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6年(1927)2月4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和第三军在北伐途中进驻秋浦、东流,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林祖涵(林伯渠),派出宣传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深入民众开展宣传,一些共产党员找青年谈心,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赠送《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5日,军政治部秘书长、共产党员李世璋在秋浦兰溪公园数千人的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当天成立了国民党(左派)秋浦县党部和国共合作的县政府以及县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商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东流成立了国民党东流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劣绅黄文福、高兴斋。这些义举,在秋浦、东流两县人民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由此兴起。四一二大屠杀后,国民党(右派)得势,共产党组织转入秘密活动。是年9月,江西共产党组织派遣金老大、金老六等4人到东流县鹤延冲(今合延村)、新民等地,发动群众,动员盛昌龙、汪三元、张开渠等30多农民成立赤卫队,开展反霸斗争。同年6月,秋浦县进步青年陈仲亭、欧阳惠林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奉命返回秋浦,发展团组织,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7年初,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秋浦县特别支部,陈仲亭任书记。团特支以秋浦县旅外学生联合会合法组织为掩护,吸收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恢复“五四”时期创办的《新秋浦》月刊,翻印和发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民国19年秋,共产党员李鸿鸣、金步蟾、汪清流等人从潜山抵秋浦筹建党组织,发展欧阳斌、黄炳炎等70余人入党。年底,成立中共九都、姚黄、南坑(今属石台)3个支部,黄炳炎任九都支部书记、储效鲁任姚黄支部书记、李鸿鸣任南坑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共产党员詹桂生、蒋乃之等亦在大板、昭潭一带进行秘密活动。11月6日,红十军攻克秋浦县城,在回师赣东北途中,帮助大板、东坡畈、昭潭建立3个(乡级)红军局和大板、东坡畈地方红军游击队。党领导农民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的斗争,扩大了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不久,国民党调集两个团的兵力,在地主武装的配合下,向红军局大举进攻,由于众寡悬珠,3个红军局成立数日就被迫解散,许多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为保卫红色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东坡畈红军局主席黄树生、大极红军局主席刘学诚和游击队长刘发生先后被捕,受尽酷刑,壮烈牺牲。
民国20年11月,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在秋浦县雁落坡成立。21年3月,中共秋浦县委成立,李鸿鸣任书记,金步蟾任组织部长,汪清流任宣传部长。这是东至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县委机关设在仙寓山庙内,辖4个区委,14个党支部,有100余名党员。同时成立了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建立了一支60余人的游击队。接着,领导板桥人民斗争了土豪劣绅孔在家,焚烧了他家的契据。东流县成立了中共香口鳜鱼汉特支,有党员24人。9月初,根据徽州工委指示,秋浦县委在葛源水磨下召开党员代表会议,讨论武装暴动计划,并决定9月20日行动。由于县委书记李鸿鸣突然发病,时间更改,第一路军未接到通知,孤军作战,导致暴动失败,李鸿鸣、金步蟾等负责人被捕,后遭国民党杀害,秋浦县委遭到破坏。
9月20日暴动幸存下来的党员吴介唐、欧阳斌、黄炳炎等继续坚持斗争。民国22年2月,中共贵(他)秋(浦)东(流)县委在高山附近南坑成立,吴介唐任书记。辖九都、留田(今属贵池)、郑村(今属石台)3个区委。23年5月,贵秋东县委扩大力贵秋东中心县委,书记先后由夏金良、黄天贵担任。
民国23年1月,皖赣分区委派蓝进兴到东流香隅一带工作,发展党员20余人,建立7个党支部。时东流全县有党员40余人,区委4个,特支1个。4月,在鹤延冲召开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议,选举产生中共东流县委,蓝进兴当选为书记,农历四月二十日(6月1日),东流县委领导了以花山口(属彭泽)为中心的大暴动,建立了70余人的游击队,200余人的农民赤卫队,参加农民团有1000多人,暴动胜利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权——东流县革命委员会。同年5月,中共彭泽中心县委成立,辖彭泽、至德县交界地区6个区委,其中三、四两区在至德(三区驻地青山张家亭,四区驻永丰官营)。同时,中共秋浦县委亦于浮梁县刘家重新建立,曹光前任书记,10月迁回至德大板,刘德元任书记,辖7个区委、1个特支和1个200余人的游击队,并成立了秋浦县苏维埃政府、农会、妇女会、儿童团、银行、商店、医院。是年夏秋之间,东流、至德两县的区、乡苏维埃政权纷纷成立,达20多个。11月,中共皖赣特委由浮梁程家山迁到至德大板,柳真吾任书记,辖皖赣两省交界14县党组织,皖赣苏区基本形成,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土地革命。12月,国民党调动数万兵力“围剿”皖赣苏区,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东流县委、彭泽中心县委相继遭破坏。特委书记柳真吾、军分区司令员周成龙、独立师师长匡龙海、政委王丰庆等率部分红军突出重围,辗转在皖赣之间的崇山峻岭。
民国23年腊月(1935年1月),贵秋东中心县委发动了郑家村(今属石台)年关暴动。参加起义的农民达2000余人,影响到贵池、石埭、东流、至德4个县边界地区。国民党气急败坏,派出大批部队“围剿”,起义队伍奋战9天,于24年农历正月初二(1935年2月5日)被敌打散,贵秋东中心县委遂遭破坏。
民国24年2月,周成龙等转移到至德姚黄,召集祁门、秋浦、贵池、东流4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中共祁秋贵中心县委,恢复贵秋东中心县委,分别由黄南山、黄天贵任中心县委书记。4月,皖赣军分区司令员周成龙带领部队,与北上抗日先遣队余文先、江天辉及在高山坚持斗争的欧阳斌、倪南山三方部队会合。6月,在闽浙赣省委保卫局长腾国荣的指导下,于高山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周成龙任书记。接着,特委对所辖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取消贵秋东、祁秋贵中心县委,设立贵秋、贵东、贵祁3个县委。贵秋县委书记由余文先担任,县委机关设在高山,辖5个区委。贵东县委书记由黄天贵担任,县委机关设在青峰岭,辖8个区委。同时,特委将3支红军队伍整编为江南红军独立团(团长杨艳溪、政委王丰庆、参谋长杨春标)。9月12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江南特委领导了中秋暴动。暴动在高山、火龙坑、洪家堰、北山欧等集合地同时举行,参加者上万人。八一五秋收暴动的胜利,鼓舞了高山根据地人民。9月15日,特区苏维埃政府和贵秋县苏维埃政府在北山欧四房村成立,欧阳斌任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贵秋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倪南山任特区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主席。以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东起丁香树、南达炼丹石、西到三条岭、北抵殷家汇附近,纵横百里,人口数万,横跨贵池、至德、东流、祁门、石埭5县毗连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建立各种群众组织,进行土地改革,创办医院和列宁小学,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民国24年腊月(1936年1月),国民党调动安徽省保安一旅、二旅数千兵力疯狂进攻高山根据地,在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中,根据地军民前仆后继,英勇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数百人牺牲,突围红军在倪南山等带领下撤离高山。民国25年4月至31年初,东流、至德两县只有少数党员秘密活动,未建立中共组织。
民国31年2月,新四军第五、七师先后派干部到东流、至德和江西彭泽,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在东流的香隅建立了党支部,孙纪正为书记。次年8月,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一部和七师沿江支队一部汇合于东流、彭泽交界的和家团(属彭泽),建立中共东彭泽工委、东彭联合办事处。民国33年4月,中共东彭工委、东彭联合办事处改为中共彭东至工委和彭东至联合办事处,孙纪正任工委书记,齐平为副书记,徐福初任办事处主任。彭东至工委设5个区委,其中湖西、黄山、花山、山南4个区属东流、至德。9月,中共贵西工委(后为贵桐县委)派人到东流黄湓、八都湖工作,建立八都湖区委,马本农任书记。10月,在至德杨屋下成立了中共彭至工委、彭至办事处,田仁永任工委书记,曾在禄任办事处主任。中共彭东至工委、彭至工委及八都湖区委,先后建立了2支游击大队、10支游击队、2支武工队,多次痛击日寇,惩罚伪顽,拔掉敌据点多处,胜利地完成了开辟沿江走廊,打通五、七师联系的重要任务。在执行这项任务中,徐福初、程文斌、柏虹等先后牺牲。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中共彭东至工委、彭至工委、八都湖区委及所属组织的绝大部分人员,随新四军五、七师西撤、北上。解放战争时期,活动在皖赣边界的前进工委虽常派人来东流、至德开展工作,但未建立中共地方组织。
民国38年4月,东流、至德县解放。5月初,两县分别成立办事处,东流县建立城关、檀村、张溪、大渡口区4个区委,至德县建立一、二、三、四区4个区委。7月,两县县委正式成立。接着,中共东流县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布置农村建党工作,中共至德县委也在基层接收了新党员。1949年底,东流县共建立7个党支部,有党员111人,其中农村党员44人,机关党员67人;女党员有4人。全县85个村,54个村有党员,占村数的64%。至德县建立5个机关党支部,有党员62人,其中女党员7人。当时两县匪患严重,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未予公开。
1950年初,随着乡、村政权的普遍建立,东流建6个区委,至德建5个区委,两县开始执行公开建党的方针,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发展党员。至年底,东流县建立党支部26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支部7个),有党员322人;至德县建立党支部9个(农村支部3个,机关支部6个),有党员121人。1950年冬至1952年9月,两县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其间,中共东流、至德县委都注意在不降低党员标准的原则下,对具有党员条件者个别吸收入党,并把建党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现有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上,使党组织和党员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952年底,东流县党支部增加到36个(其中机关支部9个、农村支部26个、码头工会支部1个),党员发展到376人(其中女党员25人);至德县党支部增加到23个(其中机关支部12个、农村支部10个、街道支部1个),党员发展到175人(其中女党员11人)。1953年,两县认真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中共至德县委在城关区东山、黄泥两个无党员的空白乡开展建党工作试点,并推广点上经验。是年底,全县对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中涌现出来的244名积极分子,及时吸收入党。同年,东流县也积极慎重地发展了一批新党员。从1954年开始,两县紧密结合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继续加强基层建党工作和党员教育工作。当年东流县发展党员341人(其中农村324人,机关17人);至德县发展391人(其中农村327人,机关57人,商业6人,学校1人)。党组织发展壮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1955年,两县在3579个互助组的基础上,建起674个农业初级合作社,1956年又将初级社并为603个高级社,并实行供销、信用、手工业、运输、农业合作社五社合一。至年底,东流县党员达1942人,建立17个党总支,119个党支部;至德县党员达1781人,建立17个党总支,98个党支部。次年,至德县还在29个农业高级合作社中建立党总支,49个初级社中建立党支部。
1957年,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地深入地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东流、至德两县县委于同年6月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制订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计划》,在县直机关开展党员整风学习。不久,因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县内整风运动暂停,集中全力组织县、区、乡党员、干部学习反右派斗争文件、文章,从9月下旬开始至次年5月结束。在反右运动中,两县和全国一样出现了严重扩大化,把对农业合作化和教育制度、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方面提出的一些过激的批评意见,视为右派言论,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进行批判斗争,误伤了许多同志。当时,两县共划出右派分子468名,其中130名党员被开除党籍。这一年的建党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暂停吸收新党员,建党工作重点转移到预备党员考察教育工作上,两县全年只发展党员37人。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两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宣传,各项工作迅速出现了“大跃进”局面。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党委会,大队建党总支、支部,生产队建党小组。在“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口号下,农村一度实行了营、连、排军事建制;生产搞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生活是集体就餐,队队办公共食堂,一直延续到1960年才被纠正。1958年,两县突击发展440名党员,降低了接收党员的标准。
1959年两县合并,成立中共东至县委员会。是年,结合整社突击发展党员的势头加剧,全县发展新党员594人,建基层党委17个(公社党委14个,镇、县直机关、木材指挥部党委各1个),党总支42个(农村30个,机关7个,其他5个),党支部364个(工业、交通20个,农村270个,商业3个,金融1个,文、教、卫6个,机关63个,其他1个),共有党员4101人。1960年,又发展新党员1124人,少数地方把不够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这年冬天,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精神,成立整风整社办公室,抽调2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社队,贯彻中央政策,安排群众生活,认真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初期所泛滥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生活特殊风等“五风”错误,对在兴修水利、大炼钢铁、大搞公路建设中一平二调的各种物资,无偿占用集体的土地、劳动力等帐目,进行清理和退赔。在退赔兑现中,县委书记赵新民、宋毓秀等,带头将自己使用的板凳、桌、椅、床、柜全部退给被平调的群众,而他们却在地板上睡觉,在会议桌上办公。在县委书记的带动下,县党政部门认真搞退赔。退赔后,县直机关干部两人共一张桌子办公,睡地板、凉床到处可见。同时,县委分期分批集中农村社队干部到县党校集训;下放大批党员干部到农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生产队长、会计和粮食保管员,缓和了农村矛盾,密切了党群关系。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节衣缩食,抵御灾害,带领人民胜利渡过困难关。
1961年至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接收新党员要“更加严肃慎重”的指示,中共东至县委决定,发展新党员不再下指标,不硬性规定发展数字,不提“拔白旗”、“普遍消灭空白单位”的口号,把建党工作的重点放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上。两年中,全县只在少数地区发展党员58人。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开展重新登记党员的工作。不久,全国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新登记党员的工作遂未进行。这一年,根据中共中央“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接收新党员”的指示,把建党工作的重点放在接收新党员方面。到1965年底,全县已有党员6118人(其中农民4533人,工人259人,机关干部1285人,其他41人),共建基层党委会46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516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党员发展工作一度停止。1969年,公社普遍建立革委会,取代了党委的工作,这年全县发展党员473人。1973、1974两年,全县发展党员1151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组织以新党章为标准,对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入党的党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觉悟,并清除混进党内的个别坏人,纯洁了党的队伍。
从1979年起开始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到1982年,全县263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被吸收入党的有61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4%。1983年至1985年3年,全县发展党员118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51人,占29.7%;高中、中专文化程度659人,占55.85%。1986年,全县发展党员583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31人,占发展党员数的56.8%。1987年,发展党员62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41人,占当年发展数的54.3%。至此,全县有区委会9个,县直机关党委1个,县级机关党组13个,工业、企业党委2个,基层乡镇党委44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883个,党员达14572人,其中2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582人,占3.9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2896人,占19.87%。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