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县内有大小集镇23个,多分布于水陆交通要道,从事商业经营的2100多户。其中较大的集镇有:东流镇、张溪镇、洋湖镇、大渡口镇、梅城镇、尧渡镇、永丰镇、葛公镇等。这些集镇,当时从事商业的多则一二百户,少则近百户。乡间小集镇有:檀村、长安、香隅、将军庙、坦埠、白笏、土桥、小梅铺、陈家、泥溪冲、昭潭街、青山桥、大板桥、黎痕、栗埠口等。这些小集镇商户多则数十家,少则十余家,经营方式,以供应民生必需商品为主,兼收农副产品。有坐庄开店,沿街摆摊,沿途设点,从事小本经营;有肩挑手提,串乡走村的货郎;也有长途贩运的行商。沿江沿河的东流、尧渡、张溪、洋湖等镇,历年还有龙舟会,山区集镇俗有庙会、神会(即阴历二月初二、九月十九的娘娘会、五月十三的关帝会,秋冬农闲季节的目莲会等)。每逢会期,“农工是作,走贩云集,携货赶会,相聚成市”。张溪镇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会前十天,省内外商贾(上至九江,下抵苏杭)云集,沿河两岸搭起临时商棚,进行交易,端午龙舟竞渡,四乡群众,远近商贩,赴会赶集,交易兴旺,热闹非凡。日军侵入后,一些集镇日渐萧条,许多商店摊点被迫关闭。
尧渡街是至德县一条专门从事商业经营的街道。民国期间,经营商业共有290多家。其中资金较雄厚,与省内外各大城市商家有经济往来的所谓八大家——姚泰升、张益茂、金隆盛、万和、黄永茂、协和、汪隆兴、陈震和等商号,确曾一度生意兴隆,日军侵占时由兴转衰。后因梅城镇遭日机轰炸,移县治于尧渡街,又活跃起来。直至解放前夕,通货膨胀,市场萧条而兴衰无常。
东流镇自明万历元年(1573)建筑县城以后,逐渐发展为商业的重要集镇,经营行业有南货、布匹、粮食、糕饼、酱园、中西药、木行、糟坊、皮革店,还有旅社、饮食、理发、浴室、蔬菜等,水产比较多,一年四季,均有应时的鲜鱼上市,如鲥鱼、毛蟹、毛花、麦鱼等驰名省内外。日军侵占后,许多商店被迫关闭,商业即由此趋向萧条,直到解放初仍然不兴。
解放后,东流、至德两县人民政府根据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保障正常的经营活动,稳定市场秩序,逐步开展市场管理工作,使集市贸易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开放农副产品市场,解决农副产品销路,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当年,仅至德各集镇就组织13次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全年成交总额达148959元,其中工业品占59.1%,手工业品占5.13%,土特产品占35.77%。1957年,随着自由市场的恢复,对上市的农副产品划分为三类,规定:一类物资不准进入市场;二类物资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可以少量流入市场;三类物资允许进入市场,自由议价,自由成交。集市贸易一度活跃,商品种类和花色增多,缓和与改善了部分物资供不应求的状况。1958年,因“左”的思想影响,强求于“统”,一度关闭集市贸易市场,造成商品短缺,物价上涨,甚至出现了“黑市”。1961年,商业实行调整,明确集市贸易是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的补充,集市贸易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贸集市被当作“资本主义滋生地”而铲除,统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占领市场,集市贸易又由兴变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逐步恢复,并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繁荣兴旺,品种日益增多,成交额普遍上升。1985年,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粮、油、棉、肉、禽、蛋、蔬菜、水产、水果品等全面放开以后,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1987年,集市贸易又由过去单纯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转向综合型、专业型、批零兼营型市场,全县各类集贸市场达40多个,其中各种类型交易所26个,市场建筑面积6200多平方米,上市交易品种达15大类、2000多个品种,开办了商业、食品、副食品、水产、蔬菜、饮食、服务等行业。1987年度,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7108667元,约占全县当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7.8%,并解决了1700余人就业。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