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时期,贵池县城设有书院、府学、县学,乡、镇、村和城内街道有私塾。戊戌维新后,各地废科举,兴新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贵池知县候补湖南进士周景千的主持下,由邑绅王涤斋(源瀚)等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此为废科举后本县第一所新学。光绪三十三年,池州府中学堂在城内创办,为三年制初级中等学堂。学堂的教育宗旨是奉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与维新前的科举教育方向无本质差别,但教学内容已开始更新。
民国初,改学堂为国民学校。民国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法孔孟,重自治,”又提倡“普成健全人格,发扬劳和精神。”嗣后,学校设训导处,组织童子军,建立周训制,实行军事训练。
据民国37年统计,全县有小学187所(乡校40所,保校147所),中学4所,高校1所,当年全县月开支教育经费18300万元(法币),时值大米18374公斤。
民国38年贵池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各类学校201所,在校学生2100名,教职员工251人。建国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发展。50年代初,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村普遍兴办学校。1953年后,在稳步发展小学的同时,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1957年,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中学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自1958年秋季始,为了适应当时“跃进”形势的需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被打乱。翌年初,恢复正常。1960年至1962年,调整学校布局。1965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并发展中等专业和技工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教育事业受严重摧残,教育质量显著下降。
1978年后,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拨乱反正,尊师重教,使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1986年,全县每82人中,有1名中学生,每8人中有一名小学生。是年,贵池县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称号。至1988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601所,在校学生计101240名,教职工总计5157名(其中专职教师4348名),分别是建国前的3倍、50倍和20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