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和队伍
管理机构1963年,成立县电影联队,对全县电影队实行统一管理。1970年12月,成立县电影管理站,设发行、修理、行政3组,职工11人,下属放映单位7个。1980年5月,成立县电影发行公司,内设放管技术、宣传发行、行政财务3股,职工15人,下属放映单位28个。1987年,该公司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单位”。是年,在科技片汇映中,获中央农业、林业、文化等部及国家科委、科协的奖励。
放映队伍1956年8月,建立第一、第二两个电影队,分别在天主堂(今蓉城一小校舍)、中山堂和县文化馆内(南街县印刷厂)流动售票放映。1957年2月,成立第三电影队,在全县范围巡回放映。1965年,成立第四电影队,配合“四清”运动下乡放映。1967年,各队均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南阳公社率先建立乡办电影队。至1976年,全县放映单位增至20个,工作人员增至42人。1979年,全县18个公社全部建立电影队,县级4个电影队先后撤销。1985年,全县放映单位44个,人员92人。此后,农村电影队逐渐减少。至1989年,8个村办电影队、11个个体电影队,仅存丁桥乡独龙1个村电影队、酉华乡宋冲村1家个体电影队,工作人员减至47人。
二、影剧院
九华影剧院位于蓉城镇蓉溪北路,1974年底建成,翌年1月25日开业,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放映厅设坐椅1225席,总投资27万余元。使用35毫米松花江5501型固定式放映设备。1981年8月,又投资11万元,进行扩建改造,装置五合板翻砂坐椅共1301席。1984年9月,添置立体影片放映设备。是年,省文化厅授予“文明电影单位”称号。现有职工12人,固定资产75.9万元,有松花江5501—35毫米、井岗山163—X—16放映设备各1套。
蓉城影剧院位于蓉城镇九华西路,原名跃进堂剧场,于1952年开业演唱黄梅戏。1958年兼放电影。1972年起,主营电影放映,兼营文艺演出。1983年改建,定用今名。总面积1300平方米,观众厅800平方米,座位827席,舞台面积50平方米。使用松花江5502型、井岗山163—X—16毫米放映设备各1套。1987年,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单位”。是年,县投资7.5万元,建成总面积470平方米三层楼房,附带经营第三产业,现有职工18人。
九华山电影院位于九华山九华街。始建于1984年元月,使用井岗山104—X—35毫米放映设备,共有翻砂胶合板坐椅551席。原由地区管辖,1986年委托县电影发行公司代管。
此外,1977年和1985年,先后建成青阳铅锌矿电影俱乐部、青阳硫铁矿电影队,均属对内露天放映。前者使用35毫米解放103—A型溴钨灯光源放映设备,后者使用井岗山163—X—16毫米设备。
乡办电影院原有19座。其中朱备乡影剧院于1987年11月,改作乡办丝绸厂厂房。今全县18座影剧院中,重点有如下5座:
木镇影剧院位于木镇街。建于1981年2月,有座位1027席,有井岗山104—X35毫米、井岗山16S—X—16毫米放映设备各1套。1989年统计,全年放映737场次,观众人数164751人次,收入44878元。
杨田影剧院位于杨田乡政府对面。建于1982年1月,有上海井岗山104—X—35毫米和井岗山163—X—16毫米放映设备各1套,为750W氙灯光源。有座位943席。1989年统计,放映315场次,观众人数32692人次,收入11292元。
丁桥影剧院1977年1月,以公社会堂改建。1986年,移入新建的农民文化宫,内设放映厅,有座位850席。有井岗山163—X型、长江F16—4A型放映设备各1套。1989年放映397场次,观众人数78342人次,收入16237元。
陵阳影剧院位于陵阳农民街上首,1979年7月,以公社会堂改建。使用长江F16—4A型放映设备。有座位824席。1989年放映224场次,观众人数25518人次,收入11233元。
庙前影剧院位于庙前街,建于1981年3月,以公社会堂改建。有座位709席,使用长江F15—4A型放映设备。1989年放映432场次,观众198132人次,收入18717元。
三、影片发行放映
发行70年代以前,本县影片发行,由池州地区电影公司按放映单位发行;80年代,地区将16、8.75毫米的影片发行权下放,由县电影发行公司制定临时排片表,发至放映单位。1978年,电影站、院分开,站成立发行组,放映单位增到23个,影片库存量达16毫米186部、8.75毫米178部,按月按单位排片,发行工作开始走上正规。县电影发行公司以影片发行分成收入和征收影片管理费作为活动经费。
放映1952年3月,省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队在本县县城广场(今幼儿园东)首次放映苏联故事片《第三次打击》、《幸福的生活》,自己发电;免费放映。1953至1955年,省文化局流动电影队,先后在本县木镇、庙前、陵阳、蓉城等地巡回放映国产故事片《丰收》、《阴谋》、纪录片《抗美援朝》(1集)等。1958年,本县电影部门在跃进堂组建电影俱乐部,开始固定挂牌售票放映。1970年后,放映收入逐年增多。1982至1986年,先后放映第一部宽影幕彩色片《少林寺》,第一部立体影片《快乐的动物园》,在各乡巡回放映立体影片《欢欢喜喜》、《女侠十三妹》等。其间,1984年,全年放映14937场次,收入44万余元,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后,由于电视、录像等多种文艺形式出现,电影观众逐年下降,至1989年,观众已由1984年的845万减至210万人(次)。
四、影片宣传评论
本县影片宣传工作始于1956年,采用幻灯、广播、流动宣传专栏等形式进行。电影院建成后,先后设置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宣传栏等。到1989年,宣传形式已有幻灯、广播宣传栏、橱窗、大幅画、影讯、横幅、黑板报、站牌、海报等。1989年统计,共刊出影讯1004期、计57688份、宣传栏1570期、宣传橱窗1173期、张贴大幅宣传画共538幅,放映幻灯宣传片12537套,计42814张。
影评活动开始于1979年,九华电影院、蓉城影剧院和县电影发行公司共同组建影评小组,影评员5人。到1980年,共出刊影评园地7期,召开影评会2次。1981年,木镇影剧院也成立了影评小组。是年,九华、蓉城、木镇3家影评园地共刊出57期,写影评文章25篇。1984年共召开影评会8次,后活动停止。
上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