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
青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气温1956至1989年,34年中年平均气温16.1℃,1961年平均气温17℃为最高;1957年平均气温15.3℃为最低。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8.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3.1℃,平均年较差25.6℃。极端最高气温40.6℃(1966年8月9日),累计平均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16℃(1969年2月5日),累计平均极端最低温度8.8℃。地形、地势高程的差异,引起气温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气温的垂直变化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垂直高度每上升100米,平均气温递减0.5℃,一年四季不相同。九华街600米高程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0.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5.5℃,年较差24.6℃,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41207℃。蓉城镇海拔31.1米,比九华街1月份气温高2.2℃,7月份高3.2℃,年平均气温高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多975.9℃。
本县四季气温递减率为:春季(3~5月)0.44℃/100米,夏季(6~8月)0.56℃/100米,秋季(9~11月)049℃/100米、冬季(12~2月)0.38℃/100米,全年平均值0.47℃/100米)。
春季始于3月16日,终于5月20日,计66天;夏季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20日,计123天;秋季始于9月21日,终于11月20日,计61天;冬季始于11月21日至次年的3月15日,计115天。初霜多出于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为11月3日,终霜3月28日。最早霜降出现在1962年10月15日;终霜最晚的是1959年4月23日。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18.8天,最长的是1960年有252天,最短的是1966年,仅189天。农作物稳定通过的5℃保证率为80%的生长季一般为320天,积温为5289.2℃;稳定通过10℃的初日是3月28日,终日是11月15日,初终间日数232.9天,积温5096.6℃;而大于或等于10℃有80%保证率的初日为4月3日,终日为11月10日,初终间日数222天,积温5015.5℃。双季稻安全生长期(≥10℃的初日≥20℃的终日)保证率为80%天数194天,积温4510℃。年平均结冰日30.6天,土壤冻结度一般不超过30厘米。
降水40年(1949~1989)年均降水量1526.5毫米。多锋面雨,西南中山区还有地形雨。1954年降水2438.1毫米为最多,1978年降水960.4毫米为最少。1977年,降水日179天为最多,占全年的48%,1971年降水日123天为最少,占全年的30%。降水日年平均为151天。累年平均月降水量悬殊较大,降水最少的12月份只有最多的6月份的21%。
一年四季降水差距更大,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32%,夏季占38%,秋冬两季降水总和比春季还少40多毫米。
4月进入雨季,5月梅雨连绵,最长的连续降水达13天(1975年6月24日至7月6日)。5至7月降雨更多,常以暴雨出现。最大的日降雨量在1970年7月13日,降雨180.7毫米。
雷雨常发生在午后三时前后,个别地区偶尔伴有冰雹。
降水量地域性差异也很大。县境以九华山区为降雨中心。丁桥、竹阳雨量明显少于蓉城地区,仅占九华山区年降水量的70%。雨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
降水量年际变化有10年相似轮转的特点。如1958、1968、1978等年份降水量都偏少(负距年、旱年);1960、1970、1980等年份都是正距年(降水量偏多、涝年)。
降雪期短,仅1、2、12月份偶有降雪。雪日较少,年平均只有12天。初雪在12月16日,终雪在3月8日。最早的初雪为11月11日(1976年),最晚终雪在4月13日(1980年)。积雪日较少,年平均10天,最大积雪为25厘米(1964年2月20日、1977年元月30日)。
气压与风向气压年平均值为1013.1毫巴,1月最高,平均为1023.1毫巴;7月最低平均为1000毫巴。最高气压极值为1043.9毫巴(1970年1月5日),最低气压极值为991.1毫巴(1962年8月6日、1971年7月27日)。
本县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变化,风向也不断变更。3至4月风向不定,5至8月为夏季风控制,风向以东北风力主,9至12月为冬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为主。秋季常有台风末梢波及,形成猛烈的强风和骤雨,每年至少有2~3次。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至5级。8级以上大风在九华山区时有发生。年平均风速全县为每秒1.6米,九华山百岁宫为2.6米。无风频率为28%。
湿度与蒸发本县年平均相对湿度(水气压)为16.5毫巴。月份变化与气温变化相似。1月最小,平均6毫巴;7月最大,平均30.6毫巴。
年平均蒸发量为1306.3毫米。1月最小,平均在44.9以下。7月最大,平均在207.4毫米以上。月平均蒸发量最大为310.5毫米(1958年7月),最小为22.7毫米(1977年1月),年最大蒸发量1658.4毫米(1966年),最小1135.4毫米(1980年)。
云雾与日照年平均云量为7层。云量最多的5至6月,一般可达8。2层以上;云量最少的11至12月,在5.8层以下。年平均阴天63天,昙天122天,晴天180天。
雾以冬春两季最盛,年平均雾日16.1天。年平均日照为2106.7小时,日照率为48%。1962年日照2358小时,为最多;1980年日照1840.2小时,为最少。年平均日照率最多达60%,最少为41%。上半年日照短,3月最短为120小时;下半年日照长,8月最长为250.4小时。
土壤温度土壤表面温度年平均18.2℃,1月地表3.6℃为最低,7月33.1℃为最高。极端最低值零下23.3℃(1969年2月5日);极端最高值68℃(1961年7月23日)。5厘米深的地温平均为18℃。1月最低4.7℃,7月最高32.3℃。10至15厘米地温为18.1℃。20厘米为17.1℃。
春寒低温春季年平均有4至6次冷空气侵入,气温骤降,或出现长时间低温阴雨,甚至下雪。每次冷空气侵入时间,间隔5至10天。
寒潮本县每年都有5至6次寒潮入侵,范围广、降温快,48小时连续降温在10℃以上,一般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1957至1989年共出现179次,其中有58%出现在12月至元月份,以第二次春寒强度为大。春寒过后,一般有几个连续晴天,温度回升。端午节前夕,常出现气温低于17℃的空气。称“端午寒”。端午寒最早出现于5月21日,最迟是6月1日。建国40年来,春寒严重的是1957、1969、1980、1987等年份。
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较常见,主要集中在5至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的75%。除1月和12月外,2至11月都有暴雨出现。暴雨平均初日是4月21日,终日为8月16日。初终间隔日数为113天。暴雨出现最早的是1972年2月3日,降雨量为53.6毫米;暴雨结束最晚的是11月9日(1967年、1972年)其分布山区多于畈区。
1956~1989年各月平均主要气象值表

1957~1989年各月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二、物候
本县为山区县,物候受地貌影响大,海拔高程800米以下的中山区与丘陵、平原气温平均相差2℃,物候推迟10天左右。
植物物侯正月下旬,柳打苞;二月上旬,柳抽芽,水杉打苞,中旬柳吐絮:三月中旬桃打苞,下旬桃现蕾,桑抽芽;四月上旬梨花开,中旬杜鹃映山红,茶采摘;五月上旬牡丹花开;六月上旬枣花旺,中旬乌桕花开,下旬桃李成熟;七月上旬莲花怒放,中旬菱结实;八月中旬枣成熟,下旬梨上市,桂花香;九月上旬石榴开口笑,中旬柿子黄、板栗上市,菊花黄;十月芙蓉花开,芡实收获;十一月柳叶落,下旬枫叶红;十二月中旬草枯萎,下旬腊梅打苞,梧桐叶落尽。
动物物侯正月中旬野鸡鸣;二月下旬猫叫春;三月下旬青蛙鸣,蛇出洞:四月上旬蜂出笼,燕飞来,黄鹂鸣;下旬雁北飞,春蚕上架;五月上旬布谷叫,蚯蚓出,中旬蚊、蝇孳生;六月上旬蝉初鸣;七月上旬鹁鸪叫,乌龟下蛋,中旬萤火虫飞;八月上旬母鸡脱毛,下旬秋蝉鸣;九月中旬秋蚕上架;十月中旬蝉终鸣;十一月中旬蛇冬眠,下旬蚯蚓结;十二月蜜蜂入笼。
非生物物侯正月寒潮侵,挂冰凌;二月春雷响,闪电始发;四月倒春寒,连阴雨;三月始见虹;七月骤雨狂,常夹冰雹;十月雷声息,闪电止;十二月雪花飘,霜似银。
上一篇:第二节 地貌
下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