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生产发展。旧中国曾有“神仙难医水蛊胀”的说法,视血吸虫病为“不治之症”。新中国成立后,根治病人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环节。贵池县血吸虫病防治站一直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
一、常规治疗早期病人
县血防站每年对全县人民进行一次血吸虫病普查,经确诊后,即组织力量进行治疗。以公社(乡)为单位,根据病人数,就地设点,集中收治。农村根据季节,采取农闲治青壮年病人,农忙治老幼病人。50年代,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按20日一疗程治愈出院,一般愈后即能恢复健康。锑剂是治疗早期患者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大、疗程长。60年代,为了缩短疗程,曾先后试用过一些新药,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苯甲、硝硫氰胺(7505)、没食子酸锑钠。80年代以来,采用新药“吡喹酮”口服治疗,效果更佳。从1952年至1987年,全县治疗早期血吸虫病人29万多人次。
1980年以来,发现已报消灭钉螺的地区中,少数地方钉螺回升,故新感染的病人又有增加。1980年感染率仍有4.9%,其中江口乡感染率达17.6%。
贵池县历年查治血吸虫病人统计表

贵池县血吸虫病治疗用药演变情况

二、综合治疗晚期病人
患晚期血吸虫病人一般出现腹水、巨脾及侏儒等晚期症状。由县血防站采用外科、仔西医结合等方法,一般患者通过治疗后都能摆脱死亡的威胁,特别是施行“脾切除”外科手术后,经过病原治疗,基本达到痊愈的效果。
1956年,县血防站设中医组,采用中药半边莲、三甲消痞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至60年代,采用“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中医疗法,治疗晚期病人。同期,安庆行署医院也派员参加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本县第一例“脾切除”外科病例,是1959年10月由县医院施行的,术后正常。
1972年9月,县血防站组织“外科切脾小分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七00医院医疗队的配合下,下乡巡回开展脾切除手术。到1973年上半年止,共手术治疗晚血病人44例。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和医护人员不断增加。贵池县血防站于1974年7月建简易手术室,配置简易塑料手术床和外科病床20张,正式开办血防外科。1974年与解放军一0五医院协作为4例病人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1977年与皖南医学院医疗队合作做了“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桥氏分流术”和“胸导管颈内静脉分流术”各4例。1980年9月与上海华山医院协同进行了“腹水颈内静脉转流术”2例。到1980年底止,全县血防外科共开展“脾切除”手术220例,脾肾静脉吻合术、脾切除加肠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术、胸导管与颈静脉吻合术以及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门脉高压分流术等30多例。经过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大多良好。
1961年贵池县晚期血吸虫病人统计表

1970年~1988年贵池县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情况统计表

三、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本县自1961年开始,发现并认识急性血吸虫病。此后,历年都有散在性或成批性急性血吸虫病发生。尤其严重的是1961、1962、1964和1973年。发病人数分别为199、772、1302和458。先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的达55人。
自1979年试用“吡喹酮”以后,急性血吸虫病已基本控制。目前,发现急性感染的病人服用“吡喹酮”,能控制病人体温,脱离生命危险。经实践运用,急感病人用吡喹酮按每公斤体重60毫克,分两日吞服,后又改进为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一次顿服,即愈。

四、血吸虫夹杂病人的治疗
血吸虫病的患者,多数兼患其他病症。自县血防医疗机构建立以来,不断完善综合医疗设备,收治夹杂病的血吸虫病患者。据1979年统计,全县已医治的2571人,基本恢复健康。
接触疫水时间与急感发病时间关系

1976~1979年贵池县血吸虫夹杂症病人治疗情况统计表

1980年全县血吸虫病病情变化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查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