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初,设石保、詹大两个区卫生所,职工8人,是为区乡人民卫生院之始。区卫生所负责全区的疾病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民间医生的管理,系全民机构,与县卫生院统一核算。1952年,增设高阳、乌沙、丁香三个区卫生所。全县五个区卫生所有职工31人。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区卫生所与所在地的联合诊所合并,组成集体性质的公社卫生院,原区卫生所的工作人员仍保留国家干部身份。城关区因邻近县城,未设中心院。1960年,为方便山区人民治病,增设“贵池县医院七里分院”,于1964年移交石台县。
至1985年,全县共有区、乡(镇)卫生院28个,其中区中心院五个(池州镇、乌沙区、殷汇区、观前区、梅街区)。医疗机构总数是1952年的5.6倍;病床512张,农民患一般性疾病,可就地门诊或住院治疗。
一、池州镇卫生院
池州镇卫生院建于50年代初。1985年有职工45人(其中全民职工21人,集体职工24人),为建院时的5倍。 设置内、外、中医、骨伤、妇产、五官等科。全日门诊。5年(1981—1985年)中,共收入(含药品出售)1015418元,年平均203083元。职工年平均创值4513元,居全县医院之首。该院注射室由于采取了每日中午和晚上歇人不歇班的便民措施,5年中共注射中、西药针剂413559人次,每日平均240人次。1984年至1985年的两年中,由于节、假日坚持开诊,门诊累计人次达179430人次,高于同期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次的2.72%。施行避孕、节育手术2264,其中结扎输精管25人,占全县同期同类手术的45.45%。1985年改建为贵池县中医院。
二、殷汇区中心卫生院
殷汇区中心卫生院建于1954年8月,当时名殷汇区卫生所,职工仅5人。1958年首置病床40张,是本县第一家能收治住院病人的区级医院。1985年底,职工增至78人(其中卫技人员57人),是1954年的15.6倍;病床增至85张,比1958年增长1.12倍;设有内、外、中医、妇产、放射、五官、骨伤、口腔、理疗九个科,接近于县人民医院的科室设置。是年,门诊31422人次,住院1790人次,治愈1207人次,治愈率达67.43%。施行各种手术345例,抢救重危病人90例。在57名卫技人员中,具有中级医师以上职称的35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61.4%。
殷汇区中心卫生院从1964年即建有手术室,购置了30毫安X光机。1965年进行外科手术,月均在20例左右。“文革”期间,县人民医院有部分医生下放该院工作。安庆、石台等市县患者亦来求治。
三、乌沙区中心卫生院
1958年,由区卫生所、血防组和集体联合诊所组建而成。1963年,血防组从医院分出。1967年,扩建门诊部、住院部,全院面积计1700多平方米。至1987年,有职工30人,其中医务人员27人,病床50张,年门诊28440人次,日平均门诊79人次。医院主要担负本区境内的防病治病任务,能进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亦能施行简单外科手术。
四、观前区中心卫生院
1953年,由当地10名中医和学徒租用三间民房组成观前联合诊所,以出诊为主,配合少量门诊。1958年,改名观前公社卫生所。1963年以后,陆续调入大中专毕业卫生技术人员。1970年,改观前乡卫生所为观前区医院。至1987年,医院房屋总面积1945平方米,职工40名,其中有主治医师6名。设立了外科、大内科、妇产科、口腔科、放射科、检验科,有病床40张,年门诊人数达2万人次。
五、梅街区中心卫生院
该院前身为石保区卫生所,建于1950年,当时仅有医生5人,护士2人,不分科室。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曾更名为梅街区医院、解放公社卫生院。“文革”后,恢复梅街区中心卫生院。至1987年,全院职工22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2人,中医师1人,护士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3人。行政管理由医务人员兼职。该院有住院部,病床30张,手术室1间,能进行下腹手术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科室设置有:中医诊断室、西医诊断室、外科室、注射室、口腔科、妇产科、化验室、X光室、防疫组以及中、西药房、药库,全年门诊量18500人次。
1986年全县区乡卫生院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