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西南边陲。地理座标:东经116°39′—117°18′,北纬29°34′—30°30′。东与贵池、石台、祁门县为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怀宁、望江县隔江相望,南和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波阳县、彭泽县毗连。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82公里。全县总面积3256.3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2.3%,其中山场占全县67.3%,耕地占13.5%,水面占9.2%,村庄和道路占10%,基本形成“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东至由东流、至德两县于1959年合并而成,全县有9区、3镇、41乡,7个居民委员会,366个行政村,3597个村民组,3490个自然村,27个自然镇,25条街道。1987年有109494户,493857人(男253775人,女2400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013人,占总人口的7.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2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9.61%,回、苗、满、壮、畲、朝鲜等6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0.39%。
县境东南部为浅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麓,海拔5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2057平方公里,500米以上的山峰65座,其中15座800米以上山峰,聚集在中部东侧,最高山峰仙寓山海拔1375.7米。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区,西北部为沿江圩区,属长江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大渡口、七里湖圩区的最低地面,海拔仅9.5米,因正当扬子江凹陷带,相对高差1000余米,造成境内山峦、谷地、缓丘与圩区洼地兼而有之的复杂地形。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湓河、尧渡河、龙泉河、香隅河,流域总面积15.2万亩。5000亩以上的湖泊有升金湖、黄泥湖、太白湖等,湖泊总面积23.1万亩。
县境气候温和湿润,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46小时,日照总量117.4卡平方厘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54.4毫米,西北丘陵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东南山区降水量却高达1650毫米。一般年景,雨水春夏偏多,夏秋先涝后旱,冬旱较少。据统计,1949年至1987年的38年间,涝年出现16年(涝年8年,偏涝8年),平均两年一涝;旱年出现11年(大旱3年,偏旱8年),平均三年一旱,不涝不旱10年。1988年出现持续高温、夏旱秋涝冬旱的异常天气。
解放前的东流、至德两县水旱灾害频繁,沿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加之兵燹疾病,田园荒芜,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终年辛勤劳动而不得温饱,沦为饿殣及死于非命者甚多,人口锐减。据旧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1814)东流县总人口300887人,到民国23年(1934),历经120年生息繁衍,总人口反而减少到128546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德县总人口274886人,到民国28年(1939),历经163年,总人口反而减少到81385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县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以兴修水利为重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49到1987年,全县共修建百亩以上圩口105处,机电排灌站394座,26848千瓦,涵闸站52座,水库198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蓄水量达1.34亿立方米。70年代中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县人民苦战三个冬春(1974—1976),根治七里湖,完成土石方1467.5万立方米,建成尧渡新河、香隅新河、东流大闸等大小水利设施100多处,围垦灭螺2850万平方米,新垦农田5万多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5.5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4.97万亩。1987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1.12万台,农业用电达1084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平均每亩57公斤。从50年代开始,旱地改水田面积逐步扩大,耕作制度向两熟制发展。到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和油、棉新品种,以及多种先进耕作技术,防治病虫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7年,粮食总产189379吨,棉花总产8525吨,油料总产10502吨,茶叶总产2692.5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长3倍,棉花增长9.2倍,油料增长3.8倍,茶叶增长12.7倍。林业、畜牧业、渔业也都有较大发展。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县内仅有少数私人作坊,且设备简陋,生产能力低下。50年代后期,农业机械、轻工、酿酒、食品、森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发展。70年代,新办化肥、水泥、针织、船舶修造、自行车零件、塑料、皮革等工业企业,改建扩建了齿轮厂、农机修造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总产值中粮、棉、油、茶、林等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占有相当比重。70年代后期狠抓企业的内涵改造。1982年新建年产3万纱锭棉纺厂,于1987年全部投产。1980年,接收坐落在境内的上海后方“小三线”化工企业,现已改造利用复产的有硝化棉厂、硫酸厂、龙江水厂、长江机械厂、香口码头、制氧厂等企业,固定资产达6000多万元。工业产业结构的主体发生了由农副产品加工向纺织、机械、轻工、化工行业的转变。1987年,全县拥有纺织、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建材、造船、森工、机械制茶、食品、化工等工业企业186家,职工13191人。主要工业产品有50余种,其中红茶、棉纱、丝绸服装、针织汗衫、针织棉坯布等,为工业出口创汇主要产品。“合肥—12型”手扶拖拉机齿轮、花键轴、“黄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齿轮、安徽四级红茶、烧结粘平瓦、中华猕猴桃酒、二级菜籽油等7种产品均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乡、村企业发展也比较快,1987年达15352个,从业人数41233人,占农村总劳力的19.3%,总产值15370万元,创利税2125万元。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邮电通信发展较快。解放前,交通、邮电、电力等工业企业十分落后,全县仅有3条简易公路,长177.2公里,两辆载重汽车,晴通雨阻;内河运输只有少数木帆船。绝大部分乡村交通闭塞,运输困难,全靠肩挑背驮。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到1987年,全县建成国道、省道、县道支线公路17条,乡村机耕路88条,厂矿专用公路20条,通车里程1045.7公里,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333辆,其中大小客货车辆920辆,是建国初期的400多倍,实现了乡乡通汽车;境内长江段航线85公里,内河航道4条,总长263公里,通航里程118公里,有大小船舶643艘,其中用于运输客轮31艘,货船308艘。县航运公司由两艘各1650吨级钢质全甲板驳船和一艘400匹马力拖轮组成的船队,是安徽省县级集体水运企业装载吨位最大的货驳船队。全县有邮电局所23处,城乡投递段83条,总长度1815.3公里。市内和农村交换机总容量1060门,明线线路1022对公里,县城实现了自动电话。解放初期,东流、至德县各有一家60千瓦柴油机发电厂,供县城机关、工厂企业、居民照明用电。70年代以后,高压电逐步由东北向西南发展,由城镇向农村普及,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高压电。至1988年底,已建成间歇性水电站42座,装机77台,3564千瓦,小水电并网发电量达305万千瓦时。
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商业贸易繁荣兴旺。全县有人民、工商、农业、建设4家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下设有办事处、营业所、储蓄所、信用社等分支机构。国营集体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经营机构37个,国营、集体和个体商店4658个,从业人员10415人(其中个体商店3598户,6173人),固定资本3655.07万元。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204万元,比1980年增长1倍,其中消费品增长1.1倍,农业生产资料增长6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711万元,比1980年增长11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外贸出口产品越来越多,主要有茶叶、大米、香菇、留兰香、螃蟹、珍珠、针织品和竹编工艺4大类30多个品种。1987年外贸出口额(计划价)2590万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前,科技文化落后,教育、体育基础薄弱,卫生状况极差。建国后,科学技术组织逐步形成网络,县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并分别成立农、林、水、茶、医、护等6个学会以及2个专业协会和2个研究会,会员716人。区、乡成立了科普协会,会员5771人。科学技术事业以推广先进技术成果为重点,科研活动遍及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等各条战线。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5387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05人。通过开展各种试验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94项。文化系统县有新华书店、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电影公司和黄梅戏剧团,以及电视转播台、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有线广播站等机构,有专业文化、新闻工作者119人。县、区、乡、镇文化馆(站)50个,工作人员69人,电影放映单位99个,295人,镇有电影院,各乡均有电影放映队和影剧场。
1949年,全具仅有中学2所,小学75所,在校学生3138人。1958年,大办普通初级中学,新办了师范、农校、卫校,小学增加到505所。1987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36所,教职工5267人,其中专职教师3326人,在校学生91778人。从1977年以来,共向省内外大专院校输送新生2365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1923人。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业余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1949年,至德、东流仅有两家设备简陋的医院,16张病床,医护人员12人。解放后,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至1987年,防疫、保健、血防、医院、卫校等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到71个,专职人员109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09人,病床1111张。沿江沿湖一带和部分后山区为血吸虫病流行区,1952年以来,群众参加灭螺用工550多万个,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2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的74.8%,累计查出病人114413人,治愈病人114235人,占查出病人的99.8%,成批急性发病得到控制。80年代,加强了对丝虫病、地甲病、克汀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体育运动以开展群众性的球类、棋类、田径、游泳等体育活动为主,注重抓好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社会福利事业也有新的发展。1958年,县开办了一所社会福利院。1980年后,农村兴办敬老院21所,收容孤寡老人130人。高山、大板等部分老区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改善。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66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61万元,工业总产值299万元),到1987年已上升为3257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482万元,工业总产值15095万元),增长7.9倍。国民收入3079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3.8%,比1978年增长1.1倍,人均国民收入625元,比1978年增加305元。1987年全县财政收入1848.8万元,比1949年增长27.7倍,比1978年增长84.91%。当年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1005元,比1978年增长98.22%,农村人均收入369.91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792.6万元,比1978年增长1.88倍。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明显改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东至古代民间工艺品别具一格,昭潭区永丰乡曾是宋代铸钱之所。民国年间,徐村竹编工艺品制作精美,曾作为中华民族的民间工艺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早年花园里乡栗埠口酿酒技艺精湛,酒味醇正芳香,赢得了“天下酒,栗埠口”的美称。
东至县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颇多,仙寓山、无塘岗、良禾岭、鸡冠石,海拔千米以上,绵亘百余里,形成高山风景区。明末孔尚豫偶临良禾岭写道:“云攒峰秒聚还散,雨落山腰有似无”。玉峰山断崖上有一巨型石刻“寿”字,名曰“寿字崖”。梅山林木幽邃,紫翠重叠,有古寺一座,宋理学家朱熹手迹“普门岭”石额一方。南宋诗僧志南禅师住锡梅山时,为山光春色所陶醉,写下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千古佳句。葛公有炼丹地,迹石,相传东晋葛洪于此结炉炼丹,得道升仙。历山主峰形似仙人掌,有怪石二尊,泉池二口,溶洞若干,古刹一座,相传为虞舜躬耕处。“历山遗泽”雄居东流八景之首。县城东北6公里处有一迎春洞,又名藏春洞。东流镇北南端对峙着两座塔:一曰天然塔,坐落在迴龙山上;一曰秀峰塔,屹立在牛头山上,与陶公祠、东流大闸毗邻。菊江亭在东流镇西肖江畔,后为陶公祠,亦名靖节祠。晋元兴四年(405)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东流属彭泽地,菊江亭是陶渊明种菊之处。后来,东流置县,县称“菊邑”,江称“菊江”,并立祠以祀之,今修葺一新,为旅游休憩之所,已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代的大成殿,纪念北宋诗人梅尧臣的碑记,至今犹在。永丰乡永丰村有纪念海瑞的“都御史海公德政碑”。
东至开发久远,从香隅枣林湾遗址已采集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来看,早在6000年前,邑人祖先便在这块土地上定居营生。他们逐渐掌握了磨制石斧、石钵、石环本领,进而制作简易陶器、营造火烧土屋等。生活在东流牛头山一带的商代居民,能制作并使用陶纺轮纺线织布,在结成的鱼网下系上石网坠以捕鱼捉蟹。
流传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诸如祠馆、宝塔、民居、学宫、寺庙、古墓、石刻、文书、字画,以及各种器具、货币等,都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辉,是地方文明开化的见证。
东至地当金陵、武昌之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唐代乾符年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下宣、歙、池州,几度攻占至德县城。昭宗天复年间,唐将李神福大破叛军唐节度使田颐水师于吉阳矶。宋高宗为防范金兵南下,设雁汊控海水军。元末朱元璋挥戈东下,邑人许山聚众3万响应,百姓赖以安居。明季中叶,刘宸、齐彦名领导的起义军占领东流城;叛明藩王朱宸濠屯兵黄石矶。清初倭寇入境,洗劫东流城,县令、典吏的官印也在被劫之数。太平大国运动期间,著名将领石达开、罗大纲、黄文金等先后来此征战、驻防,县设“监军官”、“知县事”、乡委“军帅”,村任“旅帅”,人民蓄发,效顺大朝,前后达1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9)发生的建德天主教案,揭开了东至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
五四运动时期,热血青年陈仲亭在秋浦县城建立学生联合会,为科学民主、自强救国而大声疾呼。民国11年(1922),秋浦旅外学生会创办了《新秋浦》刊物。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共产党人林伯渠,国民党左派、军长兼江右总指挥程潜等,率部攻克秋浦,斗贪官,惩劣绅,创建了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播下了革命火种。
大革命失败不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秋浦特别支部,中国共产党秋浦、东流县委相继成立。民国19年,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配合下,一举攻克秋浦县城,回师途中,发动群众建立了大板等3个红军局。此后,中共徽州工委、江南特委、贵秋、贵东县委先后建立,领导农民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人民武装,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含辛茹苦,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狂轰滥炸,至德县城(梅城)被炸成一片废墟,东流和其他集镇被炸毁民房2000多幢,居民伤亡惨重。民国31年,新四军进驻县境,在昭潭、香隅、花山、马田、大渡口一带开辟敌后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东至人民为策应大军渡江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21日17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兵团第十、十五军,五兵团第十六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于黄石、吉阳、牛矶一带发动渡江战斗,一举突破守敌防线,“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红旗首次插上南岸的香山、黄山之巅。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二团经至德追歼南逃之敌。4月22日23日,东流、至德相继解放。至此,数千年封建剥削制度的丧钟敲响了,东流、至德人民站起来了。5月上旬,东流、至德两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
从20年代的土地革命战争到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全县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达1015人,今在县城东北南门岭烈士陵园树碑纪念。
东至人才辈出。明万历己未年间,孔贞运中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明代三朝老臣郑三俊官至吏部尚书,平生“正色立朝”,锄奸举贤,明亡后筑巢隐居,可谓正统清流之士。古代科举出仕的进士、举人200余人,飞翰立言指不胜屈。清代梁应达早年仕途失意,少壮寄艺于铁拓,开铁画之先河,各类作品精工雅致。客死日本神户的清末画家胡璋游艺海外,所绘胆瓶画,日本天皇赞赏不已。清光绪三十年(1904)邑人周馥任两江总督,邑人许世英从民国10年到36年,先后担任安徽省长、段棋瑞内阁总理、国民政府驻日本大使、蒙藏事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民国初年,建德周学熙在北方大办实业,时称“南张(张謇)北周”。周学海、周叔迦、周达在中医理论、佛学、集邮诸方面成就卓著。现代的周叔,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留学西欧的章韫胎博士,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现在,东至县在外地和国外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有数十人。
东至有丰富的资源。境内山场、丘陵、洲圩、河湖俱全,水、水能、动植物、中草药、矿藏、劳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全县全年平均径流量23.12亿立方米,实际利用只有4.8亿立方米,占20%;水能蕴藏量3.62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5500万千瓦,用于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动物资源丰富,陆地珍稀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短尾猴、青羊、大灵猫、小灵猫、蕲蛇等30多种,鸟类有60种,升金湖水域有丹顶鹤、白头鹤、大天鹅、小天鹅等珍禽越冬栖息,1986年被定为安徽省水禽自然保护区。县内长江江段是白鳍豚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水草丰盛,发展畜牧业大有可为。东流水牛体大健壮,为国内优良水牛品种之一,东流县于1958年被评为“全国水牛繁殖红旗县”,获国务院奖状。野生植物有616种(其中木本474种,水生142种),有不少珍稀品种和异草奇花。土特产以香菇、猕猴桃著称。中草药771种,门类齐全,名贵药材有黄柏、白术、杜仲、厚朴、山枝、胶股兰等。青山乡林药场是安徽省山枝唯一生产基地。有以陶公祠、大成殿、迎春洞为代表的28个参观风景点。香口温泉来自300米以下地热水,水温40℃左右,内含少量砂、铅、镁、硼等矿物质,可饮可浴,对风湿、皮肤等疾病亦有疗效。东至地处庐山、黄山之间,到龙宫洞、蓬莱洞都很方便。矿藏颇多,已探明有煤、铁、铜、锑、锰、矾、金、铅锌、水晶、磁铁石、大理石、瓷土等10余种。以张溪四料山为中心的煤和高山一带的大理石量多质好,正在开发和利用。全县有近30万个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0.7个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资源潜力巨大。
东至是全省林茶基地,全国绿化、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县山场面积328万亩,占总面积67.3%,有林面积132万亩。有3个国营林场和278个乡、村林场,林木茂盛,是发展林业的重要基地。全县木材蓄积量389万立方米,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材6万多立方米。东至茶叶历史悠久,远销海内外,是全省“祁红”基地县之一,年产红茶5万余担,红茶产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县尚有50万亩荒山,等待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改造低产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必能青山永驻,绿水长流,造福子孙后代。
东至素称鱼米之乡。境内土地肥沃,有耕地51万多亩,盛产水稻、油料和棉花。南有昭潭区粮食年产量近亿斤的良田,北有以大渡口、胜利区为基地的10多万亩棉田。东至已成为杂交稻良种基地县和优质棉花基地县,被人们誉为“金山”、“银山”的粮棉基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县有44.8万亩水面,已养殖水面10.5万亩,占23.4%,年产鲜鱼400多万公斤;水产资源丰富,水生动物有淡水鱼81种,贝壳动物、爬行动物分布面广。但水面亩产水平低,每亩收入平均仅20余元。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数十万亩水面,将会提高水面亩产水平。
东至具有开发、开放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县境西北部紧靠长江,流经县境85公里,具有地处长江三角洲和武汉经济区结合部的地理优势,是县内通向长江各港口“黄金水道”。加快长江沿岸东流、大渡口、香隅等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对振兴东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前景。东至工业初步形成有以东流、大渡口为核心的棉纺工业体系,以香隅自强厂、东流化肥厂为主的化学工业体系,以县齿轮厂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体系,发挥这三大体系的优势,必将带动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东至是革命老区之一,全县有近50万勤劳智慧的人民,有5000多名科技人员和一批懂得经营管理的干部,有1.4万多名共产党员和1.9万多名共青团员,这些都是东至的力量和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只要全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认清县情,扬长避短,开拓前进,就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把东至的山河打扮得更加美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