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和第三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东至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三年恢复时期内,中共东流、至德县委领导两县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地主阶级,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翻身,当家做主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过3年的努力,两县人民治愈了旧社会战争带来的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为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等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1957年底,全县97%的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绝大部分参加手工业社(组);889户私人商业分别参加合作商店和公私合营,全县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发展。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36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99万元,农业总产值336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8万元。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7551万元,比1949年增长1.06倍。其中工业产值969万元,比1949年增长2.2倍;农业产值6582万元,比1949年增长9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93万元,比1949年增长2.9倍。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时期,开展“大跃进”,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推行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工业上实行“以钢为纲”的方针,大办钢铁,毁林砍树炼铁,加之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与1957年相比下降17%,商业贸易也不景气,日用生活品供应短缺,肉食、糖、烟、酒、棉布实行计划(凭票)供应,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发生困难。经过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1963—1965),经济形势逐步好转。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8715万元,比1962年增长39.7%。其中工业增长50.4%,农业增长37.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72.9%。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期间,发生文化大革命,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均存在严重混乱现象,经济建设再次受到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比“一五”时期下降3.06个百分点。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时期,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治山治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推行极左政策,鼓吹“平均主义”,批判“工分挂帅”,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发展家庭副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197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741万元,10年间(1966—1975),年产值递增率仅有4%,与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年产值递增11.26%相比,下降7.2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县内社队工业开始起步,“五小”(小水泥、小化肥、小窑煤、小钢铁、小农机)工业除小钢铁外,已初具规模。1975年,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1.13倍,10年年产值递增7.86%。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时期的第一年——1976年,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贯彻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1980年,农、林、牧、幅、渔五业除种植业产值因自然灾害,与1975年相比下降8.1%外,其余四业均有增长。1980年,工业总产值比1975年增长61%,年产值递增10.9%。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期间,全县农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出现了以专业化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各种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并成为农村开发性生产的骨干力量。到1985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户1558户,新经济联合体231个。工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1985年,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确定东至县为全省22个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全县开展了城镇经济体制改革,改变同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僵化体制模式,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企业内部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纠正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端,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初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企业法》以及承包条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强化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县级经济的发展。1987年,农业总产值17482万元,比1980年增长66.7%,工业总产值15095万元,比1980年增长1.98倍,交通运输、邮电、商业贸易均比1980年有较大增长。
随着各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积累增加,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的经费相应增长,农民、职工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1987年,县财政收入1848.8万元,比1949年增长27.7倍,比1978年增长85%,用于经济建设和文教科卫的开支达1187.8万元,比1978年增长47.4%,是1957年的10.8倍。
解放前,县内人民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不得温饱。解放后,人民生活虽不断改善,但由于政策失误,农民负担过重,积累过多,人民生活水平在较长时期内提高不快。1978年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加速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与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69.91元,比1978年增长2.5倍。有233户农民在万元以上。职工人均工资972元,比1978年增长89.8%。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相应提高,1987年,人均购买消费品开支250.31元,比1978年增长1.0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204万元,比1978年增长1.7倍。198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792.6万元,比1978年增加18.5倍。
新中国成立38年来,东至县国民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87年,社会总产值57233万元,是1978年的1.1倍;工农业总产值32577万元,比1949年增长近7.9倍;国民收入30796万元,是1978年的1.1倍。
几个年份国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结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