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工造林
东至县造林历史悠久,素有植树插杉、种桐栽桑的习惯。宣统元年(1909),至德名绅周廉访在南门岭办农林公会,有林地700余亩。民国17年(1928),安徽省立农林总场东流分场(香口)造林85万余株。26年,省教育公有林场(金寺山)有立木1200余万株,另有湖桑、果木万余株。据2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载:东流县历年造林1300余万株,至德县当年造林1640余株。
解放初期,多数群众挖野生苗植树种桐。1953年,两县由林农个体造林转向互助合作造林。1956年,农业实现合作化,林农的山林作价入社,当年合作社集体造林66600亩。到1957年底,累计造林131302亩,多因造林质量差,管理不善,成活较少。
1958年冬、1959年春,中共东至县委提出“社社造百亩千亩万亩林,户户植十株百株千株树”的口号,掀起千人上山,挑灯夜战的造林热潮。据统计,全县造林88730亩,由于质量不高,只造不管,除少数立地条件好的山区尚有小片杉木外,多数地方荡然无存。
1961年以后,贯彻执行“调辖、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林业十八条,执行“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房前屋后种植的零星果树和竹林,永远归个人所有”的林业政策,调动了群众造林积极性。1961年至1965年,共造林48817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营造的果木林、竹林,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要求“粮食上山”,不少地方毁林种粮,林业技术员下放,林业机构瘫痪,原造林木,逐渐荒弃。
1972年至1974年,县委三次组织农村各级干部248人前往湖北省广济县参观学习林业生产经验,大办社队林场,效果很好,植树造林进入稳步发展阶段。3年造林121789亩。从新中国成立到1975年,全县造林694692亩,保存面积135317亩,保存率近20%。
197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东至县为杉木林基地县,植树造林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集中成片、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同年,开始对造林实行验收,经检查合格,给予经济补助。
1981年林业“三定”后,在鼓励千家万户造林的同时,提倡大户承包荒山造林,涌现了大批造林专业户、重点户和联户林场。到1985年止,全县林业两户一体613个,订约承包经营面积12.7万亩,开拓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多种形式造林的新局面,5年共造林259302亩。
建国38年来,全县累计人工造林1314788亩,保存面积524120亩。其中用材林498366亩,经济林25754亩,营造长江护堤林90余万株。在人工造林中,国营造林保存面积76943亩。由于大面积人工造林,森林面积逐渐扩大,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22.2%上升到29.8%。
二、飞机播种造林
飞机播种造林始于1968年春。当时,县林业局选择普庆公社迭山大队(今洋湖乡迭山村)为试点,播种马尾松1万亩,并雇请了3名护林员管护。后因管护不力,成效面积只有95亩,蓄积量238立方米。1980年至1985年,县林业部门先后5次租用飞机在洋湖乡迭山村(重播)、平原乡大华村、徐村乡高岭、洪山村以及建新乡等荒山进行飞播造林,实播面积7.5万亩,因技术、种子、气候、植被、管理等诸多原因,收效甚微。据1983年调查,迭山重播区、大华、高岭播区二号作业区,实播面积2.4万亩,大多未出苗或出苗较少。高岭播区一号作业区,播种1.3万亩,成效面积只有3.9%。
三、四旁植树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全县“四旁”(村旁、路旁、沟旁、宅旁)植树累计5376万株,现保存134.8万株,蓄积量44567立方米,集中在沿江、沿湖和丘陵圩区,以大渡口区为多。现有立木66万株,蓄积量23685立方米,占全县四旁植树总蓄积的53.1%。
1978年以后,放宽林业政策,激发了群众在村前屋后植树栽果积极性。1979年至1987年,四旁植树1796万株,栽植果木45万株。在城镇兴起了庭院种花热,品种百余,有乔木,也有灌木,有普通花卉,也有如白兰、珠兰、米兰、君子兰、山茶等名贵品种。
历年造林植树数量表
单位:亩、万株

上一篇:第二节 育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