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拦河堰
本县最早的引水工程设施是拦河筑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县内筑有1座青山潭堰。民国23年(1934),本县城区筑有高沟堰、杨坝堰、潘家堰,二区有胡田堰,三区有谢家堰、西堰、七公堰,四区有虾形堰、峡下堰,五区有阴潭堰、施家堰、坡田堰、胡田堰。民国34年,全县筑堰14个,完成土方3515立方。
建国后,县内各乡镇每年均因地制宜地兴建和改建一些拦河堰工程。至1985年,全县有大小拦河堰353处,共可灌田3.36万余亩。其中,灌田500亩以上的拦河堰7处,计可灌田6010亩;灌田100亩以上的拦河堰100处,可灌田17232.5亩;灌田20亩以上的拦河堰246处,可灌田10535.1亩。现将灌田500亩以上的拦河堰工程简介如下:
杨家田大堰民国前,称唐村堰。民国初期仍为草堰,位于大演乡联合村公信河下游。后由一杨姓外来户,将部分荒地改成水田,遂用木桩、河石、柴草堆砌成固定堰,故易名为杨家田大堰。1968年建成浆砌块石堰,全长110米,宽5米,高2.5米。堰头上侧建有块石防洪堤一道。集雨面积350平方公里,总引用流量为0.6秒立方米。可灌田800亩。
洗心堰位于丁香镇新华村、新华桥下首。1980年以前为木桩河石堆砌。1980年重建成干砌块石,部分水泥砂浆抹面的石堰,东西两侧建有块石防洪堤。堰长60米,顶宽1.5米,脚宽6米,集雨面积90平方公里,总引用流量为0.5秒立方米。可灌溉龙泉村十字畈(原名十里畈)500多亩水田。
砂子堰原称大畈堰。位于丁香镇红星村上落队下首,1955年前为木桩、石、草堆砌的一字堰。1956年,改建成石堰,1959年被山洪冲坏。1974年整修为干砌块石、水泥砂浆勾缝,堰顶溢流;西侧有干砌块石防洪墙一道,高2.5米,宽1.5米,长500米。东侧建有土筑防洪坝,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总引用流量为0.8秒立方米,可灌田1100亩,与张田水库灌区工程相配套。
尧田堰位于小河镇尧田村上首。原系木桩、河石垒成。1983年秋,重新翻建为浆砌块石重力堰。长50米,脚宽18米,高2米,堰顶中央建有4米宽的溢洪道。集雨面积130平方公里,总引用流量为0.8秒立方米。灌溉尧田畈近700亩水田。
鸡公堰位于莘田乡三义村,西溪河下游,原系木桩草堰。1956年筑成石堰,因设计不当,常被山洪冲坏。1980年后几经整修加固,筑成浆砌块石堰。堰中央建有宽3.5米,深0.5米的阀道。堰身长111米,顶宽4.5米,脚宽18米,高3米。西侧建有2米高的块石防洪堤,东侧建有2.5米高的土坝防洪堤,集雨面积260平方公里,引用流量为0.8秒立方米,可灌溉鸡公畈580亩水田。
丰收堰位于莘田乡扇子头,西溪河下游。历来为木桩、草、石堰,需年年重修。1981年重新建成浆砌块石重力堰,长80米,脚宽16米,顶宽0.5米。集雨面积140平方公里,引用流量为1.2秒立方米。灌溉莘田村830亩水田。
东京堰位于莘田乡王家堰外边,西溪河下游。原是木桩、河石、柴草堆砌的草堰。1982年,改建为干砌块石,水泥砂浆勾缝的石堰。长90米,高3米,脚宽14米,顶宽1米。东段上建有4米宽的阀道。集雨面积230平方公里,引用流量为1.5秒立方米。灌溉东庄畈1500余亩水田。
1985年全县灌田500亩以下的拦河堰工程分布情况如下表:
石台县灌田500亩以下的拦河堰工程分布情况表

2.渠道渡槽历史上,本县引水渠道渡槽,多为土沟、泥渠、竹笕。1954年全县有引水渠道161处,受益面积5054亩。1958年增加到3261处,受益面积6500亩。1965年后,逐渐兴建灌区配套工程。至1985年,全县共有大小渠道2857条,总长85.79万米,其中石砌水泥砂浆勾缝的占一半左右。钢筋混凝土渡槽5座,总长510米;混凝土倒虹吸3处,总长810米;放水涵闸12处。这些水利设施主要分布在5座小(一)型水库和部分小(二)型水库灌区之内。
上一篇:(一)蓄水工程
下一篇:(三)提水工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