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木筏、竹排、帆船、机动船
东至地处长江中下游,有大小河流440多条,总长1982.45公里,通江连海,素有舟楫之便。旧社会,沿江一带船(渔)民依长江优势,用木质单桅船舶运输、捕鱼,上至湖北省汉口诸港,下至上海、南京等地。沿湖和内河渔民,制作木船、腰盆和木排、竹排,以运输、捕鱼营生。民国时期常用的有:
木筏筏型编造按水域、水势而定,体积狭长、灵活。常在山洪暴发后,顺山谷小溪水势流放,1人1筏或2人1筏。行排撑篙,临堰下水推筏,老筏工乘洪水放筏,穿布履而不湿。1953年至1971年,县森林部门利用木筏运输木材达10万立方米,1974年后被公路运输所代替,但山区农民仍有少量应用。
竹排亦称竹筏,是一种载量小而劳动强度大的古老水运工具。一般为2人驾驶,只能内河航运,不可驶入长江。据1956年至德县统计,有竹排363联,425吨。其中:专业146联,183吨;副业64联,76吨;经济互助组153联,166吨。洪水季节,尧渡河、龙泉河仍见使用。
腰盆长2米,宽0.8米,高0.4米,腰子形状,小巧玲球,航行方便,多为渔民捕鱼用。
小木船船身小,行驶快,载货方便,在1米水面上皆可行驶。其类型有:撑篙的、摇橹的,也有划桨的。1987年验证有310艘,其中有7艘为村渡。
帆船有横帆船、纵帆船、单桅船、多桅船和装有辅助动力推进设备的机帆船。1987年全县还有7艘木帆船。
机动船50年代船舶大多靠撑篙、摇橹或扬帆。1953年东流、至德两县先后建立水运组织和水运机构。同年东流县将10多条木帆船组织到互助组联运。1959年,对部分本质船进行更新改造,安装柴油机,改成机动船,使互助组逐渐发展成为县营大集体——航运公司。1978年,航运公司造船厂自制钢质拖轮、水泥、木质机动船各1艘,现在拥有水泥、钢质拖驳、驳轮、客轮200多艘。到1987年,全县有大小船舶643艘,其中投入运输的机动船和非机动船有339艘,客轮31艘,货船308艘。基本上以机动船和驳船运输。
二、客运
清末民初,境内沿江的轮船运输皆系军商经营,而船商兴办轮运,多以小轮客运为主,上通九江,下达芜湖。安(庆)九(江)航线经东流,日停靠二三次。在未建东流闸之前,汛期水位上涨的5至9月份,小型客轮可抵尧渡。
1978年后,客流量增多。1982年1月,县航运公司用一艘160千瓦、400客位的池客2号客轮首航安庆至临江客班。1985年7月,延伸至香口305码头,全程65公里,沿途停靠湖东、东流。汛期增设沟口、阜康客班。1987年,水运客运量134.1万人次,其中过江短途客渡126.73万人次,长途客运7.3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48万人公里。


三、货运
解放前,境内水上营运及工具均系个体。常年从事营运业或渔、副业的集中点有:东流河口、大渡口杨、张溪坦埠和雁塔、尧渡河里村。有木帆船、竹排等水运工具。
解放后,水上运输事业尤以长江航运事业发展最快,自木帆船发展到拖轮、驳轮、货轮与小型机动船,营运船只逐年增多,货运量日趋增大。1955年,东流有木帆船149艘、2271吨位,年完成运输量6.2万吨,从业人员480人;至德有竹排363联、425个吨位,年完成运输量3.2万吨,从业人员263人。70年代以来,全县大办水利工程,三大河口(香口、东流、黄湓)建3个大闸,内河水运基本停业,大批物资改为陆运,内河船舶都进入长江运输。1984年,航运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广经济责任制,实行“有河大家行船,有港大家停船”,打破“先国营、后集体、挤个体”的条条框框,促进了水运生产,全年完成水运货运量45.88万吨,货物周转量7056万吨公里。据1987年统计,境内船舶增加到308艘、22560.5吨位,从业人员1100多人,年完成运输量39.36万吨,比1985年增4.2倍,周转量1175万吨公里。几个年份机动船舶吨位、运量一览表
单位:艘吨/万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