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自然灾害,明代以前详情无考。明朝始见于县志祥异篇。自古及今水、旱、雹、风等灾害时有发生,虫灾也不罕见,还曾有轻微地震。
一、洪涝
本县汛期最早出现在5月,一般在6至8月。青通河、九华河水位暴涨,常常超出警戒水位,酿成洪涝灾害。警戒水位:童埠15米,木镇16米,蓉城镇19米。由于河床淤塞,加之下游围湖造田,河道变窄,每遇降雨量大于100毫米(大暴雨),常酿成小涝;出现连续降雨150毫米(特大暴雨),便酿成大涝。1957至1989年30多年间,共出现暴雨173天,而大暴雨仅19天,特大暴雨只有6天。小涝多出现于4至9月份,大涝多在7月。小涝平均2年一遇,大涝平均8年一遇。
明永乐十四年(1416)七月,大水,毁田舍。
明弘治十年(1501)五月,大水,毁庐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淫雨,沿河房毁,庄稼淹没殆尽。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洪水泛滥,田舍淹没。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大水成灾。
清道光二十年(1840),水灾。
偕道光二十三年(1843),大水,江水倒灌,田舍淹没。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淫雨,木竹潭水深数尺,田舍被淹。
清同治五年(1866)夏,山洪暴发,成灾。
清光绪元年(1875),大雨,水灾。
清光绪六年(1880)六月,洪水泛滥,毁田舍。
清光绪十七年(1891)夏,连降大雨10天,洪水成灾。六月中旬复降暴雨2日,狂风拔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暴雨成灾。
清宣统二年(1910)八月八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
民国2年(1913)5月4日,暴雨成灾,毁田舍。
民国20年(1931)夏,大雨经月,江水猛涨,全县16圩口皆溃决,木竹潭水深数尺,5万亩田淹没、,倒房千余问,漂没牲畜100多头。
民国31年(1942)大水,秋收不及6成。
1949年夏,大水,淹没农田数万亩。
1951年夏,大水。合兴圩决口,3万亩禾苗被淹。
1953年6月,大水,6万亩庄稼受涝灾。1954年5至7月,降雨75天,全县大小圩堤皆破,13个乡镇受灾,淹没农田15.6万亩。
1956年8月初,暴雨成灾,4万亩农田受涝,毁房600余间。
1960年6月暴雨,南陵丫山冲倒一座90万立方米水库,北河决堤,万亩农田被淹。
1962年6月,山洪暴发,14个圩堤溃决,淹没庄稼数万亩。
1970年夏,洪水,6万亩稻田被淹。
1972年7月乏至4日,连降暴雨,蓉城、木镇街道浸水1米。
1977年6月29至30日,全县降雨平均达200毫米,破6圩,9乡镇受涝灾,3万亩稻谷无收。
1980年7月31至8月3日,连降暴雨,雨量达412毫米。山洪暴发,15个圩堤决口,淹没庄稼万亩,毁房1700多间。
1982年夏,大水。
1983年7月,20天连降7次暴雨,12个圩堤决口,木镇街水淹1米。
1984年6月中旬,连降大雨,山洪倾泻,7万亩早稻被淹。
1987年7月上旬,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早稻万亩被淹。
1989年7月上旬,暴雨连降,山洪突发,冲倒古百架桥,淹没农田数万亩,成灾面积75万亩。
二、干旱
本县夏秋,常受太平洋副高压影响,高温少雨,出现伏旱和秋旱。1957至1989年共发生伏旱12次,平均2至3年1次。秋旱共发生8次,平均3年1次。大秋旱5次,平均6年1遇。
明成化十四年(1478)夏,不雨,禾无收。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夏,大旱。
明正德三年(1508)夏,大旱,饥荒。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大旱,四至九月不雨。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五至八月不雨。
明万历十六年至十八年(1588—1590),连续三年大旱。
清康熙十八至十九年(1679—1680),大旱。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大旱,田龟裂,禾无收。
清咸丰六年(1856)春未至八月无雨,大旱。
清光绪十四年(1888),大旱,寸草不生。
民国二年(1913)8月,无雨,秋大旱。
民国二十三年(1934)6至7月,无雨,河干涸,田龟裂,禾枯死,10万亩稻田无收。
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久旱不雨。
1958年7月,无雨。
1959年5至8月,未下透雨,河水断流,田龟裂,9万亩稻田无收。
1961年,6月13至8月1日,无雨,禾枯死。
1968年,伏旱。
1978年,大旱,5至7月无雨,河断流,塘库干涸,157万亩农田受灾。
1981年,夏旱,5月未雨。
1985年,伏旱。
1988年,夏旱
三、风灾
本县风灾以台风末梢为主,危害较大的是龙卷风和寒露风,龙卷风多发生在6~7月份,殃及早稻扬花;寒露风多发生在10月,来至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出现低温过程,影响晚稻生长。
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狂风拔树。
民国7月(1918)5月,龙卷风袭击庙前、杜村、九华山,毁坏千余间房屋。
1956年8月初,暴雨大风成灾,毁房600余间。
1957、1962、1963、1968、1971、1976等年份,寒露风灾害严重。
1983年4月25至28日,2次龙卷风袭击丁桥,竹阳、乔木、朱备、南阳、九华山一线,电线杆折断,毁房9000余间。
1985年9月下旬,龙卷风夹冰雹袭击丁桥、竹阳等乡。
四、冰雹
冰雹出现在4至8月。建国40年来共发生8次,年降雹机率5%,平均每5年一遇。冰雹地理分布,山区多于畈区。主要在九华山一带,其次是酉华、竹阳等乡。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月雨夹雹,毁麦、麻。
民国6年(1917)5月3日午后,降冰雹,大如鸡蛋,田禾被毁,伤牲畜。
1965年8月下旬,杜村、九华山一线降冰雹。部分庄稼被毁。
1967年3月26日,杜村、九华、庙前等乡遭冰雹袭击,持续10分钟,麦、茶毁坏,屋瓦碎。
1983年4月13日17时5至11分,全县普降冰雹,南阳、朱备为最,小如豌豆,大如鸡蛋。密度每平方米7—11颗。午季麦、豆、油菜受灾。
1985年9月下旬龙卷风夹冰雹袭击丁桥、竹阳等乡。
五、虫灾
旧时,蝗灾危害深重。1949年后,蝗灾敛迹,其他虫害有所增加。
明永乐元年(1403),飞蝗入境。
清康熙十八至十九年(1679一1680),螟虫大暴发。
民国17年(1928),蝗虫入境,毁稻谷。
民国18年(1929)夏初,童埠至五溪一带蝗虫大发。国民县政府派员督民捕杀,未蔓延。
1953年,中稻发生稻包虫和卷叶螟,危害5万亩。
1961年秋,虫灾蔓延,晚稻虫害达17万亩。
1962年秋,虫灾。万亩双晚无收。
1981年秋,虫害蔓延,4万亩晚稻受灾。
1982年秋,虫害流行,危害3万亩。
1984年秋,虫害蔓延,危害6万亩。
六、其它灾害
本县偶有霜雪灾害,建国前,常有瘟疫流行。
明正统十二年(1447),饥荒。
明弘治元年(1488),大饥荒。
明弘治七年(1494)秋,瘟疫流行。
明嘉靖三年(1524)春末,瘟疫流行,饿浮遍野。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灵芝至青阳五月虎患不息,白昼啮人。
明万历四十年(1608)夏,疾病流行。
明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大霜如雪,麦、菜冻死。
明崇祯十五年(1642),瘟疫流行。
清道光十二年(1832),瘟疫流行。
清咸丰十一年(1861),瘟疫流行,尸横遍野。
民国7年(1918)6月4日地震后,瘟疫流行。
民国30年(1941)清明,大雪成灾,毁麦、油菜数万亩。
1953年10月初,早霜冻死油菜5千亩。
1980年4月初。霜冻成灾,入夏,低温数日。
1988年12月,九华山一带,遭雨淞袭击,竹被压弯,松杉部分折断。
附:地震
本县近临铜陵至扬州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多系轻微波及。
明嘉靖十三年(1534)十二月,地震。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六日,贵池地震,波及本县,地微动。
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地震。
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初一,贵池殷汇地震,波及本县,地微动。
清顺治九年(1652)二月十四日,地震。
清顺治十年(1653)十月二十一日,地震,二十四日复震。
清顺治十一年(1654)七月十七日,地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地震,房屋摇动。
清道光五年(1825)六月初三,地震。
清同治七年(1868)九月十五日,中午地微动。
民国7年(1918)6月4日晨3时3分17秒,贵池殷汇发生4.75级地震,波及本县,地动。
1972年10月25日7时59分,本县发生1.5级地震。
1974年9月29日15时59分,本县发生2.5级地震。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23秒,江苏溧阳发生6级地震,波及本县,有感。
1980年9月7日21时44分,本县发生2.4级地震,蓉城普遍有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