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自然灾害有水、旱、风、雪、雷、雹、寒流、病虫、地震等,以水旱和农作物病虫害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最烈。
1.水旱
据历史资料记载,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1985年。县境内共发生严重旱涝灾56次,平均每10—11年发生1次。其中大水年33次,占旱涝年份59%,干旱年23次,占旱涝年份41%。水灾(主要是洪涝)多发生于降水集中、暴雨强度大的“梅雨期”,旱灾多发生于“空梅”,或“梅雨期”短的年份。县内多有夏旱、秋旱出现。干旱年份中,夏旱占60%左右,秋旱占40%左右;洪涝年份中,夏洪占70%左右。有些年份则旱涝交替发生。
据统计,明成化十九年(1483)至1984年,连续2年的旱灾发生4次(1483—1484、1544—1545、1671—1672、1978—1979);连续2年的水灾发生3次(1607—1608、1657—1658、1969—1970);连续3年水灾发生1次(1663—1665);连续5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情1次(1980—1984)。现将特大水旱灾害记述如下: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十五日始大雨,二十二日昼夜如沱,二十五日平地水高4丈,城关(广阳)四野尽成江河,故道无存,积尸横野,庐舍漂没。
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平地丈余,鱼鳖入室,沿溪田庐、牛畜漂没殆尽。
清顺治十四年(1657)夏六月大水,崩山决堤。
康熙二年(1663)秋大水,与万历三十六年水势相似。
康熙三年闰六月,淫雨二旬,洪水泛滥,田庐漂没;秋大旱。
康熙四年夏五月多雨,至六月二十日山洪暴发,大水淹没村舍。
康熙十年夏秋大旱,禾尽枯。
康熙十一年秋大旱。
康熙十六年多雨,安徽江南各地均遭水患。
康熙三十二年夏旱,秋粮严重减收。
康熙四十六年夏旱,河井干涸。
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大水,四都、五都受灾尤甚。
康熙五十四年大旱,五月十三日微雨至十月始降雨。一望赤地,禾稼焦枯。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大水,全县受灾。
乾隆四十九年(1784)大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长江南北皆大水,屋庐漂荡,僵尸遍野。
咸丰五年(1855)大旱,伴蝗灾。
光绪七年(1881)五月大水,沿河有淹没屋顶者,居民乘筏登山,次日才退。
光绪十六年四月大水,横渡、七里、贡溪等地山洪暴发,人畜淹死甚多。
光绪二十四年大旱,六月,三都蒋宏林因祈雨取水身亡。
民国2年(1913)六月大旱。
民国18年夏大旱。
民国23年夏大旱。两月不雨,赤地千里。本县秋收不及五成。
民国29年大旱。
民国31年六月,降雨3000毫米,山洪暴发,六都雍溪河水突起9公尺,人畜田庐漂没无计。
民国37年端午节大水,冲毁田地屋宇,损失惨重。
1954年5至7月5次涨大水,总降水量达1487.7毫米,淹没冲毁田地22833亩。报废塘库8口、防洪堤96处、沟渠176条,毁坏拦河坝隔413座。冲倒房屋12幢(36间)。
1958年夏秋旱,农作物受旱面积占72%,农业严重减收。
1967年7月11日至10月10日,共降水126.4毫米,同期蒸发量为614.9毫米,夏秋旱严重。
1969年夏大水,6月28日至7月20日,降水552.1毫米。
1970年7月中旬连续降雨,其中12日、13日降水301.8毫米。七里老街积水近一人深,沿河居民多乘筏或上楼避水。
1973年夏暴雨。5月14日至15日降水181毫米,山洪暴发,稻苗受损。是年10月14日至翌年元月15日,总共降水22.4毫米。秋旱冬干十分严重。
1977年夏大水,4月29日至5月14日连续下雨,共降水282.3毫米;7月12至13日连降大暴雨,雨量达157.1毫米。
1978年夏秋大旱,伴随高温天气。6月16日至年底,仅降水326.6毫米,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97万亩,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79年3月31日大雷暴雨,雨量104.8毫米;6月27日雨量92.1毫米,秋捕河沿岸堆积的167立方米木材被冲走,2451亩农田受淹,冲毁房屋83间、石堰46处、淹死4人。是年9月9日至12月18日,累计降水29.1毫米,秋旱冬干严重。
1980年夏大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369.8毫米。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3651亩,冲毁农田、茶园450亩。水库、山塘10处,水电站两座,防洪坝183处,渠道17条,拦河坝231处,桥38座,房屋8幢,木材60立方米。大型农具、机械66台(件)。8月2日后,连阴雨20天,降水308.4毫米,全县芽稻100余万斤。
1981年6月28日大暴雨,日降雨量151.1毫米。山洪暴发,横渡公社的木材被冲走100立方米。
1982年6月20日大暴雨,城关日降雨量108.6毫米。秋浦河及其支流两岸受灾较重。7月11日复降暴雨,6个公社受灾,尤以横渡、大演两地为重(8小时雨量分别为210毫米和129.6毫米),全县受灾损失21万元以上。是年10月干旱,月雨量29.1毫米,严重影响秋播。
1983年阴雨天气达120余日。5—6月先后两次暴发洪水,冲毁庄稼、屋宇,损毁水利设施。7月16日至8月7日,连续23天仅降水0.2毫米,伏旱严重。是年风灾、雹灾、鼠害亦相伴发生。
1984年9月1日至2日连降大暴雨,雨量182.8毫米,山洪暴发,冲毁公路4300米,电线杆10根,中断交通42小时,断电36小时;冲毁水利工程296处,桥梁12座;7250亩农田受淹,其中1320亩无收。
2.风、雪、雷、雹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三月十八日,黑气亘天,风雷大作,雨物若果核,剖其实食之,似松仁。
明嘉靖十年(1531)冬十二月桃李花开,雷鸣。
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雷电。
天启元年(1621)冬十一月大雪,至翌年正月十六日始止,民饥饿冻死者不计其数。
崇祯四年(1631)夏四月大雪,损害菜麦。
清顺治十二年(1655)冬十月十三日夜雷电。
顺治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雷鸣。
康熙七年(1668)七月,上五都(今属黟县)和六、七都微雪。
康熙九年十二月雷电交作,雨雪连绵,积雪深数尺,至翌年正月方止。
宣统二年(1910)除夕,大雪雷电交作。
1952年5月上旬,占大地区降雹,大如鸡蛋。
1955年4月上旬,七里、矶滩一带降雹。
1958年8月20日降雹(时值夏秋旱)。

1959年8月1日和28日降雹,9月,占大南源再次降雹。
1960年4月和1964年8月,部分公社降雹。
1965年5月19日,境内普遍降雹。
1967年春大风,最大风速17米/秒(3月26日)。
1968年6月6日、1969年3月26日,境内部分地区降雹。
1971年9月23日至24日,受7123号台风外围影响,连续暴风雨,最大风力9级,日雨量在50毫米以上,以县境东部地区受害最重。全县大部分玉米、晚稻倒伏。
1972年2月5日至8日,降雪21.5毫米,城关积雪深达11厘米,公路交通中断7天。
1974年6月17日,县内部分地区降雹。
1976年3月29日,六都降雹,大如黄豆,击穿塑料薄膜,大部分秧苗受损。
1977年元月低温多雪。月内雪日16天,积雪日17天。2日积雪深度为19厘米;30日积雪深达21厘米(为历年积雪深度最大值)。
1979年3月30日凌晨1时许,境内出现9—10级大风,尤以中南部受灾最重,不少民房瓦飞墙倒,大树被狂风折断或连根拔起,高压输电线路受损坏,秧田及午季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1980年6月27日,七里公社垅上大队1人遭雷击身亡。
1981年元月下旬,出现10天雨雪日。雨雪量为62.6毫米,城关积雪深度6厘米。由于伴随低温、结冰,致交通中断5天。
1982年3月25日夜降雪子、冰粒,致油菜籽严重减收。
1983年4月13日,矶滩、小河、莘田、河口降雹;4月14日、16日,七井降雹;25日河口、珂田降雹,27日河口降雹;30日贡溪降雹。同月26和28日,全县大风,吹倒和折断电线杆328根(其中水泥杆141根),各种树木3710立方米。6月29日,七里公社坑口队一儿童遭雷击身亡。是年由于冰雹、大风、连阴雨和洪涝等多种灾害性天气的综合影响,午收减产5—6成,茶叶减产3成,早中稻减收20万斤,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56万余元。
1984年1月17日至19日大雪,城关积雪深度19厘米,全县压倒树木约2.1万立方米、毛竹40余万根,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县内公路交通中断7—20天,停电2天,有线电报、电话中断6天。
1985年9月13日下午,莘田、小河降雹,大如鸡蛋。10月10日下午,丁香龙泉降雹,大如茶杯口,当时伴有雷雨大风,狮形队余文秀(19岁)、余银秀(17岁)姐妹俩在田间收割晚稻,被雷电击死。当地房瓦多被冰雹打碎,有的屋顶被狂风掀起。
3.寒流低温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夏六月大寒,人尽穿棉衣,深山积雪不消,至七月始热,八月尤热。时生病者甚多。
崇祯十三年(1640)夏四月,大霜如雪,菜麦冻死。
清顺治十一年(1654)冬大寒,竹木及牲畜多冻死。
1977年元月平均气温0.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元月5日)。月内雪日16天。
1980年元月最低气温达零下9℃(元月31日);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零下0.2℃,茶树普遍冻伤。同年4月13日至14日,气温突降,高山积雪,全县70%秧苗受害。8—9月,出现“冷夏”天气。月平均气温为历年最低值,晚稻和其它秋季作物严重减产。
1981年元月下旬全为雨雪天气,旬平均气温1.8℃。下半年早有“寒露”风。9月10日至16日,平均气温低于20℃,伴连阴雨,双季晚稻多未抽穗。
4.病虫、瘟疫
明嘉靖十一年(1532)夏,飞蝗入境,遮蔽天日,禾稼尽伤。
崇祯十四年(1641)春大饥,疫病死者无数。
崇祯十五年夏,蝗虫为害。
清咸丰五年(1855)蝗灾,伴大旱。
民国7年(1918)秋,瘟疫大行。
1954年大水,痢疾、疟疾流行,据统计县内痢疾患者445人,疟疾患青1030人。
5.鼠害
据清康熙《石埭县志》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夏五月,“江北鼠渡江南月余,千万成群,为害禾稼”。崇祯七年(1634)六月,田鼠又由江北南渡伤稼。
建国后,鼠害仍常有发生,1982年县内普遍发生田鼠为害庄稼。七里公社柯村生产队早中晚稻均因田鼠所害,减产五成以上,有些田块颗粒无收。
6.地震、山崩(1)地震
据《石埭县志》、《池州府志》及《徽州地震资料》记载:
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石埭地震。
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初十日下午,地震。
顺治九年二月十四日夜,地震(系霍山六级地震波及)。
顺治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地震。
顺治十四年冬十月十三日,地震。
顺治十六年秋七月十六日,石埭、贵池地震,声如雷。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六日戊时(康熙五十年《池州府志》作“十九日”石埭地震,恐有误)地震(系山东郯城——莒县8.5级地震波及)。
乾隆八年(1743)五月初九日辰刻,地震三次(系泾县5.5级地震波及)。
民国六年(1917)正月初二日,霍山6.5级地震波及石埭,烈度达7度;同年二月初三日又震,石埭烈度4度。
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5.5级地震,石埭有震感,烈度4度。
1973年3月31日,石台城西地震,1.8级。
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南黄海6.2级地震,石台有震感。
(2)山崩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石埭八、九都(今属祁门县)山崩水溢,十一都(今贡溪乡境内)溪北一山飞越溪南,压死男女十四、五人,山上树木如故。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五月,石埭琏溪(今兰关乡境内)一山移百步许。
民国31年(1942),石埭杨坑乡里重阳(今属矶滩乡)一座山顶下沉3尺,滑坡长16丈余。
1984年4月30日上午10时许,矶滩乡里重阳西力坡突然雾气腾腾,山崩雷鸣,持续10余小时,山之一半下滑40米左右,地裂30米,裂口最大宽度50厘米,滑坡面积达1.4万平方米,山上树木被毁。
上一篇:(五)自然资源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