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副产品收购
明、清时期,本县输出的农副产品,主要有丝、茶、棉花、麻、葛、木板、木炭、漆等。民国时期,仍以青麻、各类植物油、茶叶、竹、木、柴、炭为大宗,鸡蛋、毛皮、杂骨等次之,均由私商经营。货物集散地主要是池阳镇的东门外和殷家汇两处水码头,输出渠道为镇江、无锡、苏州等地。
建国后,农副产品逐步改为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统一收购。1949年,本县商业部门农副产品购进总值为84万元,1978年上升到1000万元,1984年1442万元。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87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值8585万元,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收购4687万元,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收购78万元,非农业居民向农民购买3253万元。
茶叶宋太平、兴国年间,本县即有关于茶叶贸易的记载,并设有茶官。民国时,茶叶产销售多为地方和富商垄断,茶农受到严重剥削。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封江禁运,茶价低落。建国后,1949年至1951年,由国营茶厂收购红绿茶。1952年,国家委托供销商业系统收购茶叶,设高坦、丁香、詹坡等红茶收购站和墩上、白洋、刘街3个绿茶收购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收购茶叶45732担。其中1957年,年收购量达12657担。1961年,茶叶产销矛盾突出,除保证出口需要以外,曾一度紧缩内地市场,实行凭票购茶。1962年至1972年,本县茶叶产销处徘徊停滞局面。至1973年以后,始有转机。1982年,本县茶叶收购量达12372担,比国家下达任务超收27.2%。
蚕茧民国8年(1919年 ),本县观前、茅坦、马衙、流坡矶等地设有茧行,年收茧2953担。27年本县上市蚕茧达4千担,仅次于青阳,居全省第二位。1982年,我县收购蚕茧1208担,是建国后完成任务最好的一年。1983年比上年下降百分之十九。是年,按省规定实行蚕茧收购超基数加价的临时经济措施和分级定价评茧办法。
棉花建国前,本县棉花主要是自产自销,所产皮棉大部由棉农纺织成土布,除自做衣被用外,有少量出售,当时的“舞鸾乡老布”畅销皖南山区。1952年起,棉花由县供销社统一收购,在重点建社,重点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向棉农赊销大米、饼肥,并签订购销合同,支持棉花生产。1955年,全县设5个混合收购站。在收购旺季,划片定点约时收购,平时组织流动收购,还配合农业部门进行植棉技术指导。1981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棉农开始分户交棉,分户结算。
麻类建国前,本县麻行主要经营青麻、葛麻等。民国27年(1938)以前,贵池城内有方源盛、吴天一、李茂源、义太四家麻行。经营方式分“定盘”、“浮盘”、“收行佣”三种。“定盘”,即麻行利用外地资金与麻商签订合同,规定价格,按期交货。“浮盘”,是麻行以自有资金,按浮动价格进行交易。“收行佣”,即为麻行代客买卖,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一般在百分之五以内。
50年代初期,由中国土产公司皖南分公司委托县合作总社代购苧麻。1956年,县成立农产品采购站,经营苧麻业务。1961年,县供销社恢复经营苧麻业务。1964年,县成立棉麻公司至今。
据民国8年资料,本县麻类用途仅限于“粗细绳索、结网捻线”。至本世纪30年代初,贵池苧麻,开始销售往苏、沪等地,并出口日本。建国后,苧麻为二类物资,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计划,运销本省各市、县和东北各省。1977年,销售重点转向外贸。1979年外贸出口达1710担,占当年收购总量的47.6%。1980年以后,本县麻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调往铜陵市纺织总厂。
中药材本世纪40年代,药材由国药商店收购。县城规模较大的药店有仁寿堂、方寿堂、叶万春、孙裕后4家。1954年,由供销社为国营土产公司代购中药材,收购品类有半夏、五倍子、龙胆草等10余种。1955年,县供销社设药材经营处。1956年6月,县成立国营商业机构药材站,后改称药材公司。药材收购加工、销售均由药材公司经营,基层供销社接受公司委托代购。
禽畜以生猪、家禽、鲜蛋为大宗。建国前,本县的屠宰行、鸡蛋行、小猪行大都是独立经营的兄弟父子店。贵池解放前夕有屠宰工320人、屠商55户,鸡蛋行1户,小猪行3户。建国初期,生猪、禽蛋仍为自由收购。1952年开始实行生猪派购政策。1958年,实行禽蛋派购。自1984年起,国家取消对生猪、禽蛋的派购政策,并配合集市开放实行议购议销。由于鲜肉价格放开,允许个体肉商收购生猪,县食品公司生猪收购量下降。据1988年统计,全县生猪收购总量为406百头,其中国合商业3168头,只占收购总量7.8%;由非农业居民向农民购买37412头,占92.2%。
本县无大牲畜交易场所。乡村中有从事耕牛交易的经纪人,俗称“牛经纪”,耕牛买卖,由经纪人从中撮合。
二、水产品收购
建国前,水产品由私营鱼行购销。县城市心街有吴泰昌、陈鸿昌、毕为祺3家鱼行,吴行日成交鲜鱼3000斤左右,旺季可达万斤,均为无锡、上海、苏州等地客户代购,货主自行发运。1949年,贵池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水产营业组,隶属大通水产营业部。自1959年始,对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62年,县成立水产公司,下设城关、池口、乌沙、中河口、沙山、黄湓等水产收购点。1969年,县水产公司与食品公司合并。1978年又分设,归属于县水产局,下辖6个收购组和一个冷冻库。
1982年至1984年,在完成鱼货派购任务后,实行市场议购议销。1985年,取销派购,实行多渠道购销和养殖单位自行销售。


三、日用商品采购
抗日战争以前,本县生活用品如洋布、条格纺织品、西药等的进货渠道,主要是宁、沪一带。瓷器则由“江西车子”(独轮手推车)自景德镇输入。抗日时期,由陆路从南陵进入针织品和肥皂、香烟、火柴,由江苏梅渚及本省屯溪、宣城、广德等地进入食盐。
建国后,自50年代至1979年,日用小百货、轻纺工业品、五金交化电器、食盐、糖烟酒、石油等,由省分配计划指标,由国营百货公司到芜湖、安庆、合肥等省内二级批发站批发,再由百货公司批发给供销社和各商店零售。
1979年以后,商业政策放宽。为减少进货环节,百货公司、供销社和个体商业户均可到全国各地自由进货。根据消费习惯和运输成本,各类商品以本省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东南沿海省市为主要进货渠道。
针纺织品、橡胶、塑料、交电、小百货等产品,在本省各市、县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北、上海等地进货。卷烟主要到蚌埠、芜湖卷烟厂进货,合肥、南京次之。
糖类(白糖、红糖、黄糖、冰糖),1981年以后部分商品由广东糖厂进货。
酒类,有300多个品种,从上海、杭州、吉林、贵州、四川、山东及本省本县等产地进货。
有200多种小食品,从芜湖、上海、杭州、武汉、安庆、合肥及本县进货。干鲜果、调味品,从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进货。罐头食品,从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进货。罐头食品以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山东、辽宁等地的肉类罐头为主。
食盐,在1979年以前,主要有山东青岛盐,由地区盐业公司调拨。“文革”期间曾调入天津塘沽芦盐。1979年以后,从浙江、福建进货。另有江西矿盐,江苏、湖北等地盐货进入本县市场。
鲜菜类的供应,本县自产自销量占80%左右,品种约数十种。1980年以来,由外地运销本县的蔬菜量每年占20%左右。主要有本省枞队县桂家坝、老洲头的大蒜、藕、胡萝卜、雪里红、韭菜。铜陵的冬瓜、马铃薯、生姜、蒜子。繁昌的冬瓜、马铃薯。冬季则有广东、南京、铜陵、马鞍山等地的青椒调入本县蔬菜市场。
酱菜,主要从芜湖、安庆等地调入。本县酱园厂亦有批量生产。
本县豆制品供应充足,对调节淡季蔬菜供应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废品回收
1952年,由县供销社接收国营土产公司收购的杂铜126担。1953年,县供销商业系统开始经营废品回收业务。由县城至基层供销社、双代店,全面铺开网点。主要收购废铜、锡、废胶,兼收羽毛、皮张。1957年以后,增收废纸、废麻等。1981年全县收购废品总额83万元。1982年42万元。1983年45.2万元。1984年底,县成立物资回收公司,采取固定收购和发展走村串户的货郎担,上门收购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扩大废旧回收业务。近年,收购报废汽车和报废机电品的业务量增加。1987年统计,全县废旧品回收金额增至94.3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销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