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蚕种
建国前,农家妇女按古老的养蚕习惯,自养自留自育土种蚕,因病害多,产量低而不稳。1955年始从旌德县调迸改良蚕种40张。尔后多年所需蚕种均从歙县蚕种场调进。1983年,县内饲养“华合×东肥”蚕种6张。1984年春蚕是四元种,“肥苏×华苏”11张,平均单产78.9斤;秋蚕为三元种,“秋三×苏四”14.5张,平均单产40.7斤。
2.蚕具
旧时多利用晒粮用的团箕作蚕具,以稻草、菜子秸作簇具。1956年后,逐渐使用竹匾饲养,蜈蚣簇上山。收蚁采用条收法,用防干纸复盖,棉纸引渡,淘汰了过去的打落法。
3.饲养管理
旧时农户养蚕,均要敬奉“蚕姑”,求神拜佛。建国后,逐步宣传普及科学养蚕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不断改进饲养方法。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群众已习惯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并加强平时的观察和预防,使蚕的软化病、蝇蛆病得到控制。80年代以来,普遍用氯霉素添食,防治蚕细菌病,用灭蚕蝇法预防蝇蛆病和用防病1号药剂进行蚕病预防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1955年,本县首次饲养秋蚕。1957年春季推广“稚蚕高温感光薄饲多回”的快速养蚕法,使春蚕饲养26天,秋蚕饲养20天即可全部结束。
4.蚕茧产量
抗日战争前,石埭县年产蚕丝2万两左右。1949年仅产蚕茧85斤;1950—1954年,年产蚕茧100—200斤;1955年总产突破千斤;1956年至1958年,每年产量依次为7200斤、7500斤和8000斤;1959年开始大幅度下降。1965年,全县蚕茧产量为800斤。1970年,总产达到2000斤;此后,又逐年锐减,至1977年下降为零;1984年,全县蚕茧产量由零猛增到1564斤,1985年达到3553斤。
上一篇:(二)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