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7月,华东区皖南血防所派昝月清、郜继荣、程克俊来贵池调查螺情,发现东南湖的钉螺百分之八十寄生有血吸虫尾蚴(即阳性),这是我县发现阳性钉螺之始。
为了在县境范围内摸清钉螺分布情况,自1952年起,县血防站每年组织力量分别于4月和10月在全县各地进行普查,做到流行地区全面查,复杂地区重点查,毗邻地区协作查,源头不丢,死角不漏。
1954年4月到1955年6月,血防站除住院部留10余人坚持治疗病人外,其余40余人赴重疫区——南小区(属棠溪乡)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粪水管理综合措施试点工作。
1956年7月全县组织150名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对全县60个乡进行螺情普查,发现有螺乡57个,有螺沟1459条,有螺塘275口,有螺田9316块,有螺溪流148条,有螺湖滩42738亩。1958年3月19日至25日,池州镇发动群众、干部和学生3.8万余人次,在东南湖铲除有螺草皮达737042平方米。
1959年春,全县抽调干部教师2745名,经过短期训练后,深入内陆重点地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进行查螺灭螺工作,共查出有螺面积1409万平方米。消灭钉螺面积21万平方米。在灭螺工作中,培训了362名技术人员,负责复查灭螺的技术考核工作。
1970年,县委血防领导小组重新制定了血防工作规划。
从1972年至1973年。全县投入灭螺劳力达187万余人次,实灭钉螺面积1560余万平方米。同时把消灭钉螺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结合水利兴修的工程有147处,完成土石251万方,灭螺面积420万平方米。1974年,全县围垦和蓄水养鱼的湖滩计23处,灭螺面积5961万平方米。
综合本县灭螺方法可归纳为:(1)对有螺灌溉沟,结合调整水系,开新沟,填老沟;(2)对有螺塘结合兴修,放水修塘,清除螺土,塘埂加高培厚,夯紧打实;(3)对有螺田埂,小田并大田,废除旧田埂,扩大种植面积,或铲旧埂、培新埂,消灭钉螺;(4)对有螺田进行改旱或利用氨水、石灰氮及药物杀灭钉螺;(5)对有螺河,采取裁弯取直,改变河道,消灭老河道钉螺;(6)对有螺石壁沟,采取药剂喷洒、浸泡、水泥糊缝等办法;(7)对有螺湖滩采取铲草皮、土埋、高(矮)围垦、机耕种植、蓄水养鱼等。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是贵池县血防工作中最艰巨的工程之一。
号称“贵池钉螺窝”的东南湖,北连长江,东西南三面环山,全湖总面积42.2平方公里。贵池名胜齐山濒临东南湖畔,是江南风景区和游览胜地。但是该湖内杂草丛生,钉螺密布,每到汛期,江水倒灌,一片汪洋,结果疫水横溢,危害四方。据1956年调查,湖区有螺面积45000多亩,占全湖面积77.3%,占全县有螺面积17.6%以上。湖内活螺最高密度每平方市尺440只。钉螺阳性率为35.9%。东南湖内的钉螺,直接威胁着沿湖5个乡(镇)10万多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及《送温神二首》诗篇发表后,县领导发动城乡居民、干部、学生下湖拣螺,集中杀灭。1965年冬,制订了东南湖围垦灭螺规划,组织4万多劳动力,历经5个冬春,进行4次会战,共挖运土石方818万多方,投资520万元,完成12项主体工程建设。1970年开始发挥效益。1975年完成全部配套工程共计28项,新垦旱地两万多亩。
对不能垦种的特殊环境。采取药物灭螺。到1980年底灭螺面积共达2900多万平方米,占有螺面积99%以上。目前,湖区内已控制了急性感染,实现基本消灭钉螺。位于县城以东与东南湖紧连的白沙湖。也相应地得到了治理。
贵池秋浦河水系中的天生湖,原来也是血吸虫病蔓延的湖区。这里杂草丛生,钉螺繁衍,周围人民深受血吸虫危害,现已实现了高围养殖,是贵池县人工水产养殖基地之一。截至1985年止,全县尚有钉螺面积3970多万平方米。已报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的地区仍有钉螺回升并有新感染的病人。
贵池县湖滩高围灭螺统计表
(1980年)

贵池县灭螺情况一览表
(1985年底)

全县几个年分内陆钉螺回升情况统计表
单位:m2
(1985年底)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