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贵池县是血吸虫病流行历史长、范围广的县份之一。明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中有“夏秋炎凉失和多成痢”的记载。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风土篇》中亦有“江南卑湿多女少男”的记载。此均与患有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相似。在旧中国血吸虫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流行地区逐渐扩大,患病及死亡人数愈来愈多。建国初期经调查,全县三十三个乡,就有三十个乡流行血吸虫病。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遍布全县各个水域:最北为北纬30°48′,最南为北纬30°15′,即北起长江岸南至棠溪乡花庙村胭脂桥;最东为东经117°50′,最西为东经117°06′,即自桐梓山乡青通河岸至铜山乡升金湖东岸。1952年对县境82个乡(当时全县划为一百三十七个乡)进行调查,在27083人中,发现腹水病人1391人,脾肿大病人2044人。在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的“寡妇村”和“无人村”,如涓桥的老屋王村、新屋王村、梅村的汪家村、铜山的吕氏四房村,里山的徐家墩、棠溪乡的碾子下村等,尤其是棠溪乡曹村在百余年前有13个自然村3千多户,曾有“千户万丁”之称,到解放时,只剩下曹村、碾子下村等五个自然村,仅189户606人,且原居民只有32户。1957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中提到“安徽省贵池县棠溪乡碾子下村,百余年前有120户。现在只有曹雨金一户4口人。其中3人仍患血吸虫病”。铜山乡吕氏四房村,到解放时只剩下余小发一户人家4口人,其中3人先后死于血吸虫病,幸存的一个女儿只好迁往外村,结果是人亡户绝,村庄毁灭。梅村乡汪家村幸存的20人,其中有16个寡妇,被称为“寡妇村”。
全县历史有螺面积累计为17255万平方米(1980年统计)。境内的秋浦、龙舒、白洋、九华、唐田、青通河诸水系均有钉螺分布,江洲、湖滩有螺面积占全县有螺总面积的94.6%,且钉螺密度高,地形复杂。1953年,在石保区百安乡(今棠溪乡)4块田畈检查8条水沟,钉螺密度最高为每平方市尺520只,最低也有320只。1956年据东南湖钉螺调查资料显示,密度最高为每平方市尺440只。平均密度32只。更有甚者,1964年桃坡乡新开村钉螺最高密度为每平方市尺1245只,棠溪乡双桥村钉螺最高密度为每平方市尺1228只。1951年7月,华东区皖南血吸虫病防治所(设歙县)派出血防专业干部数人来贵池调查,在东南湖捕捉钉螺200只,经解剖观测,阳性率高达80%。1953年检查百安乡钉螺,阳性率为27%。1956年,东南湖居民点附近钉螺的阳性率达53.9%。
1980年,全县累计血吸虫病人95841人,其中湖沼地区(16个乡。1个镇)患者70053人,山丘地区(9个乡)患者25788人。棠溪乡有57个育龄妇女不生孩子,有251个青壮年发育不良,丧失劳动能力,有64个晚期血吸虫病人。
根据贵池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程度,中共中央血防办公室决定将贵池县列为全国10个血防重点县之一。1952年6月上旬,正式建立县血防站,开始收治病人。县人民政府于1955年成立了血防委员会。同年,国家卫生部部长徐运北来本县视察血防工作。1956年中共贵池县委设置五人血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展开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82年11月,县委血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改为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87年3月又并入县卫生局(属政府系列),下设地方病防治股,领县血防站1所,区血防组5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