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山林面积
本县山场总面积为104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65%,大多沿九华山脉分布于县西南及东南部的青铜(陵)、青南(陵)、青泾(县)边界处,古时多系有林地带。太平天国将领黄文金,以本县茂密森林为掩护,与清兵周旋多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还利用这一森林优势,以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曾大肆砍伐,特别是后来的清山并村,妄图“剿共”,森林受到很大破坏,有林面积显著缩小。只部份山场仍能保持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原貌。
1951年,本县首次进行山林普查,时全县林地约为29.5万亩。1958年,大炼钢铁,大规模伐木作燃料,仅县直机关单位为满足小高炉冶炼需要就烧掉木材9187立方米。因此1959年,进行第二次山林普查时,有林面积下降至75695亩。后经多年人工造林,至1973年,进行第三次山林普查时,有林地回升到275637亩,其中用材林225845亩、竹林29015亩、经济林4264亩、薪炭林14984亩、特用材1529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8%。1986年,进行第四次山林普查时,有林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413078亩,比建国初期上升40%。其中用材林301126亩,主要是杉、松、阔叶树等,大多分布在陵阳、酉华、南阳、杨田、杜村、丁桥、新河等乡;竹林41149亩,大多分布在朱备、九华、丁桥、酉华等乡;经济林38979亩,主要是茶、桑、油桐、油茶、杜仲、板栗等,大多分布在陵阳、杨田、东堡、杜村等乡;薪炭林和防护林及特用林计31824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3%,其中陵阳、南阳、五溪3乡达40%;九华、杨田、杜村、酉华4乡达30%以上;其余乡(镇)均低于19.9%。据县林业部门年报:1989年全县有林面积共504685亩,覆盖率为31.8%。
1986年林业用地情况表
(第四次普查数)
单位:亩

二、木类资源
1951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3685414立方米。时全县森林成带状、片状分布,西南片林木较多,中片与东片较少;中低山林木较多,高山80%为童秃。1958年,全面动员伐木烧炭,大炼钢铁,森林成片被毁,至1959年调查统计,全县活立木积蓄量急剧下降到250745立方米,比1951年减少93.2%。后经大力植树造林,至1973年,全县活立林积蓄量回升到491314立方米,其中杉树55702立方米、松树333634立方米、杂树101978立方米。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多年人工造林,至80年代幼林普遍进入中龄阶段。1986年普查,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17120立方米。蓄积量最大的是酉华乡,为144899立方米;其次是南阳和陵阳乡,分别为144756立方米和133315立方米。总蓄积量中,杉、松分别占36.1%和34.9%,阔叶树占29%。据林业部门年报,1989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1221720立方米。
目前主要问题是,中幼龄林比重大,成熟林比重小。在总蓄积量中,幼林占22.6%,中林占68.6%,成熟林占8.8%。林相不整齐、单位低,全县森林较大一部份为天然次生林。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粗放经营习惯和采伐上的“拔大毛”现象严重,使林木中的林龄差异较大,天然林中不少是幼、中、成“三代同堂”,造成疏林较多。对天然杂木林的利用不合理,山区砍柴烧炭习惯于“倒山光”,不少天然林沦为灌木丛和荒山。
1986年活立木蓄积量表
(第四次普查数)
单位:立方米

三、竹类资源
本县竹林大都插花于木林中间,大片纯竹林甚少。据历次普查资料,1953年竹林面积16775亩,有毛竹360万根。1973年面积28847亩,有毛竹409万根。1986年面积41149亩,有毛竹525.4万根,其中国营2037亩,39万根;集体38058亩,476.7万根;个体1054亩,9.7万根。据林业部门年报:1989年全县竹林面积共40691亩,有毛竹49703万根,但径级普遍较小,以朱备、九华、酉华、丁桥4乡分布较多,占全县50.7%。本县的元、杂竹原有25种,全县皆有分布,尤以中、低山区和丘陵区为多。除野生外,群众喜植桂竹、淡竹、金竹、紫竹、花孝顺竹、雷竹于四旁。但资源日少,宜注重息养。
下一篇:第三节 育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