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县至清宣统末年
(618~1911)
东至县是1959年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而成。东流,汉为彭泽县地,属豫章郡。梁侨置晋阳、和城二县,属太原郡。隋平陈时废,入彭泽。至德,汉为石城县,属丹阳郡,隋为秋浦县地。

(618~907)
至德二年(757)
分秋浦、鄱阳二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名。初属浔阳郡,后隶饶州。水泰元年(765)改属池州。
会昌初年(841)
置东流场于和城旧县址,隶属彭泽。
五代
(907~960)
顺义二年(922)
改至德为建德,别名兰溪。
保大十一年(953)
始建东流县,即东流场置。宋
(960~1279)
太平兴国三年(978)
改属池州,割贵池晋阳乡入东流。据考,晋阳乡原为石城县地,梁置晋阳县。
至道二年(996)
分饶州钱监置永丰监(今永丰镇),为宋铸钱四监之一。
景二年至五年(1035~1038)
北宋诗人梅尧臣任建德县令,居宫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于梅城后白象山半山腰建“梅公亭”(今亭毁,留有碑记)。
建炎四年(1130)
置雁汊、清溪控海水军(150人)。
宋末曾移望江县县治于香口镇,元初迁回旧治(源于大清一统志,不得其年月)。

(1271~1368)
大德二年(1298)
正月,池州等处发生春荒,发粮以赈。
至正十一年(1351)
明将赵普胜率元兵屡战于东流、建德。
至正二十一年(1361)
朱元璋攻东流,击败陈友谅。邑人许山聚乡兵3万响应,乡邻赖以安居,后人为纪念他,修庙祭祀,称其聚合之处为许公岩。
至正二十六年(1366)
东流县向朝廷献灵芝。

(1368~1644)
洪武初年(1368)
杜元山溪旁建永乐桥,后更名兴隆桥(今孝义材老屋下首),为县内最早的圆弧石拱桥。
洪武二十四年(1391)
黄(许)观,辛未年中状元(据东流县志载:黄观父德赘贵池,原从母姓许,中状元后,朝廷赐姓黄,从父姓)。
弘治三年(1490)
知县杨秀芳重建陶公祠、菊江亭(原名望江楼)。
正德十五年(1520)
知县李浑命教谕谢明,采访民间,得藏书4本,编写了《东流县志》。
嘉靖四十五年(1566)
知县谭经创筑至德县城。
隆庆三年(1569)
永丰等处民众为感海瑞减轻百姓负担的恩德,于永丰街旁立巡抚都御史海公德政碑。
隆庆五年(1571)
知县陈春重修《东流县志》。
万历元年(1573)
知县陈春创筑东流县城,重建菊江亭,并移陶公祠于亭侧。
万历二年(1574)
《东流县志》成书(刻本),陈春、汪文依照李浑所修之志加以修纂,全书12卷,为现存最早的《东流县志》。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大水,建德城内行舟两月。
万历四十年(1612)
天井孔祠堂内,燕子筑巢于梁,有5个门,状若莲花。
万历四十二年(1616)
建尧渡击壤桥。
万历四十六年(1620)
邑人孔贞运中殿试榜眼。
崇祯五年(1632)
东流春三月,夜半,洪水自湖出,江水涌高10余米,毁坏在港官民船500余只。
崇祯十年(1637)
三月,建德大灾,民食观音土,多患腹坠病。是年,建德知县宛三奇将城墙加高4尺5寸,增建防敌楼2座。
崇祯十四年(1641)
建德知县吴陶和辟正南门曰文明门,后因城内火灾时发,遂闭。冬,民大饥,有掠人而食者。

(1644~1911)
顺治二年(1645)
东流县令邓继球复建菊江亭。
顺治九年(1652)
新修《东流县志》6卷3册,苏宏漠、张淑思等修纂。
顺治十三年(1656)
东流始行征收田赋开据收款凭证制度,渔课并入地丁钱粮杂项,初为一式两联,人称凭证为“印串”。
康熙元年(1662)
高寅、檀光熿纂修《建德县志》10卷(刻本),为现存最早的《建德县志》。是年建德文庙由西门外移建于北门内。
康熙十一年(1672)
东流四月十六日黎明,发现东方大星起,光亮如月,有霞有声。是年夏麦生四穗,粮食大丰收。
雍正十三年(1735)
池州郡守李月章重修菊江亭,并建文昌阁于其左,后毁。
乾隆十年(1745)
东流县在城北5里迴龙山上建天然塔,历经3年建成,并建有天然书院,院早废,塔仍存,为县古迹之一。
乾隆二十一年(1756)
池州知府长白高公率部属捐资在长江南岸(今大渡口镇)建一所公馆,以方便朝廷和上级官员、同事等待过渡时休息,俗称“大公馆”。
乾隆二十三年(1758)
知县蒋绶、邑人江思迴纂修《东流县志》,五月成书,共26卷8册。
乾隆四十二年(1777)
东流在南门外造秀峰塔,并建学舍10间,今陶公祠即学舍旧址。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建德许起风修纂《建德县志》成书,8卷8册。
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东流县志》成书,30卷8册,吴箎、李兆洛修纂,现列为全国36部名志之一。
道光五年(1825)
《建德县志》成书,20卷10册(刻本),陈葵、管森修纂。
咸丰元年(1851)
山西茶商“西路商”采办建德生产的朱兰茶,又名“千两茶”,贩至塔城出口,卖给欧美等国商人。
咸丰三年(1853)
正月洪秀全自武昌挥师东下,帆樯蔽江,十三日攻克东流。
十月太平军进驻建德,委任监军官、知县事,出示安民。
咸丰七年(1857)
太平军与清军战于盐田苏村、城南等处,杀死州判李本春和清兵35人。
咸丰八年(1858)
杨林保监生李济元招募乡兵对抗太平军。
五月清驻守东流水师攻县城,太平军败退。
十月十九日太平军叛将张泰忠和团练李济元、徐德宣攻张溪镇失败,团丁死数百人。
十一月初十太平军韦志俊进攻赤头关,战败李济元。
咸丰九年(1859)
二月十二日张泰忠、李济元袭击太平军于桃墅岭、箬岭,团丁死亡数百人。
咸丰十一年(1861)
三月曾国藩移营东流,驻节舟中。
同治二年(1863)
二月天京告急,十几万太平军回师驰援,路过建德县境,清提督江忠义穷追,百姓伤亡数以万计。
秋建德发生瘟疫,有民众得麻足病,半日即死。
同治六年(1867)
建德在尧城东北鹫台山创建研经书院。
光绪元年(1875)
黟县人余干臣在尧渡街用绿茶仿闽红制法,试制红茶成功,为祁红生产之始。
光绪十五年(1890)
德国人斯其马克·布特格尔及德国传教士韩铎相继报告宁国、东流发现钉螺。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东流菊江书院改为菊江学堂。同年,至德研经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县内特产麦鱼参加意大利秘拉诺举办的国际水产赛会。
宣统二年(1910)
《建德县志》由张赞巽、周学铭修纂,全书20卷共10册,为《建德县志》之最后版本。
同年周馥子周学熙等在敬慈善堂内,设置专业传习所。
二、民国时期
(1912~1949)
民国元年(1912)
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
建德改秋浦。是年建秋浦电报局于尧渡。
民国6年(1917)
1月24日在秋浦地震,上午8时6分12秒至32秒,烈度6(2月22日复震)。东流地震,上午8时11分24秒至14分36秒,烈度7(2月22日复震)。
民国8年(1919)
6月上旬秋浦县学生联合会于南门岭鹫台山成立,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开展以抵制日货为中心的宣传活动。
民国10年(1921)
9月29日周馥病逝于天津,享年85岁,棺木专车引回,次年正月葬于秋浦中乡(今石城)云雾坑。
县工农商学界民众200多人在东流街举行抵制日货大会。东流菊江学堂开展罢课斗争。
民国11年(1922)
周馥家族以东流江边趸船为基础,组建秋东利济趸船公司。
旅外学生会在安庆创办《新秋浦》月刊。
秋浦县在梅城开办县立女子初级小学,在尧渡街开办张氏私立女子小学。
周馥之子周学熙等办秋浦宏毅学舍,创办秋浦电灯厂。
民国12年(1923)
《新秋浦》月刊因经费困难停办。
贵池钱汉成与邑人章大光因升金湖八百丈湖草场之权属引起纠纷,经省长许世英出面调解,在万兴圩内丈量4000亩湖地给章大光,风波平息。
民国13年(1924)
5月秋浦县文庙大成殿用新法重修,以水泥钢筋为楹柱梁栋,免遭蚁患。
尧渡韩家滩修水泥坝(俗称水泥摆)。
民国16年(1927)
2月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六军军长兼江右军总指挥程潜率军经秋浦县城。
2月5日北伐军第六军政治部在兰溪公园举行千人大会,当日,国民党秋浦县党部在梅城成立。同时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和商民协会等群众组织。
改秋浦县公署为县政府,国民革命军指派王大猷为县长。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率部两个团由九江直下,攻占东流县城。
2月6日国民党东流县筹备委员会成立。
2月中旬檀家村创办同乐堂,是民间最早的黄梅戏班之一,上演过《双合镜》等剧目,至民国37年解散。
3月3日仰桥农民协会捣毁仰桥天主教堂,驱逐神父。秋浦县劣绅勾结县保安队捣毁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成立(右派)清党委员会,强行解散各群众组织。(左派)县党部被迫退至尧渡街,从而形成以南门岭为界左右两派对峙的局面。
4月12日程潜带领40多名亲兵化装离开南京,前往武汉,途经尧渡街时会见进步青年学生陈仲亭、欧阳惠林和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成员,并派兵袭击县保安队,摧毁国民党右派县党部。后陈仲亭、欧阳惠林同去武汉。
8月陈仲亭、欧阳惠林返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发展共青团组织,举办读书会,恢复《新秋浦》。
民国17年(1928)
2月共青团秋浦县特别支部成立,陈仲亭任书记。
民国18年(1929)
3月朱富润(又称“朱老五”)组织500多人的农民武装,号称“天下第一军”,活动于秋浦、贵池、徽州之间,打富济贫,声震皖、浙、赣3省边境。
民国19年(1930)
11月5日红十军从石门街出发,奔袭秋浦,6日黎明攻克县城,南门岭高等学堂32名师生参加红军。次日下午4时许主动撤离,回师大板,并分兵东流,攻占马当。
11月7日大板、昭潭、东坡畈3个红军局成立。
11月8日安庆国民党军四十九、五十五、五十七师进攻昭潭等地,红军局被迫解散,革命志士多被杀害。
12月九都、姚黄、南坑分别建立中共支部。
民国20年(1931)
11月10日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在仙寓山麓雁落坡成立。
民国21年(1932)
邑人章大光利用私立大同小学校舍,筹办东流县私立大光中学。民国23年,大光中学由章村迁至大渡口镇。
3月中共秋浦县委成立,设在仙寓山庙内,李鸿鸣任书记。
7月在东流青峰岭发展中共党员24人,成立两个特支。
9月中共徽州工委部署各县举行第一次武装暴动。中共秋浦县委在葛源村水磨下召开党员代表会议,讨论九二暴动计划。
9月20日中共秋浦县委在县境和贵池边境组织农民暴动,因县委书记李鸿鸣突然发病,时间更改力10月,第一路军未接到通知,致使孤军作战而失败,秋浦县委遂遭破坏。
10月改秋浦为至德。
民国22年(1933)
2月中共贵秋东县委在南坑成立,吴介唐任书记。同时,李鸿鸣、金步蟾被国民党杀害于南门岭。
3月王丰庆、叶钦来县开辟苏区,在至德境内笔峰一带组织地方游击队。
秋周馥之子周学熙于铁佛寺修万善桥,以钢骨水泥建造,次年春告成。
民国23年(1934)
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派蓝进兴来香隅地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
2月中共赣北特委组织以浮梁小源为中心,有鄱阳(今波阳)、彭泽、至德、东流一带2000多农民参加的大暴动,消灭敌人1个警卫团,开辟了皖赣边境苏区。始建省道公路:安庆至屯溪、安庆至景德镇、大渡口至黄湓段,次年土路工程先后竣工并通军车。
4月中共彭泽中心县委在浩山岭义乌垄成立,徐劲干任书记,下辖彭泽、至德两县6个区,至德张家亭、官港一带为三、四区,塘下为彭泽、至德两县的联络点。
中共东流县委在鹤延冲成立,蓝进兴任书记,下辖4个区,1个特支。
中共东流县委领导县中队、农民赤卫队、农民团1000多人在香隅花山口暴动,成立了县苏维埃政权东流县革命委员会。
5月中共秋浦县委在浮梁县交界处刘家重新组建,辖8个区,其中6个区在浮梁,2个区在县内。中共贵秋东县委扩大为贵秋东中心县委。夏金良、黄天贵先后任书记。
7月1日至德县实行保甲制度。
7月彭、秋国民党联防队进攻昭潭苏区。敌队长洪潘龙被苏区人民活捉,在张家亭斩首示众。
8月国民党部队四十九、五十五师攻打刘家,中共秋浦县委书记曹光前牺牲。
9月30日红七军团(北上先遣队)在黎痕苏区扩军500余人。
10月秋浦县委在大极召开千人大会,斗争处决恶霸郝六子。
民国24年(1935)
1月国民党调集大批兵力,向大板苏区进犯,中共皖赣特委展开大板保卫战,经七天七夜艰苦奋战突围撤出大板。
中共秋浦县委、东流县委、彭泽中心县委、皖赣特委相继遭到破坏。
2月中共祁秋贵中心县委在境内仙寓山庙内建立,直属中共皖南特委。
5月17日国民党省保安团进攻姚黄地区,中共祁秋贵县委副书记郑通达被捕,县委机关转移到祁门县炼丹石。
6月中共江南特委在高山成立,周成龙任书记。
7月中共贵秋东中心县委撤销,成立中共贵秋、贵东、贵祁3个县委。贵秋县委设在高山,余文先任书记。贵东县委设在青峰岭罗汉塘,黄天贵任书记。
9月12日中共江南持委在贵、秋、东地区领导与发动了中秋武装暴动(即八一五中秋暴动)。
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在北山欧四方村成立,欧阳斌任主席,县区苏维埃组织亦相继建立,并成立了总工会、农民团、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特区苏维埃领导县、区、乡土地委员会进行土地改革。
中秋暴动胜利后,高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红色区域纵横百里,横跨贵他、至德、东流、祁门、石埭(今石台)5个县。
民国25年(1936)
1月国民党安徽省保安旅数千人进攻高山红色区域,百余间民房被烧毁,数百名群众惨遭杀害。
3月江南特区党政军机关撤出高山根据地,一部分人转到都昌县障公山与皖南红军会师。至此,贵秋东各级苏维埃政府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26年(1937)
7月抗日战争爆发,县各界人士组织抗日后援会,演文明戏,张贴标语,进行宣传,募捐支援抗战。
12月从高山根据地撤出的3支队伍(约500人),在祁门舍会山集中整顿后,改为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
民国27年(1938)
国民党四十九军(东北军)一五、一八两师进驻至德、东流。军部设在至德黄泥里程村,一五师驻香山,一八师驻香隅至东流沿江一线,时间达1年之久。
3月至德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后改为青年团。
7月12日国民党空军飞机在安庆、贵池、东流一带江面炸沉日舰3艘,与日机空战,各损失飞机1架。
7月13日至7月底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20多架次,轮番向东流、至德两县狂轰滥炸,仅尧渡街就被炸10多次,炸毁房屋20多幢。梅城千年古镇被日机炸成一片废墟。
9月16日日军侵占大渡口、姜坝两地。
10月4日日军占领瓦垄、香口乌石矶。
10月28日日军攻陷东流(日本侵略军为第十六师团某部,师团长官一小立源)。国民党东流县政府迁青峰岭。
民国28年(1939)
2月4日日军向詹村(今建新)进犯。
春国民党至德县政府迁金家村。
日军在东流长安铺、青山、历山、大峰山、虎山等处修筑战壕、岗棚、碉堡。
日军在东流、大渡口等地组建维持会、警察局等组织。
3月9日凌晨一两点钟,日军扫荡至严家墩、余棚,枪杀居民37人,两村70多户房屋多被焚毁。
9月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驻屯溪第三救济处,在姚黄材开办至德难民儿童教养所,收容东流、至德等县沦陷区的失学儿童。
民国29年(1940)
2月4日国民党驻军在东流附近江面击毁日军舰4艘。
3月25日日机再次轰炸至德县城和尧渡街。
3月26日新四军攻克红草山。
5月12日日军第一次侵占尧渡。
5月香口自卫队徐保庆、周金明等化装给日军割马草,潜入敌内部,杀死日军官2人,缴获手枪1支、子弹30发。
6月22日国民党军攻克至德县城。
9月8日日军由江西鄱阳、彭泽侵入县境青山、昭潭。
民国30年(1941)
国民党川军刘湘部队四三八旅进驻至德和东流城外部分乡村。新四军进驻县境昭潭、香隅、花山、马田、大渡口一带,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3月新四军在小岔保、杨树湖、长安铺分别建立3个交通站。
9月2日东流日军出犯被国民党军队堵截,歼灭百余。
民国31年(1942)
1月日军再度占领至德县城和尧渡街。
3月日军在尧渡街放映一场电影(一部未翻译的黑白有声日产影片),观者2000余人。
9月间江北、江南成立渡江管理处,江南渡江管理处设在县内上燕窝村。
民国32年(1943)
2月国民党至德县党部在金家村主办《至德白话报》(半月刊),2月创刊,次年终刊。中共沿江地委在境内成立,林维先兼书记。
3月抗日游击队开辟柏子山、八都湖等抗日游击区。
6月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政委郑重在东流、至德发展抗日游击区。
7月7日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东流白话报》,月出4期。
8月中共东彭工委东彭联合办事处在彭泽和家团、县境毕家岔同时成立,工委书记孙纪正,办事处主任徐福初。
东彭办事处建立税务局,下设跳口、临江、老圩、通河、香口、张家湾、何家潭等7个税务所。
9月新四军沿江团三营七连,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袭击香隅相公庙,俘虏伪军大队长等40余人,缴获步枪30支、手枪2支、机枪1挺。
东彭地区行动委员会成立,郑重任主任,孙纪正任副主任。
民国33年(1944)
4月中共东彭工委、东彭联合办事处改为中共彭东至工委、彭东至联合办事处,工委书记孙纪正,副书记齐平,办事处主任徐福初。
5月新四军派陈相贵、齐保真等4人化装给日军割马草的农民,进入日军驻地,杀死香口据点日军中队长,夺得手枪1支、指挥刀1把。
5月6日新四军沿江支队袭击青山脚下日军,击毙8人,俘敌2人。
8月新四军沿江团三营冒雨袭击张风湾日军据点,击毙日军小队长。
9月中共八都湖区委成立,书记马本农,隶属中共桐贵东县委。
彭至办事处在县境杨树屋村成立,后迁官营村。
12月5日直机关新四军在梅城东门徐村伏击日军,伤敌3人。
12月国民党至德县政府从金家村迁往苏村畈。
中共花山区委会在马田成立,齐平兼任书记。
民国34年(1945)
1月花山办事处成立,齐平任主任。同时,成立中共历山区委会和中共高岭区委会。花山游击大队下设的3个中队(100余人)改为新四军沿江支队第五连。
国民党洋湖通讯站全体人员起义,投奔新四军。
彭至办事处改为彭至军民联合办事处,田五丰(田仁永)任主任。
2月25日为打击国民党国民兵团的经常挑衅,新四军七师沿江团和五师挺进十八团联合行动,捣毁驻苏村畈国民党至德县政府,击毙8人,俘敌百余人,活捉国民兵团团副、大队长各1人,缴获步枪108支、黄金8斤。
2月底,郑重(东彭行动委员会主任)在王家墩与梁金奎匪部作战时牺牲。
3月新四军沿江团进攻驻土桥附近的东流常备队,三中队被全部缴械,有19人参加新四军。
4月3日新四军沿江团和马田地方武装攻打国民党广西(桂顽)军驻地上燕窝失利,伤亡近百人。
4月21日新四军沿江支队500余人袭击驻姚黄的至德县自卫队。
7月马田、花山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8月尧渡街各界举行大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东流县政府由青峰岭迁回东流镇。
东流在目连场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八都湖戏班赴东流演戏两天。
9月2日至德县政府由苏村畈迁回尧渡街。
9月17日东流、至德地区的新四军五、七师部队北撤,齐平、孙纪正、许华峰、田仁永先后离开驻地北上,杨明等300多人留下坚持皖南游击活动。
12月国民党至德县党部在尧渡街主办《至德新报》。
民国35年(1946)
2月中共皖南地委成立,书记胡明,副书记杨明。
始建东流电信局,并办理电报业务。
春邑人周志俊等兄弟4人出资创办至德县仁惠诊所,后改称仁寿诊所。
8月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东华报》,月出4期(37年4月停刊)。
11月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东流新报》。
民国36年(1947)
5月三青团至德分团部主办《正义报》。
民国37年(1948)
2月10日新四军沿江总队的1个连在马坑过年,遭到大刀会偷袭。新四军打垮大刀会,捣毁坛所,枪决了点传师。
3月中共祁至贵工委在马坑成立。
4月成立中共浮至祁工委。
是年国民党八兵团六十八军驻守至德,军部设在尧渡街天主堂。
国民党六十八军驻扎东流,强拉民夫修筑江防工事。
民国38年(1949)
2月中共浮至祁工委在姜坝组织50多人,夜间到江边破坏国民党军修筑的江防工事、器材。
解放军某部在尧渡街江南饭店秘密设立筹粮联络站。
4月21日在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奋勇前进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后,下午5时解放军开始渡江,二野五兵团十六军由对江怀宁段强渡,第一批突击队,冒着硝烟,破浪竞渡,于5时30分靠岸登陆。
阜康圩、黄石矶、清节洲一带驻守江防的国民党六十八军防御阵地解体,全军土崩瓦解,溃败南逃。
解放军二野四兵团第十五军在望江县华阳镇附近强渡,先头部队23时50分于航标灯塔附近登陆,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香口、茅林洲、东流一带长江防线,攻占了“香山、黄山,把全军誓师大会上授予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分别插上两山之巅。
4月22日拂晓,解放军十六军全部过江,占领南岸阵地,从县境向南扩展。国民党至德县党部书记徐启达烧毁县党部档案潜逃,后被捕获处决。下午,东流宣告解放。
4月23日解放军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二团在香隅畈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分后向至德县城进发,继在良田铺又歼灭国民党军八十一师二四二团大部。当日至德宣告解放。
4月24日解放军十五军经尧渡街、昭潭街向江西上饶地区进发。
4月25日解放军十五军的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师,从香隅、至德出发,向江西挺进。
4月26日陈赓在至德县城与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会合。
4月29日东流县、至德县人民办事处相继成立。
5月国民党县政府自卫队全部投诚。
5月东流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至德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5月中旬成立中共东流县委会。全县划分城关、檀村、张溪、大渡口4个区,菊清、长安、香隅、瓦垄、同乐、蒲泉、坦白、石湖、清溪、新民、政德、民德12个乡85个村,村下设闾。
5月下旬成立中共至德县委会。全县划分一、二、三、四4个区,辖尧渡(镇)、兰溪、马田、葛天、高坦、栗埠、永丰、青山、盐田等9个乡(镇)。同时,以农协为基础,改选乡、保政权,后撤保建材,共建82个行政村,村下建闾,闾设闾长或闾主任。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东流、至德普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江水位达17.28米。沿江沿湖堤防溃破12个,塘、坝、堰冲毁91处,倒塌房屋476间,死亡1人,高水位历时77天,成灾面积10.61万亩,损失粮食1300多吨。
6月成立东流县农民协会。
6月30日匪首洪国顺纠集30多名匪徒围攻至德县二区区公所(葛公镇),乡长王平英勇牺牲。
7月初中共东流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修圩复堤,恢复生产,受到池州地委行署的表扬。
7月10日至德、贵池的匪特向县内张溪区骚扰。原国民党至德县长兼屯溪市警备司令汪汉组织2000多名土匪武装,成立“中国人民自救军皖赣边区总指挥部”,自任总指挥。
7月中旬解放军池州军分区独立团,华东地区警备团1个连,某部二三一团1个营,四八一团1个连和九江军分区的两个排先后进驻东流、至德剿匪。
7月26日东流县法院召开公审大会,依法判处匪首吴文彪死刑。
7月27日匪首汪汉带700多名匪徒抢劫昭潭粮站。次日拂晓,解放军3个连增援部队赶到昭潭,土匪腹背受敌,大部被歼,汪汉突围越龙泉河向江西逃窜(汪于1960年被肥东县公安机关捕获,解回东至县城处决)。
9月26日安庆市杨家保、怀宁王家保划属东流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
10月1日东流、至德两县城人民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国旗升旗典礼,会后进行游行。
10月6日匪首吴天赐一伙窜到桃源村,解放军闻讯围剿,缴获机枪1挺、步枪40支,土匪大部分被俘。吴天赐窜到姘头家被解放军二连长王克祁活捉。
10月8日召开公审大会,处决匪首吴天赐。
10月10日东流县开展减租减息工作。
11月19日东流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月上旬至德县召开首届各界妇女代表大会。
12月中旬东流县召开首届各界妇女代表大会。
12月25日至德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各界代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刘宝恩当选为主席。
12月28日至德召开首届农民代表大会,成立至德县农民协会。
1950年
2月16日成立东流县防疫委员会,同时颁布严禁鸦片烟及毒品的几项办法。
3月中旬东流、至德县人民政府分别发放优抚救济粮。
4月5日至德县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政府施政工作报告》和今后工作任务报告,通过肃反防特公约和拥军优属、保护山林等决议,推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主席、副主席。
4月18日至德县在县城召开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月至5月东流县、至德县广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两县发动群众各捐献飞机1架。
5月6日至9日东流县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月东流、至德两县举行反对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示威游行,开展和平签名运动。
7月28日至德县始办民校(到年底全县共办民校28所,学生3138人)。
是月东流县发动群众开展防汛抗旱、生产自救和开展《土地改革法》的宣传活动。
8月10日东流县委确定檀村区岭塘村为土改试点,石潭、珠虹、蒲塘、白笏4个村为进行土改的重点试验村。
9月16日东流县召开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秋至德县成立土改委员会,并在花园乡祠村进行土改试点。
12月东流县召开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1年
1月东流、至德两县相继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各区、乡(镇)、村成立基层协会,至1952年底,两县共发展会员79000人(1962年中苏友协自行解散)。
3月10日至德县召开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月中共东流、至德县委分别发出号召,要求各区组织农业互助组。
是月樟树乡栗树下村王大元互助组成立,全组11户30人,耕地50.5亩。
5月3日东流县开始进行土改复查工作,同时开展整籍发证工作。胜利乡胜利村袁善择互助组成立,全组5户24人,田地49.74亩。
7月4日东流县召开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注:1951年1月至6月东流县还先后召开过第五、六、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月29日至德县召开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8月全国劳模罗光明访苏回国来至德县城作报告,并放映苏联影片《集体农庄》,观众达万人。
10月15日至德县召开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月下旬东流、至德两县分别成立扫盲委员会,开展扫盲工作。
11月10日至德县县城青年驱逐天主教内的西班牙传教士出境。
12月下旬东流、至德县先后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尧渡镇聘请怀宁黄梅戏艺人李桂兰等组建至德县大众剧团。胡玉庭口述《天仙配》,被省黄梅剧团誉为“活戏篓子”。
1952年
3月17日至德县召开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1952年农业生产计划。
3月樟树乡王大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全社有农户11户50人,土地93.3亩,为全县最早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胜利乡袁善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4月19日至德县政府宣布更改区名:一区称城关,二区称葛公,三区称官港,四区称永安,五区称昭潭。
6月中共东流、至德县委发出关于反对细菌战,消灭蝗虫和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指示。
10月26日至德县召开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1月20日下午5时,檀村区民主乡朱家嘴湖边发生翻船事件,船载14人,死亡10人。
11月东流县召开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月23日东流县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成立。
1953年
2月10日至3月16日至德县在平原乡试办郑根强农业生产合作社。
2月组建东流县群力剧团(1959年两县合并时转为马鞍山市黄梅剧团)。
3月12日中共东流县委抽调县直机关于部,组成工作组,赴各区贯彻《婚姻法》。
3月20日东流县召开第十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是月东流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
9月12日至德县召开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月16日贵池县、东流县签订八百丈圩溃口渔利协议书。
11月27日东流县召开第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当前几项任务的报告,选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主席、副主席。
12月13至德县召开第十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总政策的报告。
12月中共至德县委发出《关于统购统销工作的指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东流县对粮食实行统购经销。
1954年
2月14日至德县实行油料统购统销。
2月18日东流县实行油料统购统销。
4月21日东流县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5月至7月连降大雨,东流大水,至德县城被淹,两县被淹农田20.3万亩,倒房29807间,死亡29人。
7月10日至德县召开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7月20日至德县安置望江、怀宁等县转来灾民6000多人。
8月23日中共东流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发出“开荒打火籽,生产自救”的号召。
12月初至德县组织1000多民工,支援东流县修广丰圩,次年4月撤回。
12月8日至德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县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关于支援灾区、修复圩坝的决议。
1955年
1月13日至德县委发出《关于寒雪中安置灾民的紧急指示》。
春东流、至德两县推行“三改”(改易旱田为旱地,改多涝地为水田,改变广种薄收)。
2月至4月东流、至德先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
4月中共至德县委宣传部、农工部联合主办《至德报》(油印)。
9月东流、至德先后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
10月5日至德县成立私营商业及饮食商业普查办公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月19日至德县撤销永安区,该区所辖乡分别划归官港、昭潭两区管辖。
年底至德县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入社农户达90%。
1956年
年初至德、东流县人民政府组织万人修复大(渡口)石(门街)公路。
2月29日东流县成立除“四害”(苍蝇、老鼠、蚊子、麻雀)指挥部,开展除“四害”运动。
3月14日东流县人民政府通报表扬兴安小学教师吴新民抢救落水儿童事迹。
3月19日至德县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
4月22日《至德报》创刊。
4月27日中共至德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尧渡镇召开。中共东流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在东流镇召开。
5月初东流、至德两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5月3日至德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县人民法院院长。
5月4日东流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县人民法院院长。
5月至德县开展除“四害”运动。
8月2日第12号台风袭击至德县境,阵风达12级,房屋倒塌,庄稼受灾严重,石城乡被雷击死9人。
10月1日《东流报》公开发行。
10月中旬东流、至德两县私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1月8日东流县开展基层选举工作。
11月18日至25日祁门、浮梁、休宁、至德县护林防火联防会议在尧渡镇召开。
是年国家粮食部授予至德县粮食“四无”(无鼠、无雀、无虫、无霉)县称号。
1957年
1月17日至德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月初东流县开展以做好粪管为主的血防突击周和除“四害”突击月活动。
2月11日至德县下放65名干部到农业社担任正副社长、会计等职务。
4月25日中共东流县委决定将3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并为1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7月25日至德县机关整编工作结束,县直精简机构51个,精简干部369名,下放干部118名。
9月上旬至德县第一批区、乡干部和小学教师集中县城整风,开展反右派斗争。
10月1日《至德报》正式出版发行。
10月撤销大渡口区委会、区公所,所属乡、镇以及庆丰乡的永庆、石棋农业社,王墩乡的联发、群众、大同农业社,大渡口乡的镇联、正荣、新庭、合意、联合等11个农业社,5737户,24085人,耕地4898亩,划属安庆市管辖。庆丰乡的裕丰农业社划归贵池县。
11月东流、至德两县先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学习和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11月21日东流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8年
1月9日东流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县人委、县法院工作报告。
5月31日东流县召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县长福、副县长、法院院长,选举出席省第二届人代会代表。
6月9日至德县召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县长、副县长,法院院长,选举出席省第二届人代会代表。
8月至9月中旬大办农村人民公社。东流、至德两县共办15个人民公社,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
8月20日国家农业部在东流召开全国水牛繁殖现场会。东流被誉为“水牛繁殖红旗县”。
9月大办公共食堂,两县到9月底共办公共食堂2300多个。至德、东流两县开展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两县共抽劳力2万多人,建小高炉群近千个。这场运动一直延至12月,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毁坏了部分森林。
10月底东流、至德两县开始筹办合并事宜,成立撤并工作领导小组,至德县委书记宋毓秀任组长,东流县委书记常棣和任副组长。
秋大办民兵师,县成立民兵师,公社成立民兵团,大队成立民兵营,生产队合建连排班建制,实行全民皆兵。
中共东流、至德县委分别号召全县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2月开始整顿农村公共食堂。东流县被评为畜牧工作先进集体,派代表出席安徽省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荣获国务院奖状1张、奖章1枚。
是年大旱,5至8月近100天未下透雨,溪河断流,稻田干裂,人畜缺水,两县受灾农田36.6万亩,成灾面积22.34万亩,粮食歉收。
1959年
1月1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6次会议决定,撤销至德、东流两县,取两县首字为名,成立东至县。
1月20日至德、贵池两县签订开发利用升金湖的协议。
5月15日东流、至德合并工作筹备就绪,东至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
5月月中共东至县委书记处成立。
7月5日全县城乡192名青壮年赴新疆支援建设。
9月15日召开全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9月27日至30日县举办第三届群众业余文娱会演,并选出12人组成代表团赴安庆专区会演。
11月25日中共东至县各级组织开始整风,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教育为纲,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
县茶厂改革静电拣梗机,获国家外贸部的改革奖。
是年建成尧渡大桥。
1960年
2月15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东至县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
3月11日东至县与江西彭泽县代表谈判,达成太白湖养鱼场的有关协议。
3月30日成立东至县革命斗争史料编写小组。
4月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开始,中共东至县委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并在香隅公社和县商业局等10个单位试点。
4月13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全面动员,开展“三反”运动。
4月25日国家林业部建设司司长王友琴率中央林业促进团来县视察金寺山林场。
10月26日中共东至县委发出“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通知。全县开展大搞副食品、野生植物的“小秋收”活动。
11月中旬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公社书记会议,认真贯彻“低标准、瓜菜代,管好粮食,办好食堂,劳逸结合”的五项方针。
是年因遭自然灾害和受“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特殊化风)影响,农村出现饿、病(浮肿病)、逃(人口外流)、荒(田地荒芜)、死(非正常死亡)现象。
1961年
1月29日全县推广张溪公社捕捞成鱼实行“三包”(包产量、包时间、包工分)、“三定”(定地点、定任务、定措施)、一奖(超额奖励)制的做法。
7月31日全县压缩城镇人口工作开始(注:这项工作历时两个多月,到10月初结束,共下放城镇人口6812人)。9月初白笏公社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病420人,死亡21人。
9月4日东至县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东至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
1962年
1月20日中共东至县委宣布成立中共昭潭、泥溪、官港、香隅、尧渡、葛公、张溪、胜利、双塔9个区委会。
6月4日县成立甄别审理小组。
1963年
1月22日中共东至县委、县人委联合发出通知,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
7月24日中共安庆地委决定,将安庆市管辖的原大渡口区所属社镇重新划归东至县。
10月11日召开东至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县法院院长。大会选举宋雨升等8人为出席省人代会代表。
12月16日召开全县烈、军属、残废、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及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12月中旬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县先后有41个公社、323个大队、2517个生产队开展这项运动。
是年全县城乡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
1964年
4月全县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和石油部经验的活动。
5月3日中共东至县委、县人委联合发出“关于进行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5月30日县计委编发《全县1964—1970年农业长期规划(草案)》。
是年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县剧团参加全省会演,演出县文化馆干部吴坚创作的小戏《三颗红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全剧录音,《安徽文学》发表了该剧本。
1965年
2月中共东至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
4月1日开始恢复全县区、社有线广播。
10月完成架设由贵池小铜山变电所至东流的1条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全长57公里,总投资为436.1万元。
1966年
3月全县部分地区流行脑脊髓膜炎疾病,县人委发出加强防治工作的通知。
6月5日东至中学高三学生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后20多天内,全校共贴出大字报1.1万余张,一些教师遭到批判,学校被迫停课)。
6月12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县直机关于部、职工、教师大会,进行深入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宣传动员,同时成立县“文化大革命”办公室。
6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县全面展开,由声讨所谓“三家村”到揭发本单位的问题,很快掀起了“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热潮。有些干部被打成“三反分子”。
7月29日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县城集训。(到8月9日有一批教师被打成“反革命”、“假左派真右派”。)
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发布后,东至县与全国一样,迅速掀起了红卫兵运动。梅城初级中学率先成立红卫兵组织,接着各中学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不少小学也成立红小兵组织。
9月上旬县组织200多名学校红卫兵代表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9月中旬县直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和一些工厂、企业、农村也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走上街头,贴大字报,散发传单,集会演讲。尔后,全县城乡掀起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浪潮。凡是有龙凤花鸟各种图案的衣被、器皿、装饰品、建筑物等,都被当作封资修的残余摧毁,一些古书(包括《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也被看成是毒草而焚烧;县黄梅剧团和乡村业余剧团的戏剧服装也被付之一炬;所有古庙、庵堂、殿宇,几乎被毁殆尽。
10月大部分中、小学被迫停课,学校掀起大串联热潮,部分中学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所谓“新的长征”。
12月全县城乡、各行各业纷纷成立“战斗队”,人数最多的是“东至县革命造反总司令部”。这些造反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斗“走资派”,冲击党政机关,县委、县人委领导者被当作走资派拉上街头游斗。县委和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
1967年
1月中共东至县委对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错打成“反革命”、“反党分子”、“假左派、真右派”、“伸手派”的干部、教师职工平反,恢复名誉。
2月初东至县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因派性斗争而分解为“红革会”、“红联会”两大派,派性斗争从此愈演愈烈。2月28日县人武部和“造反派”联合召开“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
3月6日成立东至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取代党政机关,处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日常行政工作。
26日大渡口、胜利沿江一带地区,下了百年罕见的冰雹(大的重约半斤)。
3月底县造反组织“红革会”、“红联会”两派实行大联合,成立军干群三结合“革命领导小组”。
9月1日县城发生抢枪事件。
9月24日东流闸坝工程开始施工。
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331部队进驻县城,支持“革命左派”。
12月1日县“红联会”、“红革会”两派在县城尧渡发生武斗,伤多人。
1968年
4月28日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东至县革命委员会(即东至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5月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誓师大会。此后,全县掀起“早请示、晚汇报”,“唱忠字歌”,“跳忠字舞”的浪潮。全县区、社、队和县直机关、学校、厂(场)矿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同期,从县到基层成立“群众专政”组织。
9月全县掀起斗、批、改热潮。
10月4日县直机关下放280名干部,徒步百里去一四干校(即河溪农场)参加斗、批、改。
10月25日成立“东至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和“东至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连同工会组织,简称“三代会”。
是年冬全县农村学校进驻“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县城机关、厂矿、学校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成立“清理阶级队伍领导小组”,开展清理“阶级敌人”运动,全县有2429名干部、群众被列为清理对象,遭到迫害,不少人被折磨致伤致残(注:1969年7月县革委会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社队,为受迫害群众平反,为伤残人员治疗,并赔偿误工损失,清队扩大化错误得到纠正)。
上海、合肥等地部分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县内农村插队落户。
上海“三线”化工总厂所属的卫星、金星、红星等厂迁入县境香隅,“三线厂”修筑专用公路9条,建305码头及龙江水厂。
在全县党员中普遍开展“斗私批修”,“吐故纳新”的整建党运动。
1969年
年初全县组织万名“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展农村斗、批、改运动。
培训农村赤脚医生,推行合作医疗制度。
春进行撤区并社,将8个区、3个镇、45个公社合并为19个大公社。
2月19日东至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
3月县内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高潮。(至1978年止,全县包括上海、合肥等外地下放农村的城镇知识青年共6186人。1970年开始招工,下放知识青年逐步得到安置,至1984年底,基本上安置完结。)
4月至6月全县下放476名干部和3639名城镇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注:下放干部1970年后陆续回单位安排工作。下放的城镇居民除极少数在农村安家落户外,95%以上于1981年回城)。
是年冬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运动。
1970年
5月东流老闸建成。
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李德生来县视察。
7月13日山洪暴发,尧渡山城一片汪洋。葛公区高山公社东风水库破坝,下游25个生产队、671户人家遭灾,倒塌房屋743间,淹死12人。
11月25日召开中共东至具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建立新的中共东至县委员会。
12月中共东至县委召开4000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会议。
是年全县城乡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
1971年
3月中旬大渡口、胜利两公社动工兴建新丰圩。
5月19日县委举办“批修整风”学习班。
9月26日召开共产主义青年团东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恢复共青团东至县委。
10月29日卫东公社卫东大队长河渡口渡船翻沉,死亡15人。
11月中共东至县委向全具干部、群众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的文件。
1972年
3月调整公社规模,全县设7区2镇36个公社,以区为单位建立商业、粮食、财金、卫生、工业、农技、林业等7个站和邮电支局,并按照“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调整大队、生产队规划,恢复原来基本核算单位。
10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宋佩璋来县视察。
12月县化肥厂建成投产。
是年金寺山林场用微生物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获得成功,并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
中共东至县委组织农村各级干部前往湖北省广济县参观学习林业生产经验。
1973年
6月5日召开东至县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恢复县妇女联合会。
是年成立东至县烈士陵园管理所,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1974年
1月29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有县、区、社、大队、生产队五级干部参加的5000人大会。会议提出:“动员起来,为加快发展农业而奋斗”。
2月11日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1月成立安徽省东至县尧渡河中下游防洪灭螺指挥部。
12月4日改造尧渡河,根治七里湖的防洪灭螺工程开始动工。
1975年
5月大渡口区新河口闸建成。
11月22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建设大寨县誓师动员大会,传达邓小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的各方面实行整顿的指示,号召全县人民“苦战两三年,建成大寨县”。
11月底七里湖管理处建立。
1976年
1月全县组织16个计划生育手术小分队,深入社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县城部分干部、群众自发佩戴黑纱白花,以多种形式举行悼念活动。
3月江青反革命集团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浪潮,东至县城也出现大字报、大幅标语,攻击1975年各方面整顿为“右倾翻案”,但和者甚少。
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确定东至县为杉木林生产基地。
5月12日县革委会发布《严禁捕捉青蛙的布告》。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消息传来后,全县人民深切悼念。
7月全国水牛协作会议确定东流水牛为全国13个地方水牛良种之一。
8月25日香隅、尧渡、东流3个受益区动工兴建东流新闸。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全县各地设置灵堂,敬献花圈,寄托哀思。18日,1.2万人在县体育场集会,举行悼念活动。
10月中旬全具城乡连日举行集会,拥护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声讨“四人帮”罪行。
是年尧渡镇的方村、刘村、香店3个生产队改为蔬菜专业队,共有蔬菜基地516亩。
东流新大闸建成。
1977年
4月全县建成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50公里,10千伏高压电力线路200公里,低压配电线路150公里。
5月全省山区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在县城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宋佩璋到会讲话。会议期间举办了《东至县农业学大寨展览》。
5月14日安庆至大渡口轮渡因载员过多,在大渡口港起航3分钟,与江中一货轮相撞,渡船被撞翻沉没。船上船员旅客200多人全部落水,80人死亡,为长江航运史上一次罕见的海损事件。
是年中共东至县委组织干部去湖南省桃源、浏阳等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杂交稻、林业生产。
尧渡新大桥建成。
1978年
3月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恢复原名称,取消革命委员会和革命领导小组。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省委书记王光宇到县检查工作。中共安徽省委确定东至县为油桐生产基地县。
是年冬中共东至县委组织干部到官港大队坦岭生产队进行联产责任制试点。
1979年
2月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4月5日成立县自来水厂。
5月全县“两退”(退休退职)工作全面展开。
8月从1978年4月至1979年8月,通过对冤、假、错案的复查纠正工作,全具有372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冤屈、遭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得到平反;468名错划右派全部改正,并落实了有关政策,作了妥善安置。
8月下旬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79)5号文件,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以外),经群众评议,县革委会批准,一律摘掉帽子。全县四类分子摘帽2880人,纠错864人,占总数的98.6%。
9月8至19日中国科学院植保所主持的全国棉花抗病品种6—1示范现场会在具城召开,10省9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9月初“张溪麦鱼”被新编《辞海》收录。
9月20日成立县革命公墓管理所。
县革命委员会对只生1个孩子的126对夫妻颁发了《计划生育光荣证》和奖品。
11月县城建立50瓦电视转播台1座。
是年松毛虫大面积发生,全县山林受害面积10万多亩,金寺山林场死亡松树3000多亩,胜利区有300多人因进金寺山打柴而中毒。
1980年
10月24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县、区、社、队四级干部会议,研究农业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是年全县试行财政包干。木竹实行“三证”(采伐证、运输证、销售证)管理制度。县航运公司被省评为大庆式企业,受国家交通部嘉奖。
1981年
1月4日至8日中共东至县委召开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会。
2月27日至3月5日召开东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始设县人大常委会,为常设机构,邢玉昌当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徐洪松当选县人民政府县长,唐家友当选县人民法院院长,周申当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3月5至14日召开政协东至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赵鸿业当选县政协主席。
6月11日国家、省、县水产养殖公司三方达成《关于联合经营黄泥湖渔场协议书》。
8月1日全县抽调800多名干部,开展地名普查工作。
9月全县工交部门、商业部门开始试行经济责任制。
全县抽调1906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入有林山区,开展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建立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
11月地名普查历经3个月,于11月初结束。11月20日,县地名办公室负责人出席了全国地名工作会议。11月26日,在会上展览了东至县的地名成果,介绍了地名工作,受到大会表扬。
是年国家农业部授予县科委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
县针织厂设计制造的3种新型旅游棉衣衫被选送参加全国展览。
县水稻病虫测报站研究的《我国褐飞虱迁飞规律的阐明及其在测报中的应用》科技成果,获国家成果奖。
1982年
2月26日召开全县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3月12日召开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会议,颁发了72项科技成果奖。
5月6日县政府发布《关于灭狗预防狂犬病流行》的布告。
5月28日中共东至县委决定成立《东至县志》编纂领导小组,后更名为“东至县志编纂委员会”,并建立办事机构。
5月开展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6月9日县长办公会议研究集资筹建东流纱厂。
9月17日全省杂交水稻现场会在县城召开。
9月18日首次全国淡水联营渔场基本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县城召开,国家有关部门和13省(市)代表出席了会议。
1983年
3月中旬至5月上旬改革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以社建乡,成立乡党委会、乡人民政府和乡农工商联合服务公司;以大队建村,村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
5月25日县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编修东至县志的决议》。
6月7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东至县城1982—2000年总体规划(草案)。
6月25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县城召开长江中下游地区甘蓝型油菜多点鉴定总结会。
9月13日全国植保学会秘书长管志和率综合考察团来大渡口棉区考察。
中共东至县委组织力量进行清理和查禁黄色书刊、小报、图片、戏剧、手抄本和录音、录像、照片等工作。
10月张溪区发生低钾病,死亡11人。
水、旱、风、雹四灾俱发,旱灾为县解放以来第二个大灾年。
11月全县9个区40个乡进行文物大普查,10月在香隅区发现枣林湾遗址,对进一步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是年冬全县发动群众垦山造林53400亩,出现27个林业专业户。
1984年
2月14日邑人周叔(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天津逝世,终年93岁,县派3名代表赴天津参加了向周叔遗体告别仪式。
3月全县开展以“一孩上环,两孩和两孩以上结扎”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突击月活动。
4月县农业局在中国水牛资源调查中成绩显著,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改进一等奖。
4月6日至10日召开东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领导人。
4月5日至11日召开政协东至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会由93人组成。
9月12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东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东至县第六届委员会,中共东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正式代表,李炳忠当选为县委书记,沈贤渭为纪委书记,陈义和、李炳忠、张锡俭、胡坦、查光济、郭山村6人被选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
县茶厂生产的功夫红茶,荣获省优质食品称号,获准使用省优质产品标志,第一次原箱直接出口新加坡。
省授予县人民医院为“省文明医院”称号。
1985年
2月4日华东地区第二次鹤类及水禽联合保护会议全体代表到升金湖参观,见到白头鹤164只。
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灿明等来县视察。
6月5日省长王郁昭来县视察。
11月28日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油脂部主任伊藤茂树,全国胡麻加工组合联合会理事长、株式会社代表取缔段、加藤竹代等到东流粮站参观出口的纯黑芝麻。
12月县地名办公室编纂出版了《东至县地名录》。
1986年
2月4日安庆地区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
6月《东至革命史》经6年多征集整理、考证核实,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至县人民武装部归属地方。
8月2日在县城设置JZHQ—1型72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并开通运行。
8月7日东至、望江县水产局,怀宁县农牧渔业局发布《关于加强东至、望江、怀宁长江堤段渔政管理工作的联合通告》。
8月12日东流渔民在夹江捕获一条鱑鱼,又名中华鲟,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长2.64米,重约150公斤。当即拍下彩色照片,将鱼放回江中。
10月20日县烈士陵园烈士陈列馆举行奠基仪式。
1987年
4月13日至19日召开政协东至县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政协工作报告,提案审查和办理情况报告,并通过决议。选举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
4月14日至18日召开东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计划、财政、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等6个报告,并通过决议。选举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县政府正、副县长,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4月24日县境遭受龙卷风、特大暴风雨袭击,有20个乡(镇)、178个行政村、1743个村民小组、48474户受灾,共倒塌民房671幢、2152间,死亡4人,直接损失1088万元。
7月22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东流联络组成立。
8月30日白笏乡联盟村发生一起严重沉船事故,船上31人全部落水,死亡7人
9月4日至7日召开中共东至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县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工作报告。选举中共东至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6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中共东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
12月14日成立东至县纺织总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