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6年2月4日,国民革命军进驻秋浦(至德),5日,军政治部在兰溪公园召开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数千人群众大会,军长程潜、军政治部秘书长李世璋发表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演讲。会后成立了国民党(左派)秋浦县党部。8日,军政治部与县党部联合召开群众代表会议,指派王大猷为新县长,并按照群众意见,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绅赵应龙、郑龙泉、王雨生、张培松”的口号,决定发动群众,扩大各种民众组织。会后,来自各乡、村的民众,将土豪劣绅黄天福、高自寿、周季青等游街示众,并高唱《国民革命歌》和《工农兵大联合》等歌曲。与此同时,东流县在国民革命军江右军第三军政治部指导下,成立了国民党(左派)东流县党部筹备委员会。3月23日,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被反革命势力捣毁,成立国民党(右派)省党部清党委员会,进行反共清党,血腥镇压进步人士。安庆时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东流、秋浦的革命形势。秋浦土豪劣绅郑龙泉等跑到安庆,同省党部清党委员会相勾结,省遂派赵应龙女婿李家骏和郑龙泉儿子郑伯嵩等人为秋浦县党部清党委员会委员,打着三民主义旗号,成立了县保安队,捣毁(左派)县党部和民众团体,占据了县城。秋浦县党部(左派)从梅城撤到尧渡街办公。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程潜军长带侍卫队从南京赴武汉,途经秋浦配合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全歼秋浦保安队,摧毁了国民党(右派)县党部。不久,驻安庆的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通缉国民党(左派)秋浦县党部成员。省党部(左派)派特派员徐俊到尧渡街,通知县党部(左派)成员转移。至此,国民党(左派)秋浦县党部活动停止。东流县国民党(左派)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国民党(右派)势力统治了东流、至德两县,他们组织自卫队,成立特务组织,实行白色恐怖,两县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民国21年9月,国民党秋浦县长夏邦济带领自卫队和地主武装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扬言“山要过把火,石头要过刀”,并于次年2月,枪杀中共秋浦县委书记李鸿鸣等。23年,东流、至德县党部分别成立了中统组织,在党部内设立肃反专员室,甘舍荣、刘正帮分别任两县专员。他们在县军政人员和地方劣绅中发展通讯员,建立通讯网,进行特务活动。是年底,至德县党部在苏村、永丰两地还建立了临时肃反办事处。23年到25年,东流县中统特务组织在城关、香隅、张溪等地强迫群众办理自首登记,使共产党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23年7月,彭泽、秋浦(至德)国民党联防队进攻昭潭苏区失败,联防队长洪潘龙被活捉。12月,国民党调动四十九师、五十五师,在东流、至德、彭泽3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围剿”皖赣苏区共产党,中共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东流县委、彭泽中心县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25年,东流、至德国民党地方武装配合正规部队进攻高山革命根据地,中共江南特委和所属党组织遭破坏,500多名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和农民群众惨遭杀害。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期,国民党军队用飞机、大炮、水雷等先后在东流江面上击沉日舰10余艘,并袭击日军驻点。29年,一度攻克至德县城。皖南事变后,驻东流、至德国民党部队几次调转枪口对付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东流、至德县党部在总清查中对共产党、新四军留守人员实行残酷迫害,强迫革命群众办理自首。在党政机关团体中建立党网,监视内部人员的思想行动,采取“取保用人”,乡村实行5户联保连坐切结制度,各乡严厉清查户口,县政府随时派员抽查。同时大量抓夫抽丁,摊派捐税,强征粮饷。38年春,东流县党部配合六十八军,在沿江一带建立“军民合作站”,派捐派款,强制民众修筑战壕,妄图以长江作屏障,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35年(1946),省支团派陈尹容于2月、5月在至德、东流两县先后成立三青团分团筹备处,主任均由陈尹容担任。农历六月十一日(7月9日),至德分团与东流分团合并,称安徽支团东流分团,主任仍由陈担任。并在至德设立通讯处,配通讯员和助理2人,通讯员为谢文泽。分团部派员赴各乡发展组织,到年底共设区队17个,东流的直属机关和菊清、城区、香隅、长安、政德、同乐、清溪为一至八区队,至德的直属机关及尧渡、马田、葛天、高坦、永丰、青山、兰溪、黎安为九至十六区队,分队共54个,团员445人。三青团以文化、集会、艺术、特种4种形式进行以反对共产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各区队挑选3至12名团员组成宣传队,配合士绅监督共产党的活动。训练分入团、经常、精神、学术4种形式。此外还保送团干部到县行政干部训练所受训,结业后分配到各乡工作。
民国36年3月,至德县重建分团,凌光钰为干事兼主任,徐浩然为干事兼书记,另有干事3人,设宣传、组训、总务3个股,创办《正义报》,社长凌光征。当时,至德县有团员700人,东流县有团员650人。37年1月党团合并,三青团东流县主任程祥龙、至德县主任凌光钰分任两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副主任,直到1949年党团统一委员会解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