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制
1956年,县内基本完成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形成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的工业体系。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浪潮中,纷纷将手工业管理局管辖下的集体企业转为国营企业。1960年后,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对部分工业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多余人员下放农村。1962年后,将升格为国营企业的集体企业恢复为原来的所有制性质,国家平调厂矿企业资金20余万元,全部退赔。是年,精减厂矿企业职工153人,其中92人回农村。
经过体制调整,全县工业开始稳步发展。“文革”期间,工业管理体系受到冲击,大部分企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
1987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给工业生产带来新的生机。1982年成立县整顿企业领导小组,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随着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化,1985年2月,县缫丝厂开始实行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厂与上级主管部门,实行产值、产量、质量、利润的承包,厂内分设2个承包组,直接向厂长实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承包。是年5月,成立县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选择县农机厂为试点单位。1987年5月,对年年亏损的县印刷厂,实行租赁经营,将所有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的具体内容签入合同,以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当年获利润200元。1988年,县经委直属的13个企业,有9个企业实行公开招标或约定招标承包。1989年,县经委同财政、审计部门,对上述承包企业逐个进行了效益审计,奖惩兑现。有6个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合同利润和其它指标,兑现奖金1.53万元,占利润总额0.074%,占超额利润1.59%。对3个未能完成承包任务的企业经营者,共罚工资1100元。
二、企业管理
本县各工业企业根据各个时期的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企业管理制度。县缫丝厂建厂初期,曾试行“五项基本制度”;1982年,制定“厂规厂法”6章44条和“罚款条例”30条,几经修订,不断完善。该厂执行的还有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职工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规定,以促进生产发展。县麻纺厂建成后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指挥、安全保卫、纪律条例、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职工教育和学员管理十大内容。
本县工业企业系统质量管理。建国初,工业产品主要是手工业生产的铁。木。竹器具及五金用品,无检测仪器,无质量标准,以生产者自检为主。1956年后,各企业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开始实行质量管理。1958年“大跃进”,“五小”工业兴起,产品生产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合格率甚低。60年代后,在部分工厂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由厂长主管,配有专职或兼职质量检查员,按规定的工艺指标要求,做好产品检验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72年,庙前竹器社生产的面包篮,形美质优,由池州地区外贸公司包销,该社成为全地区第一家生产出口竹编的企业。1974年县农机二厂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回厂后即开炉生产,制出本县第一批湖南式刈禾镰刀,畅销国内外。1982年后,随着市场调节和竞争的展开,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各企业在认真贯彻省《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将质量管理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新的成效。
1985年,县木器家具厂积极创造条件,使产品朝标准化、板式化、干燥科学化、结构装备化、测试仪器化的方向发展,产品销往省内并远销南京、上海等地。1989年,县经委编制了产品质量考核标准和质量管理意见,组织1064名职工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电教学习班,经统一考核,合格率达99%,进一步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重点跟踪考核的24种产品,稳定提高率达88.4%,县丝绸总厂白厂丝获得省行业评比第二名。县棉织厂提花被单布、麻棉交织布,被全省同行业评为优质品。县水泥厂经过整顿,9月份以后生产的水泥大部分为425标号,出厂合格率达100%。县酒厂龙泉大曲酒各项理化指标均已达标,质优价廉,远销上海,供不应求。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