高中生14人,初中生65人。
业务培训建国后,县卫生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短期业务培训。建国初,以改造旧法接生为主,1952年后重点培训基层保健人员。据统计,1951年至1956年先后组织旧法接生婆学习新法接生计376人次,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68名。1965年至1976年,为农村培训卫生员434人次,接生员60名。
1969年后,培训对象主要是“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培训方式为集中授课和分散辅导。1974年,县卫生局在小河公社举办首届赤脚医生培训班,邀请池州卫校教师授课,半年学习期满,学员分赴池州地区医院和县医院实习,这次培训对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1982年始,为保证乡村医生的医疗质量,采取考核录甲的方法,及格者颁发“乡村医生证”。是年参加考试的乡村医生141人,其中及格以上的91人。1983年又有139人参加省命题统一考试,录取12人,未录用者均作为农村卫生员。
1970年始,县卫生部门采取分级进修的方法培训在职医务人员,农村卫生院选派人员到县医院进修,县属医疗单位和中心卫生院选派人员到省内外医疗单位进修。至1985年,外出进修的医务人员计55名,进修科目17个,其中内科5人、普通外科5人、骨科3人、小儿科3人、中医科6人、检验科6人、五官科4人、口腔科2人、传染病科1人、妇产科2人、放射科3人、麻醉科2人、理疗科2人、病理科1人、泌尿科2人、理疗电诊2人,其它科6人。基层卫生院到县级医疗单位进修的21人。
80年代始,参加专业学校学习和函授学习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卫生人员逐步增加,卫生人员自学业务的风气逐步形成。1980年至1983年,全县共有101名卫生人员经技术职称考核后,晋升为“士”的5名,晋升为“师”的38名,晋升为“主治医师”的12名。
另外,县医疗卫生部门还采取专题培训班和中医带徒的方法,提高中医的医疗水平。
若干年份卫生机构、人员情况一览表

上一篇:(一)机构设置
下一篇:(三)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