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滨江靠湖。大小河流密布全县,计有440余条,东是黄湓河,西有香隅河,南为龙泉河,中有尧渡河。这四大主河分别从仙寓山、九江岭、小浩岭、良禾岭注入境内,经升金湖、鄱阳湖、太白湖、七里湖入江。湖泊总面积为23.1万亩。长江流经西北边缘85公里。在沿江沿湖地区,过去是“遇旱上水不下,数十里皆平陆。暑雨骤集,又汪洋泛滥为巨壑”。山丘区,“山泉不甚旺,山农颇资之,而不能遍给”。历史上是“小水则潦,小旱则”,水、旱灾害频仍,尤以水灾为多为重。县内人民历来注重水利建设,自唐至清,曾兴建了一些塘堰坝工程,但规模小,为数少。清末至民国期间,原东流县圈筑大小圩口30余处。由于堤身窄小,年久失修,每遇山洪暴发,江水顶托,多被溃口成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甚为重视,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治水活动。在50年代初,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修复和加固堤防,兴建堰坝,开挖疏浚沟渠。从1949年冬到1957年春,全县新开塘堰坝2389处,完成堤防修复加固土方643.84万立方米,提高了抗洪和灌溉能力。1958年到1968年,以蓄水灌溉为重点,广辟水源,内蓄外引,兴建水库148座,同时结合整修塘堰。在丘陵圩区发展小型机电排灌站,全县水库增加蓄水11492万立方米。1969年到1977年,以防洪治涝为重点,开始流域性的综合治理。沿湖圩区,结合圈圩,进行联圩并圩,普及电网,建设闸站。特别是1974年冬,动员全县人民进行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工程,大面积防洪治涝和消灭血吸虫病,治理面积349.6平方公里。1978年以后,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管理、除险加固、挖潜配套、提高效益,总结发扬60年代到70年代兴修水利的“三早”——早计划、早动员、早开工的经验,推动水利建设的巩固发展。经过近39年的奋发图强,至1988年底止,全县兴建中、小型水库198座,堤防207.47公里,排灌机电装机42259千瓦及塘堰坝、涵闸站等水利工程6768处,国家投资6087万元,投劳标工19563万个,完成土石方15651万立方米。全县总蓄、引、提水量已达4.0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5.55万亩,比1949年增长5倍,建成旱涝保收农田44.97万亩,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