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池州府中学堂创建于贵池县城,邑人马富国、胡仲山先后任堂长。该学堂为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当年招新生80名,设两班。办学经费由省下拨,学生享受公费或半公费待遇。进入民国时期,该学堂停办。
民国8年(1919年)省立六邑中学建于贵池县郭西街试院,当年招新生160名,学制三年,翌年易名省立第七中学,民国16年并入省立第五中等职业学校。民国17年,又于城内九华街建贵池县立中学,为三年学制的初中,当年招新生110名。汪钟瑞、高德华、胡珩先后任校长。民国25年,该校改为农林中学。民国27年县城沦陷,城内各中学停办。29年在棠溪庄村姚(今棠溪乡)将私立战时中学改为贵池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当年招生120名。解决了部分小学生升学的困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贵池县立初中迁回县城九华街继续招生。
民国35年,国立第八中学所里分校由湖南迁至本县县城楼山街,更名为安徽省立贵池中学。校长欧阳良助。当年招初二插班生和高中新生各一班。
截至本县解放(1949年4月)时,县境公办中学仅两所,一省立贵池中学,一为县立初级中学。同年7月,两校合并,改称皖南区贵池中学。1952年依区划易名安徽省贵池中学。
1957年至1960年,本县先后兴办初级中学4所,即:杏花村中学、殷汇中学、乌沙中学和丁香中学(今属石台县)。1960年底在校中学生计2132人。
“文化大革命”中,废除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不经考试可直接升入高中,入学人数猛增。故本县于1968年将马衙农业学校改为马衙高中。同年,增设梅龙中学,至此全县中学增至7所。
1969年,杏花村中学并入贵池中学,并将原“安徽省立贵池中学”改名为“贵池县贵池中学”,(1978年恢复隶制和原校名)。截至1973年止,全县中学发展到27所,其中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16所,在校学生计7884名,另有57所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此间,提出“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普通中学猛增至5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增至145处,在校学生达22725人,大量挤占了小学校舍、师资和经费。同时,高中缩短为两年制。学生毕业后,少数被推荐升学,个别病留城内,其余均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
1977年,开始调整中学布局,将全县普通中学合并为28所。但小学附设初中班仍有242个班。经1980年以后的进一步调整,至1985年,全县设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30所。是年,各地附设初中班,计372班。学生20497人;全县高中45个班,学生2289人。1984年恢复三年制高中。
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全县有普通中学34所,其中初级中学30所,完全中学4所。在校学生25750人,其中初中生23394人,(含附设初中班学生),高中生2356人。
1987年,灌口乡杨桥村办起一所私立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50名。
1988年,全县普通中学36所,其中初中(含初中班)32所,完中4所。在校学生27960人,其中初中生25266名,高中生2694名。教职工1957名,其中专职教师1461名(初中1289名)。
1988年全县普通中学分校统计表

1980年至1988年大学、大专、中专录取情况表

1987年全县小学附设初中班统计表

中学选介:
贵池中学民国16年(1927年)创办,校址在贵池县城内九华街,初为县立三年制初级中学。其前身系县立高等小学堂。25年,县立贵池中学改为县农林中学(农业职业学校)。29年,改私立战时中学为县立初级中学于庄村姚(今属棠溪乡)。34年11月迁回县城。翌年,国立第八中学所里分校从湖南迁到贵池,定名为安徽省立贵池中学。38年7月,省立贵池中学与县立贵池中学合并,改名为皖南区贵池中学。1952年,随行政区划变动,易名安徽省贵池中学。
贵池中学具有革命斗争历史。民国17年,该校是中共贵池特支选定的活动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师生在山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贵池中学学生配合全国学潮进行“反饥饿、反内战”斗争。
新中国成立之初,贵池中学师生积极报名参军参干。自1950年12月底至翌年7月,先后有三批学生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贵池中学课程均按国家教育部规定设置。主要课程有政治、语文(五十年代后期分设文学、汉语)、代数、几何(六十年代与代数合并为数学)、英语、俄语(1958年停开)、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理卫生、动物、植物(六十年代开为生物)等。技能课有美术、体育、音乐。1958年,中国共产党贵池中学支部成立。1961年,贵池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62年至1965年,贵池中学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成绩中,数学、化学连续四年在全省名列第一位。
1979年至1988年的10年中,贵池中学共扩建校舍10141平方米,其中建实验室814平方米,教师宿舍3720平方米。1982年新建教学楼(四层建筑)2754平方米,学校勤工俭学工厂厂房374平方米。10年中,新添图书56379册。新增教学仪器价值达11.62万元,其中有电影放映机、自动化幻灯机、电子计算机、显微镜、录放机等。
1984年,贵池中学有11名学生在省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励。1984年至1986年的3年中,该校毕业生被国内大学本科、专科及中专学校录取的有293名,升学率为58.8%,其中有24名学生分别录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1987年和1988年,在378名毕业生中,有196名升入高等院校,升学率为53%。
战时中学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陷。次年9月,邑人夏友三等发起创办“贵池县私立战时中学”于峡川柯(今桃坡乡峡川村)。利用祠堂因陋就简办学。设三个初中班,录取男女学生90名。
民国29年4月,日军经白洋向九华山窜犯,战时中学撤离峡川柯。5月,在庄村姚(今棠溪乡)复课。
同年,战时中学有首届毕业生32名,这一批毕业生,大部分奔赴前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年秋,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称贵池县立初级中学。
洁莹中学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后,不少居民避居西南山区丁香树一带。抗战前就读于贵池城内或安庆的中学生相继失学。民国31年,杭韬在丁香树征得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罗洁莹的同意,在原办补习班的基础上,经当地爱国人士募捐,创办了初级中学一所,名为“私立洁莹中学”(取罗洁莹名)。是年,设初一、二年级各两班,招生130名。聘县长卢慕曾为名誉董事长,杭韬为校长。洁莹中学除新添部分教学设备外,大部分课桌均向民间借用。不少学生在居民家席地就寝。
洁莹中学学生主要来自沦陷区的乌沙、长晏及邻县东流、至德的接壤地区以及丁香等九个乡。学生以住读为主,男女兼收,战时交通不便,购买课本困难,大部分教材是油印的讲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洁莹中学迁至灌口继续招生。至1949年底停办。
杏花村中学县杏花村中学始建于1957年秋,校址设贵池西郊杏花村芜大公路东侧,始为初级中学,甘崇山任校长。1969年3月,该校并入贵池中学,遂将校舍全部让与县农机厂。1977年,县杏花村中学重建。新建校舍设于城西秋浦路西端路南,占地12.8亩,为完全中学建制。
1988年,设23个班(初中11高中12)在校学生1348名(初中666名高中682名)教职工97名。
殷汇中学创建于1958年,校址座落秋浦河畔殷汇镇,始为初级中学,建3个班,招生172人,首任校长吴道之。1972年,增办高中部。1979年被列为池州地区重点中学。1988年该校设24个班(初中12,高中12),学生1382名(初中662人,高中720人)。教职工88名,其中专职教师70人,校舍占地40亩,拥有实验仪器、电化教学设备价值数万元。贵池第二中学1976年创办。当年招初中一年级4个班,高中一年级2个班,共计学生300名。校址始设县城内市心街原酱园厂,名贵池县育红中学,池州镇隶,负责人陈世华(任校党支部书记)。次年更名为贵池第二中学,属县管,迁址于南湖路。1980年秋将城关中学(1978年8月建)并入第二中学。至1988年,该校有初中11个班学生571名,高中12个班学生641名,教职工94人。学校占地13.5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