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改一季稻为双季稻
境内水稻生产以一季中稻为主,前茬为油菜或休闲,产量很低。1950年,东流县大渡口区庆丰乡农民高中义插2亩双季稻,头季亩收125公斤(水灾影响),二季每亩收325公斤,附近农民相继效仿。1954年,至德县农场开始试种,1955年全县全面推广双季稻。
二、人工防治蝗虫、稻苞虫
1951年,东流蝗蝻成灾,为害面积达397.8亩,全县发动男女老少2060人,捕捉蝗虫21.27万头。稻苞虫发生面积1.04万亩。3527名群众,共捉虫297.25万头。冬末,群众采取挖卵和铲除稻桩等办法,消灭蝗虫卵。翌年5月22日到6月2日,全县蝗蝻虫为害面积达3.39万亩,广大群众将为害蝗虫扑灭。1951年7月下旬,至德县的何村、梅塘、双港、集义等村发生蝗灾,面积达4000余亩,该地群众进行人工捕杀,仅集义村就捕杀58.5公斤。1952年5月下旬,至德县5个区61个乡,蝗蝻为害面积达5.85万亩,一棵稻苗上最多有30多头虫子,共发动男劳力6.3万人次,妇女4.21万人次,儿童2.48万人次,于6月上旬捕灭蝗蝻326公斤。7月中旬,高山、莘田等9个乡,蝗蝻为害面积7461.7亩,发动群众7455人,捕灭稻蝗236.5公斤。
三、灯光诱蛾
1974年,大渡口群众使用高压电网灯8盏,黑光灯12盏,诱杀棉铃虫、棉斜纹夜蛾等害虫。1975年,在稻区采用灯光诱蛾,防治三化螟。全县共点煤油灯1.1万盏,防治面积22万亩。
四、柳枝诱蛾
1973年,棉区群众应用柳枝诱蛾技术,防治棉铃虫、小地老虎等,取得一定成效。1976年6月21日,新庭公社光荣大队用柳把诱蛾,日诱量1.2只/把,常年使用面积为3万亩左右。此项措施于1978年停止使用。
五、沼气池、省柴灶
1982年,县成立推广沼气办公室(后更名农村能源办公室),开始对沼气、省柴灶的开发利用。先后在庆丰的石棋村、新庭乡的光荣村、杨桥乡的上高村、胜利乡的青云村、平原乡的大华村、官港乡的北城村和县良种示范场等地,试建了一批沼气池、省柴灶和节能水箱,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示范点(户)实验,建1口8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节柴3000公斤;1台省柴灶年可节柴1500公斤;安装1只节能水箱,年节柴400公斤。以100公斤柴4元算,1口沼气池每年节柴折价120元,而建1个8立方米混凝土结构的沼气池,工、料只需200多元,两年即可收回成本,沼气池却能使用10年以上。1985年,全县进一步组织推广,并培训农民技工800余人次,促进了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全县共建农用沼气池557个,改建省柴灶36215个,推广节能水箱7800余只,每年可节省柴5911万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