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收购网点
民国时期,县内仅有几家资本较大的商贾,在城乡收购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的品种及数量甚少。除茶叶外运销售外,其他如中药材、粮油、蚕丝等,均作为自办作坊的原料、就地加工销售。
建国初期,除粮油、木材分别由粮食、森工部门经营外,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统由县供销合作社经营。1955年,全县设有12个收购网点。1956年,将茶叶和畜产品收购划归县农副产品采购局经营。是年,在广阳、横渡、雷凌设立土特产收购站。1957年,农副产品采购局并入县供销社,随即将茶叶、毛竹、元竹、木炭等下放给各基层社收购。
1966年,县供销社下设土产杂品公司,在城关设文收购门市部。1971年,全县16个公社、镇全部建立农副产品收购站,并将大宗产品收购网点下伸到公路沿线的代购代销店。同年,中药材和茶叶收购业务分别划归县医药公司和茶叶公司负责。1978年6月,又将部分土特产品划归了县外贸部门经营。1985年,全县共设有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站18个,专职收购人员25人。
2.收购品种
1951年收购品种10种(不包括木材、粮油,下同),1952年19种。1953年扩大到41种。1954年增加皮张和中药材等,计56种。1955年增至80个品种。1956年恢复檀皮收购,扩大到129种。1971年开始收购黄荆条。1975年,增加芒杆、蕨菜收购。1976年开始收购野禽野味,1978年,调出野味品13.5吨。
1979年开始收购留兰香油。1981年开始收购小杂竹、猕猴桃、栓皮、香茅油、山苍子油等。1982年增加血柏油、貂皮、兔毛和相思鸟的收购。至1985年,除粮油、木材、中药材外,其他收购品种计达210种。其中大宗产品主要有:芒杆、黄荆条、元、杂竹、木炭、棕片、檀皮、留兰香油等;其次为橡子仁、猕猴桃、蜂蜜、香菇、板栗、毛皮、竹笋、蕨菜、山禽野味等。是年,县供销部门收购总金额达101.1万元,比1978年增长75.2%。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