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0年(1931年)6月,贵池县政府在县城设民众夜校(简称民校,下同)两年,年支经费576元。另由女子高等小学、九华街小学和桃花山小学附设夜校、民校,招收学徒、店员和失学儿童入学,免费供给学生书籍、簿本及文具。开设语文、算术、珠算三科。每晚上课2—3小时,民校教师或由所在学校教师兼任,或临时聘请。办学初期学额充足。后因经费无着而解体。
民国33年,各乡、保设民众学校。对民众实施文化补习,经费由各校自筹。是年,各乡校附设初级、成人、妇女班共79个。入学民众3355名(其中妇女623名)。各保校附设初级、成人班173个,入学6680名。抗战胜利后至本县解放止,县境无民校。1949年,全县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约有102400人,占青壮年总数的81.5%。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从1949年冬起,逐级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推进识字运动。是年,农村以中心小学校长兼任乡教育助理员,并负责组建民校。全县共建民校251所,入学人数达12902名。1951年,县分配给各区、乡扫盲干部32名,并拨给专款用于扫盲。将冬学运动委员会易名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将部分基础较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当年有常年民校133所,学员5143人。
1952年10月,县、区成立扫盲运动委员会。次年2月,县组织扫盲工作队,在晓岭乡(今里山乡晓岭村)作“速成识字法”教学试点。同时,对全县业余教育进行整顿,将扫盲专职教师分配到学区,重点掌握一所民校,辅导一至两个乡,全县统一使用《农民扫盲识字课本》,采用单元识字教学法(俗称小速成)。至1957年底,全县已扫除文盲21506人,占青壮年总数20%。是年,区(镇)、乡层层建立党委扫盲领导小组,县委设办公室,县文教科下设扫盲办公室。
1958年,民校改称红专学校(又称铁民校),并发动全县小学师生,深入农村社、队推行“同音字教学”。1960年,红专学校由1958年的1283所减为423所。至1962年大部分停办。
1963年开始恢复农民业余教育,全县配备扫盲干事17人,将红专学校、冬学一律改名为政治夜校”。1966年“文革”开始后,业余教育机构被撤销,农民业余教育停止。
1971年,恢复业余教育机构,农村办红民校。次年,本县自编《贵池农村业余扫盲课本》,供民校使用,1976年,马衙公社等先后办“五、七大学”、“五、七中学”和“五、七班”,因无基础,不久就解体。1980年,全县设扫盲夜校388所。1982年,县组织15000余名文盲入学。据当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12岁及其以上的文盲半文盲总数为176168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3.2%,近年仍有增无减。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