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间传统体育
武术本县自古有习武传统。境内九华山僧尼来自四面八方,带来各派武术精华,创有“九华剑”、“八卦掌”等,并代有高手,相传留有《九华剑谱》在世。百架桥著名武师谭金水的武侠事迹,脍炙人口。民国时期,全县习武群众尚有2000余人。西乡葛其田、陈玉朋、程义发、汪连仲,北乡周绍棠、李教师等人曾长期设场授徒。
建国后,民间武术受到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新河的周敬雄、南阳乡的盛振寰均曾收徒习艺。至80年代,这些武术名师或他们的子女、徒弟,成为全县治疗筋骨伤痛的一支重要力量。1977年后,县体委先后从外地聘请教师举办太极拳训练班8期。练功十八法、鹤翔庄气功训练班各5期,少林拳训练班1期。
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县临河的蓉城、木镇、庙前等地都举行划龙舟活动。龙舟一般分“赛舟”和“彩舟”。赛舟在船头尾用篾扎纸糊小形龙头、龙尾,每船规定22人,其中擂鼓、掌舵各1人,划船20人。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以先到目的地为胜。彩舟以表演为主。建国后,端午节划龙舟竞赛的传统体育活动得以继承。1961年,参加安庆专区划龙船比赛,获3000米第2名。至1989年,全县举行3次较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一般竞赛大舟2只,彩舟1只,县航运公司队3次获得冠军。
龙灯每年元宵节期间,本县各地举行龙灯会。玩灯人技艺精湛,能玩“麒麟送子”、“叠罗汉”、“五角星”等72套龙灯舞式,深受群众喜爱。建国后,龙灯会活动得以继承和发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每年举行盛大的龙灯会。
游泳每年夏季,本县青少年利用星罗棋布的湖、塘、水库及纵横交错的河流游泳消暑。建国后,城乡居民参加游泳者增多。1958年,在花园水库组织首次大规模游泳比赛。1976年7月,在庙前乡五溪村潘冲水库举行游泳活动,有412人参加游泳,县直厂矿分队、航运站组成的红旗队及县中队表演了武装泅渡,观众达3000人。是年9月,还对全县会游泳人数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
跳绳为传统的儿童游戏活动。有一人独跳、二人共跳、两人执绳他人跳以及速跳、花样跳等多种形式,均以踩绳者为败。建国后,跳绳多为女孩游戏,跳绳时伴以节奏明快的儿歌,活泼有趣,现跳绳已成为小学体育课的一项内容。1985、1986两年,本县分别在青阳中学、蓉城二小、蓉城一小举办了3届少年儿童跳绳赛。
民间的游戏活动,还有“荡秋千”、“跳橡皮筋”、“跳房子”等传统项目。
踢毽子多在冬季开展,既能取暖御寒,又可强身健体。毽子有用纸剪制和用铜钱鸡毛扎制2种,有内踢、外踢、前踢、后踢等多种踢法花样,可进行两人或多人比赛,一般以连续所踢数多为赢。1985、1986两年,本县分别在青阳中学、蓉城二小举办了2次少年儿童踢毽赛。
此外,传统的体育活动还有玩狮灯、放风筝、掰手劲、抵棍、拔河、踩高跷、玩等。
二、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组织民国时期,少数青年职工的体育活动均自发进行,多以学校为活动基地。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群众体育,组织广大职工坚持开展体育活动。1959年,组建中华体育总会青阳分会,内设组织、宣传、竞赛3个小组,先后在县直各企事业单位组建有银鹰(银行)、邮电、卫生、文教、丝绸厂等单位基层体育协会。50年代,篮球运动盛行,县城成立有银行、邮电、供销、卫生、文教、公安、政府、县委、青中、工交、农水、汽车站等12个篮球队,加上厂矿和驻军共有篮球队20余个,仅蓉城镇就辟有篮球场13个。乒乓球男队15个、女队10个。1980年10月,成立青阳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原名县九华长跑运动协会),会员154人。1985年,成立青阳钓鱼协会,会员106人。
职工体育活动建国初,县内企、事业单位均由各基层工会管理职工体育。50年代,以篮球、乒乓球为主要活动项目,特别是篮球活动,风靡一时。机关厂矿普遍成立球队,队际之间晴天几乎每日有赛事。1952年起,开始举办职工篮球友谊赛,时较强队有银行队。青锋队(税务和共青团青阳县委、新华书店联组)、教工队、政府队、木镇队等。1953年,举行首次自行车场地技巧赛。50年代后期,职工体育深入全县各厂、矿,基层工会都没有文体委员,经常举办周末竞赛活动,县酒厂、电厂、印刷厂、丝绸厂等单位实行工间操制度,并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短跑、长跑、投掷手榴弹、铅球、标枪及跳高、跳远等活动。1956年,组织一次职工拔河擂台赛,由县搬运站组成13人的台主队,分赴各厂挑战,为时2天,进行了7场比赛,结果搬运站队获冠军。是年,开始举办县级职工中国象棋比赛。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运会,全县城乡12个代表队18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项目主要有田径。篮球两大类。是年,举办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县银行队获冠军。本县代表队参加安庆专区职工乒乓球锦标赛,游作霖获男子单打冠军。60年代,县职工体育有了新的发展,男、女篮球代表队4次夺得安庆专区友谊赛冠军,1次夺得七(市)县邀请赛冠军;增加了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参加人数由100余人发展到1000余人。1960年,举行男子53公里自行车赛。是年,本县成立男、女专业篮球队各1个。翌年,本县航运站等单位组成县代表队在安庆地区划龙船比赛中获亚军。1973年5月1日至7月15日,举办首届县职工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男、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男子足球、田径等,参赛运动员近500人次。农机厂队获男篮。男排冠军,文教队获女篮冠军,青中队获女排冠军,青中教工队获田径总分第一。是年,开始举办职工围棋赛,并参加池州专区中国象棋赛。1975年,举行了男子26公里自行车赛。1978年举行男子44公里并首次举行女子20公里公路自行车赛。是年,县化肥厂被评为省、地(市)体育先进单位。80年代后,职工体育己成为经常性群众活动。1982年起,开始举行旱冰运动,于工人俱乐部北侧建成625平方米的旱冰场,每日定时开放,日参加约50人次。1983年,县化肥厂青工储荣生被评为省体育先进个人。翌年,该厂王东民全家被评为模范体育家庭。至1986年,职工篮球友谊赛共举办24次,赛时计100天,累计238个队的305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卫生系统队、农机厂队4获冠军;商业系统队。化肥厂队、银行队3获冠军;水泥厂队2获冠军;驻军队、党政队、交通队、财金队、青阳中学队各获1次冠军。80年代全县职工篮球队中,较强的男队有水泥厂队等12个,女队有棉织厂队等8个。198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了2次职工篮球赛,水泥厂队、人民银行队分别获冠军;国庆节期间,举办交通杯篮球赛,甲级队邮电队获冠军,乙级队交通队获冠军。至是年底,县级职工中国象棋比赛,共举办23次,棉织厂队、青阳中学队、建筑公司队、木镇代表队曾多次获得冠军;职工围棋赛共举办5次,青阳中学队、卫生系统队多次获冠军,县兽医站职工孙建武获业余四段棋手称号。全县性田径运动会举办25次,其间,不少青年职工被选拔进本县田径代表队,9次参加安庆专区、池州专区、宣城专区及芜湖市田径运动会。进入80年代,本县离退休职工日益增多,老年体育活动方兴未艾。
1980年,举行了首次老年人中国象棋赛,参赛人数24人。是年起,每年元旦举行一次越野长跑。1983年,安徽省第三届老年人长跑赛在本县举行,邮电局退休职工孙煜获60岁以上组第五名。1985年,在芜湖县举办的老年人长跑邀请赛中,本县代表队获男子60岁以上组5000米亚军,获女子45岁以上组3000米冠军和女子50岁以上组3000米亚军。是年9月,县体委创办《老年体育》刊物,注意老年体育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迄今已出刊3期。1985年起,连续两年举办老年人钓鱼比赛,参赛人数分别为63和78人。1986年,举办第二届老年人中国象棋赛,参赛人数21人。是年5月,县体委举办一期老年人健康长寿讲座,介绍老年人生活卫生基本知识以及太极拳、气功等体育活动和健身训练等内容,参加学习者有蓉城离退体职工50余人。至1989年,元旦越野长跑共举办12次,参赛人数都在百人以上。
三、农民体育
旧时,农村体育活动,一般由各地体育爱好者自行安排,其特点:一是小型分散。较大规模的活动常配合劳动生产、庆丰收、过节日等文化活动进行,如一年一度的龙灯会、赛龙舟、放风筝等;二是因地制宜、杜村、九华、庙前等山乡民间开馆习武;木镇、童埠等水乡练习游泳划船;陵阳、南阳、沙济等地区冬闲季节组织狩猎活动。民国时期,由于农村活动场地、体育器材的限制,一般近代体育活动项目,仅在部分乡村学校开展,少数青年农民参加活动。
建国后,农民体育活动逐步开展。1958年,篮球、乒乓球活动遍及城乡,部分乡(镇)和个别大队建起简易的篮球场,有乒乓球室和象棋活动室。60年代,全县很多大队都成立“民兵之家”或“青年之家”,纷纷添置运动器材,扩大体育活动场地,增加体育设施。1960年,在民兵中进行射击训练,选拔代表参加安庆地区的射击比赛。1975年6月,本县举行首届农民篮球赛,朱备、城西公社分获男、女队冠军。是年10月,在池州地区首届农民篮球赛中,本县女篮获冠军,男篮获亚军。此后,各社(镇)都十分重视篮球训练,纷纷成立代表队,木镇、城西、东堡等公社相互多次开展比赛。1976年,全县农民体育先进集体评选活动中,陵阳红星、城西红旗、南阳三溪、庙前新发、木镇新桥、九华老田、朱备新光、城东建新、东堡上东、杨田石山等10个大队,被评为出席地区农村体育先进代表大会的代表;陵阳红星、城西红旗被选为出席省农村体育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代表。1977年,本县举行第二届农民篮球赛,城东公社女队被选拔参加池州地区在石台举行的第二届农民篮球赛,在比赛中该队被评为精神文明队。据1983年普查统计:全县农村有篮球场27个,象棋活动室18个,乒乓球室21个(不含各乡镇企业球室),蓉城镇红旗村还建成200米田径运动场1个,并配有单杠、双杠、木马等体育设施。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