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胶合板生产
1970年9月,县林业局筹集资金1万元,建立县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全厂职工72人,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建厂初期,主要靠手工生产一些桌、椅、床、盆、桶等日用木制品,1972年始,实行半机械化生产。1977年开始生产木丝板,至1981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是年积压木丝板140立方米。翌年,改为生产胶合板,并推行了生产成本承包制、计件工资制和超定额计件工资制三种形式治理企业,自此生产有了转机。所生产的1×1米三合、五合两种立胶枫香胶合板,经徽州地区计量局鉴定,拉力强度为10—14公斤/立方厘米(国家标准为8—10公斤/立方厘米),产品合格率为98%。1982年,生产胶合板63.5立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42万元,实现利润4.14万元,分别比1971年增长10倍和50.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57元。1985年全厂职工69人,生产胶合板400立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3万元,实现利润10.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8%和18.2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29.17元。
2、木纱管生产
1971年筹建县纱管厂(亦称纺织器材厂),1972年5月建成投产。属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总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全厂职工27人。主要以木竹为原料生产宝塔纱管、并线管以及各种经纬管、竹制打梭棒和纺织机木竹配件。年产设计能力各种纱管20万只,各种配件10万件。投产这一年生产纱管2640只,产值6.79万元,实现利润7700元。主要专用设备有:剥光机、砂光机各2台,油漆机、锯头机、绞尾机、木旋床各1台;旋光机3台、打眼机6台;普通设备有:砂轮机、园盘锯、620车床、130刨床、电焊机、压刨机、101中槽车、140方眼机、504安全刨、烘房等。其产品主要销往安徽针织总厂、芜湖纺织厂及宽幅布厂等单位。
1974年5月始,因纱管销路不畅而逐步转产算盘。是年,生产纱管10516只,算盘4500把,完成工业总产值6.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657元。1978年生产算盘33074把,完成总产值8.64万元,实现利润4800元。1980年始恢复生产木质纱管,至1984年年产纱管66150只,完成总产值25.98万元,实现利润1.97万元。1985年在不放弃纱管及配件生产的同时,与上海市普陀区电子工业研究所联营生产儿童电子琴,是年,全厂职工35人,完成总产值25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分别比1972年增长2.67倍和2.06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30万元,其中生产用12.9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9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56.76元。
3.鞋楦生产
1974年3月由县木器社鞋楦车间(1973年筹建)扩大建立为县属集体企业鞋楦厂,翌年1月建成投产,总占地面积103.25平方米。全厂职工68人,主要以枫香树为原料生产各种型号的鞋楦和利用边角料生产各种刷柄、木把、绣花棚支架。鞋楦品种有男女式高统楦、中跟楦、高跟楦、平跟楦、婴儿楦以及模型楦、素头楦等300余种。建厂初期,因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当年鞋楦产量仅有11250双,完成产值(1970年不变价)3.33万元。1977年后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技术力量逐渐雄厚。1982年,生产鞋楦7.90万双,完成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26.97万元,实现利润6.75万元。是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鞋楦技术协作会议上,该厂有2项工序进行了技术表演赛。技工余战文获得前十名(共31个单位样楦工参加,只取前10名,不分名次),女工钱丽琴获前七名(共22个单位参加6号机技术表演,只取前7名,不分名次)。1983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二次鞋楦技术协作会议和1985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次鞋楦技术协作会议上,该厂技工刘小平和余战文相继获得技术表演第一名和中年组技术表演第2名,受到省二轻厅和服装鞋帽公司的嘉奖。1984年该厂完成“一条龙”流水生产线配套后,年产能力由1977年的3万余双提高到1985年的10万双,正品率由1977年的89%提高到98%。1985年,全厂职工66人,完成产值39.20万元,实现利润5.30万元,分别比1977年增长近4倍和9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8.70万元,净值30.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39.39元。
4.小木衣夹生产
1981年3月,县属集体企业铁木制品厂购置生产设备转产小木衣夹。当年生产小木衣夹132.16万只。1982年后,实现设备更新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生产能力逐年扩大,成品率达到95%。1983年小木衣夹产量为1981年的4.2倍,居全国15家木衣夹厂的第三位,产品进入上海市场。1985年,生产木衣夹1271.26万只,其中,销往上海1000万只。是年,为内蒙古伊图里河林业局苟苟林场和本省宣城水东镇进行技术转让,出售了1套木衣夹生产设备。这年全厂职工72人,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10万元,比1983年增加13.10万元;工业产值30.80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1.2倍和1.23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70万元,净值6.2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277.78元。
5.竹编工艺
1958年,省人委和省商业厅先后下文,分配给石埭县第四季度生产出口竹编面包篮5000只任务,嗣因石埭并入太平县未进行生产。
建立石台县后,由七里农具社和横渡木器社的竹工组建了城关竹器生产合作社。1973年上半年,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取得联系,试制了果盆、果盒、果盘、花盆和挂匾等竹编工艺品,送省里展览受到好评。下半年,又选送上述五种近百件竹编工艺品参加省、地展览,被认定选样合格,列入了1974年的生产计划。是年,首批生产出口竹编工艺品6859件,价值7000元。为了解决批量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县二轻局领导的参与下成立了样品试制小组,选派人员到省内外工艺厂去学习,组织工人在生产中探索创新,结果,挖掘出很多生产潜力。产品从只生产单项工艺品发展到生产果盒类、提箱类、托盘娄、花钵类等套装美观、新颖、实用的工艺品。产品的包装装潢也按出口要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上,还增加了漂白、防霉、防蛀工序和烘房设施。并确定1名专职检验员,把好产品质量关。1976年,竹编工艺品出口成交额大幅度上升,共生产了31264件,计款3.68万元。1980年始,采用厂社挂钩方法扩大再生产,在七都、占大、大演三个公社增设了生产点。是年,生产出口工艺品41688件,计款10.90万元。产品畅销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由于竹编出口业务划归省进出口公司管辖和毛竹提价影响了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工艺品出口成交额下降。1984年的出口成交额降至2.30万元。是年,七都和大演两个生产点停产。县社也在1985年实行了生产转向,除继续生产了出口竹编工艺品8.13万件,计款55556元以外,还生产内销的竹制日用品11480件,竹制农具149件,西服木衣架17850个,及钢梳木柄等,共计款135344元。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二)林产化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