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种茶历史悠久,据《文献通考》载,宋代全国有名片茶26种,其中“仙芝”、“嫩蕊”产于本县,明代张星焕在《皖游记闻》中称石埭某山产“白茶”,“其味特殊”,诗人徐谓赞之可与“龙井”、“虎丘”媲美。一百多年前,本县绿茶即销往苏州、广东、福建、香港等地。
民国4年(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后,祁门茶商为广辟红茶资源,在本县赤岭口(今属祁门)等地设庄收购红毛茶湿坯,嗣后,本县始有少量红茶生产。迨至民国19年县内仍以生产绿茶为主,是年销售绿茶计5700担,民国26年全县茶园面积5.70万亩,年产毛茶14250担。且大部运往屯溪集中销售。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茶叶销路受阻,茶园几近荒芜。民国30年,茶叶销量降为4000余担。至民国38年,全县茶园面积仅有1200亩,年产毛茶1068担。
建国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县茶园面积5320亩,茶叶总产量5915担。1970年后相继建社(乡)队(村)茶场98个,1972年冬建国营广阳茶场,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47765亩,总产22613担。后随着山区生产方针的调整和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健全,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78384亩,其中可采面积71160亩,总产30718担。红茶精制年加工能力超过3万担,地方优质绿茶有仙寓山毛峰和雾脊坡毛峰等。
成品茶有红、绿两种。1953年后主要生产红茶,由县供销社设站收购湿坯调至横渡手工制茶厂初制和精制。1955年该厂停办后,改运贵池茶厂加工。1957年开始由县茶叶公司设站收购干毛茶并负责调运。1981年始由本县茶厂精制。1985年,收购红绿茶计28634担,金额532.1万元,其中红茶27663担,金额484万元;绿茶966担,金额48.1万元。茶叶收入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14.32%,茶叶税收150.48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2.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