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内食品工业由粮油、酿酒、副食品3个部分组成。
一、粮油加工
解放前,县内粮油加工,大都采用人力、畜力,以石臼、石碾、石磨等工具加工粮油产品。经营方式一般前店后坊(厂),按季节加工,规模较大的有:东流的陈履太米厂,开办于民国6年(1917),年加工大米4875石。香隅的汪义太油厂,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雇男工25人。
1949年两县较大油坊有5家,季节性小油坊151家,当年加工大米348吨,油脂768吨。1951年,至德成立国营米厂,职工8人,年加工大米1025吨。1952年两县供销社在檀村、洋湖、香隅组办27家小油坊。随着国营粮油业的发展,部分私营厂坊逐步关停。1955年,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渡口成立公私合营生生粮油厂(后改为国营大渡口粮油厂),1956年国营粮油业产值122万元,加工大米4659吨,油脂508吨。1959年,东流、张溪、昭潭分别建立大米加工厂,当年粮油业产值增加到312万元,获利2.4万元,60、70年代,粮油年产值徘徊在300至500万元。1984年,县粮油工业公司成立,下属7个粮油厂,2个饲料厂,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粮油加工体系。1985年总产值1838.60万元。
50年代,粮油加工以人力操作为主。60年代开始更新设备,大米加工采用升运设备运输,进料采用斗子车。70年代普遍实现机械化。1975年,粮油加工业共有碾米机16台,砻谷机6台,磨粉机4台,榨油机7台,统糠机11台,缸组浸出器1部,到1987年机械设备达318台,其中电动机242台,变压器10台,工业锅炉4台,粮油加工形成一套机械化半自动生产线。粮油成品随设备更新增多。50年代只能加工稻、92粉、85粉、83粉。1964年开始实行部颁标准,生产标一米、特一米,1971年生产特一米出口。1981年后,加工标准粉、建设粉供应居民,油脂品种有菜油、麻油、棉油、糠油。
1987年,全县8家全民粮油企业,职工298人,固定资产320.71万元,总产值2501.2万元,加工大米34237.68吨,油脂5013.74吨,配制饲料19430吨,盈利115.66万元,出口大米1463.65吨,创汇21.72万美元,上交利税88.5万元。
二、酿酒
解放前,酿酒都是私人小槽坊,至德的尧渡街、栗埠口、小梅铺、宋阳桥、昭潭,东流的城关、张溪、香隅均有酿酒业。一个槽坊雇一两个师傅,用县内生产的糯米,一次投料百把斤,手工操作,制成烧酒在本地自销。
1955年10月,至德开办一家国营酒厂,次年东流酒厂成立,1960年两厂合并为国营双塔酒厂(今东至酒厂前身),职工17人,固定资产3万多元,当年生产白酒100吨。工业进行调整后,酒厂固定资产和职工有所增加,通过技术革新,小酒改大酒,购置锅炉、扬叉机、粉碎机、引风机等,提高了生产能力,1968年职工21人,产量299吨,产值21.77万元。70年代,扩建了厂房和车间,建立化验室,水电汽设备配套。1977年固体瓜干酒改为液态管道生产,使酿酒进入半机械化。1978年产量608吨,产值94.21万元,新增大曲酒和10多种瓶装酒。1981年酒厂新建年产1500吨酒精车间,当年产量突破千吨。1984年采用糖化酶新工艺,1985年引进瓶装酒生产线,年产值达200.61万元,粮食出酒率45%以上。1987年,酿酒职工149人,固定资产177.76万元,产值208.1万元,是1968年的9.6倍,产酒量达1664.83吨,是建厂初的16.6倍。品种有菊江白酒、菊江大曲、小香槟、桂花酒、中华猕猴桃酒、果王酒等高、低度酒23种,畅销省内外。
三、副食品制作
解放前,县内城乡均有私人开设的糕坊、豆腐坊、糟坊。1949年两县共有副食品作坊55家,从业人员122人,主要生产糕点,其中东流大糖在长江沿线享有盛名。
解放后,两县供销社先后在各区开办糕房、豆腐坊、糖房、炒货店。1956年至德成立联社食品厂、豆制品厂,东流开办综合厂、食品厂,当年县属副食品工业共有职工58人,固定资产近10万元,生产糕点、豆制品、酱油、粉丝。1958年至德食品厂升为国营企业,职工38人,固定资产6万元,产值16.8万元。1959年东流食品厂产值32万元,生产糕点246吨,年底两厂合并为东至县食品厂。60年代末,新建2900平方米厂房,1970年职工增至79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当年产值68万元,生产糕点500吨。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副食品业蓬勃发展,1985年县属副食品业发展到12家(6家食品厂、2家冰棒厂、1家罐头厂、1家豆制品厂、1家肉类加工厂、1家综合厂)。
县食品厂1981年开始用远红外技术烘烤食品,次年新建糖果、饮料车间。1985年引进饼干生产线,从和粉、成型到烘烤,全部机械操作,日产饼干2吨。同年,真空连续熬糖和液酶发酵工艺生产糖稀投产。全厂拥有食品加工、饮料、糖果、机电设备共87台。年产糕点500吨,糖果88吨,酱油120吨,饮料274吨。品种由建厂初的30多种增加到60多种,其中大糖、麻丰糕、苏式月饼、小香槟,曾获省、地有关部门表彰。1985年产值达100万元。
豆制品厂1980年后开始使用锅炉、汽煮生产,1987年职工32人,固定资产17万元,产值23万元,品种有10多个。肉类加工厂1983年成立。1987年固定资产41.6万元,总产值49.9万元,职工24人,年加工生猪、家畜和禽蛋153吨。1986年县综合厂因厂址划归棉纺厂而停办。苏式食品厂1985年开办,1986年因成本高,销路不畅停办。
1987年,县属副食品业5家,固定资产159.7万元(商办企业87.9万元),职工235人,产值184.6万元(其中商办100.8万元),主要产品有糕点、糖果、饮料、罐头、肉食品、豆制品。全县有食品工业企业15家,职工869人,固定资产913.17万元,工业总产值2893.9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