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与九华山之间。东界黄山市,南邻黟县、祁门,西接东至,北连贵池、青阳。地理座标为北纬29°59′—30°24′,东经117°12′—117°59′。县境东西最长70.7公里,南北最宽46公里,总面积为140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占88.5%。1985年,全县设11个乡、5个镇、127个村。总人口101869人,平均每平方公里近73人。县内居民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有回、蒙、壮、满等。在全县人口中,农业人口为89988人,占88.3%。
县境汉时为陵阳、石城等县地,属丹阳郡。三国吴置石埭场,南梁大同二年(536)置石埭县,治广阳,隋并入南陵、秋浦县。唐永泰二年(766)复置石埭县,属池州。1949年4月24日石埭解放,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改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6年1月改属芜湖专区。1959年3月撤销石埭县。1965年7月19日设石台县,属池州专区,1980年1月始改属徽州地区。1988年1月划属安庆地区,是年9月起改属池州地区。
1972年12月建立城关镇(1987年易名七里镇),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镇内设3个居民委员会,人口7493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二)
县域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渡地带;低山、高丘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有稠岭、甲子岭,西有五塘岗、仙女尖;南有仙寓山、古牛降(原名古牛岗),北有杉山、七井山。县境地势力南北高,东西低,海拔高度一般在50—1000米左右。古牛降主峰海拔1728米,为全县最高峰;最低处莘田乡东庄海拔34米,相对高差为1694米。境内河流以稠岭为分水岭,东域主要有清溪河、王村河;西域主要有鸿陵溪、秋浦河、西溪河及后河。王村河汇入清溪河注入太平湖;鸿陵溪于横渡钓鱼台汇入秋浦河至池口入长江,西溪河于红石潭汇入后河经东至注入黄温河。
石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而异。年平均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3.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9℃,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5℃。日平均气温稳定为10℃的积温年平均值5098.6℃。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0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626.4毫米,无霜期234天。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林木蓊郁,盛产松、杉、毛竹。植物品种达1000余种,其中珍稀树种有红楠、银杏、香樟、香果木、青钱柳、三尖杉、鹅掌椒、三叶赤楠等,可谓“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其中苏门羚、短尾猴、金钱豹、梅花鹿、大灵猫、黄鼠狼、乌麂、狗灌、狸、水獭等尤为名贵。在野生植物中有天麻、茯苓、川芎、黄连、党参、杜仲、何首乌、山茱萸、薏仁米等495种中药材。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蚕豆、豌豆、黄豆、玉米、高梁、粟、薯类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等;此外还有瓜果和蔬菜。其它经济作物和土特产有茶叶、留兰香、苎麻、黄麻、棉花及香菇、木耳等。已探明的矿藏有铜、钨、钼、锑、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石煤、煤、铅、锌等。石煤和石灰石均正在开发利用。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志留系、奥陶系的碎屑岩和碳酸盐类岩石,位于太平复向斜轴部。地下溶洞纷呈,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开发的溶洞有蓬莱洞、慈云洞、鱼龙洞。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台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建国前,本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自然经济,民生艰难。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致力于山区建设,改善人民生活,逐步改变了穷困面貌。195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76.7万元,人均102.5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44.6%和15.6%。但后来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几经曲折,进展缓慢。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下同)1826万元,人均236.4元。1978年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工农业经济出现了振兴的势头。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187万元,人均607.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1.7%和81.3%。是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1元,城乡人民储蓄年末余额1228.4万元。
石台是以林茶为主的山区县,山场面积186.2万亩,耕地面积6.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山场20.7亩,人均耕地0.74亩。由于长期来强调“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林茶生产受到阻滞。1979年以来,坚持“以林茶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全面发展”的山区生产方针,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状况,开始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局面。1949年,本县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农业(粮食、茶叶,下同)53%、林业1%,牧业22.5%、副业23.5%;1965年分别为:农业60%、林业16%、牧业14%、副业10%;1978年分别为:农业58.1%、林业9.1%、牧业9.4%、副业23.3%、渔业0.1%;1985年分别为:农业52.4%、林业23.5%、牧业14.4%、副业9.2%、渔业0.5%。1985年,全县木材蓄积量达284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为42.7%。茶园面积7.83万亩,茶叶总产达30718担,分别比1965年增长10.3倍和2.71倍。1985年粮食总产为6482万斤(平均亩产554斤),比1965年增长48%。全县农业总产值为3414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1.29倍。其它如油料生产等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面,本县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显著改善。至1985年,全县先后兴修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41座,总蓄水量为2192万立方米;修筑渠道128条,总长190公里;兴修塥、堰353道,山塘472口,1952年至1958年和1965年至1985年,国家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138.01万元。总计有效灌溉面积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1%。
县内有广阔的草山草坡适宜发展草食动物。198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6360头,生猪出栏数29825头,家兔年未存栏数2272只,山羊存栏数143只,家禽达21.09万只。
石台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65年全县仅有两家全民工厂和18家集体手工业社,有职工721人,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下同)为336万元。到1985年已有水泥、农机、建材、酿酒、茶叶加工、粮油食品、林产化工、印刷、竹编工艺、石煤综合利用、仪器仪表组装等95个县办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年末职工人数3280人。工业总产值2773万元,比1965年增长7.25倍,比1978年增长3倍。在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417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1.7倍。其它各业,如交通运输、电力、邮电、商业服务业等都有较快发展。1985年,县境内公路里程为398.9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通公路,80%以上的行政村通汽车,年货运量5.84万吨,周转量489.6万吨/公里;客运量89万人次,周转影489万人/公里。全县邮路单程总长639公里;邮电业务计费总量为26.54万元,分别比1965年和1978年增长21.87倍和71.78%。电力事业发展更快。1985年末,全县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4座,共有主变压器8台,总容量5700千伏安,高、低压输电线路1612.76公里。此外,有小水电站38座,装机容量1716千瓦。年总供应电量620万度,比1978年增长17.7%。全县有商业机构1020个,从业人员194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76个、557人;集体所有制商业247个、556人;个体有证商业697个、83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32万元,比1965年增长6.2倍,比1978年增长1.47倍,国内商品纯购进总值1503万元,纯销售总值2802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30.2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46万元。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农业职业中学1所、初中13所、小学236所。在校学生20620人,教职工10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9%,毕业率为95.4%,普及率达92.8%。有幼儿园(班)21个,入学幼儿985人,教职工43人。全县已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科研机构有农业科学研究所1个、工业、农业、科技学会(学组、研究会)9个。1979年至1985年累计获县以上科技成果奖20项。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影剧院、电影院、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电视差转台等,全县现有电影放映队36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快,现有医疗卫生事业机构25个,卫生技术人员296人,病床294张;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781万平方米,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3911人。计划生育成绩显著,198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7‰,比1976年下降1.33‰,节育率为92.2%。体育设施不断完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学校和农民体育活动比较活跃。1978年以来,县直机关团体单位和工厂普遍开展了业余体育活动。
(四)
石台人材辈出,代有名人。唐代有著名诗人杜荀鹤;宋代,有文武兼备、历官成都制置副使丁黼和累擢御史、历中书舍人王;明代,有历官南京户部尚书毕锵和政治家、文学家吴应箕;清代,有著名的佛学大师杨文会;现代,有著名世界语诗人苏阿芒。石台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民国17年(1928)10月,共产党员陈恕、彭微萍、周世光先后进入本县崇实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在学生中宣传革命道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并创办了《崇实周刊》和《薰风》等进步刊物。翌年5月4日,崇中学生会联合县城各小学和县总工会举行“五四”运动十周年纪念大会;6月1日向全县发出通电和“六一宣言”,同国民党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民国19年(1930)11月,共产党员储汉仪、储高阳、韩锦侯、刘雨润等在县内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建党活动。翌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派组织员到徽州后,建立了中共石埭特支,是为县内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继之先后建立有中共石埭毛坦河区委、石青太中心县委、石埭县委、石埭中心区委等。民国23年(1934)8月,在韩锦侯等指挥下举行了威震皖南的石太祁黔边暴动,随即建立了石埭县苏维埃政府和土改委员会。
石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先后有200多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
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改造家园,建设山区作出了积极贡献。其问,虽几经曲折,但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有益的启示。现在,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全力从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