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没有农业排灌机械,汛期降雨,涵闸不能自排时,圩内靠沟湖屯蓄,超过屯蓄能力,便酿成水灾。
1954年,水灾严重,购进柴油机6台共68马力,是本县有农用机械之始。1956年,增至28台378马力。1958年秋江圩建成木闸、洋闸、建国高站、建国低站四个锅驼机排涝站,装机28台2100马力,圩区始有固定排水设施。与此同时,购进一部分柴油机,煤气机等小型机械,到1960年全县拥有各种农用机械共90台3641马力。
60年代,以发展柴油机为主,电动机为辅,1966年后,锅驼机逐渐为柴油机所代替。1969年,全县有机械设备476台21656马力,其中柴油机占54%,电动机占32%,锅驼机仅占5%。到70年代,大部分固定排灌站改为电力排灌,代替了柴油机,柴油机则用于抗旱排涝流动机组。从1973年起,锅驼机已全部淘汰。
1979年,为了提高灌溉质量,节约用水,在池州镇郊区和一些种植经济作物的山、丘区,发展喷灌。截止1987年,全县建电力喷灌站4处,装机11台84千瓦,移动喷灌机(内燃机带)46台552马力,总灌溉面积1900亩,多为蔬菜、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1988年,全县拥有水利排灌机电设备1865台,52244千瓦,其中电动机916台,占49.1%,内燃机949台,占50.9%。机电排灌固定站装机1000千瓦以上的有4处,500~1000千瓦的17处,200~500千瓦的17处,多分布在圩区,200千瓦以下90处。重点站建设情况简介如下:
一、木闸、万成站
本站位于秋江圩木闸乡,两站控制面积37.4平方公里,受益耕地3.56万亩。
木闸站建于1957年,由省水利厅设计与施工,翌年竣工投产。原为75马力锅驼机配PV—4型水泵7台,扬程5.5米,排水流量5.4秒立米。1966年改锅驼机为电动机,电源为殷汇变电所,线路长9.9公里,站内有7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由于机泵老化,使用久,磨损大,以致机械效率不高,影响排涝效益。
1976年兴建万成电力排灌站,排灌结合,共10台机组,28ZJ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总装机1550千瓦,设计流量13秒立米。出水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压力涵箱,断面3×2.5米,长88米,站前控制闸为3孔3×3米浆砌圬工结构,站内有1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
该两站设计排水总量为18.4秒立米,排水模为0.49秒立米/平方公里,主要配套工程,除宽80米长3200米万成河为排涝干渠外,又新开排涝沟10条,总长16.1公里,支沟10条长7.8公里,灌溉干渠一条,长2.5公里,放水涵闸19座,各类桥梁25座,倒虹吸3座。
自1976年万成站投入运行后,11年中,木闸站仅开机一次(1983年),机电设备已老化锈蚀,不能继续运行,根据水利厅《关于试行国营排灌站机电设备报废办法》的文件精神,县水电局下文决定:木闸站停止使用,机电设备作报废处理。1988年起不再承担排涝任务。
二、洋闸站、新河站
位于秋江圩阮桥乡,控制面积30.72平方公里,受益耕地2.18万亩,基本旱涝保收。
洋闸站建成于1958年,原有锅驼机13台套,装机975马力,设计排水流量6.36秒立米,排水标准5年一遇。1969年起先后改为电动机,安装55千瓦电机12台,75千瓦电机1台,总装机735千瓦,排水流量提高到8.1秒立米。
该站电源来自殷汇变电所和高脊岭变电所,10千伏线路两条,本站至木闸6.5公里,至高脊岭6.2公里,站内配有560千伏安变压器两台。
由于大面积垦湖造田,圩内调蓄能力降低,一座洋闸站已不能满足排涝需要。因此,1976年兴建新河电力排灌站,8台机组,28ZL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总装机1240千瓦,设计流量10.8秒立米。
两站设计总流量17.16秒立米,排水率为0.586秒立米/平方公里。新河站建成后,开通干渠25公里,支渠44条62公里,建节制闸43座,倒虹吸1处,渡槽1座,各类桥梁55座,大大改善了排区水利条件。
三、新河坝老站、新站
新河坝电力排灌站位于秋江圩西部晏塘乡境内,总控制面积40.82平方公里,耕地2.5万亩。
新河坝老站始建于1961年,当时为一级提水电灌站,总扬程19米,灌溉晏塘、普渡、乌沙三个公社2万多亩农田。到1963年已完成进水闸,进水池,临时厂房等设施,干渠工程基本完成,安装12丰产24型水泵8台,架设由铜山矿至新河坝6.6千伏输电线路一条,计长16公里。
由于老站站址选择不当(在外江),厂房狭窄,防洪问题未获解决,工程布置和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1964年重新规划,将站址从坝外移至坝内,改为排灌结合站,1964年冬开工,次年7月竣工,投入运行。
该站两级提水净扬程18.2米,一级站为排灌站,共4台机组,28ZCB—70水泵,配130千瓦电动机,总装机520千瓦,设计流量5.4秒立米,二级站为灌溉站,8台机组,12丰产24型水泵,配55千瓦电机,装机440千瓦,灌溉流量1.9秒立米。
该站主要设施有:机房2幢,一级站96平方米,二级站168平方米,管理站房17间,4000平方米,站前控制闸一座。主要配套工程有:外江引水渠500米,干渠控制闸2座,防洪闸1座。
建站初期,电源来自铜山矿变电所,1971年改从殷汇变电所输送10千伏电源,线路长18.5公里,站内有750千伏安变压器2台。
由于丘陵区面积大,撇洪工程艰巨,加上围湖造田,蓄水区减小,因此老站已不能满足排涝需求,1976年又建新河坝新站,1977年竣工。设计10台机组,28ZCB—70水泵,155千瓦电机,共1550千瓦,设计流量15.0秒立米,建有2孔2.5×2.5米自排闸一座,2孔2×2米站前控制闸一座。
新站电源在殷(汇)高(岭)35千伏线路T接直变供电站,内有1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
新河坝新、老两站排水流量为20.4秒立米,排水率0.5秒立米/平方公里,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初期,两站分别管理,统一排水,统一负担。1987年新老站合并,由县水电局统一管理。
四、东南湖排涝站
位于城郊东南湖圩,分杏花村和下清溪两站,共同负担圩内42.2平方公里排涝任务。两站都是排灌结合站,但灌溉工程一直没有配套。
杏花村站负担南湖29.72平方公里排水任务,1970年动工,1971年投入运行。第一期装机5台,36ZL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设计流量10秒立米,排水率0.34秒立米/平方公里,由于排水率偏低,城区花水大,南湖的居民区和蔬菜种植区,常遭内涝,以1983年最为严重,随于1984年进行扩建。第二期设计装机5台,1986年安装2台,1987年安装3台机组,28ZC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增加排水流量9.0秒立米,满足排涝需求。
下清溪站位于东南湖江堤末端,负担东湖排涝任务,排水面积12.48平方公里,耕地1.3万亩。该站1966年施工,1968年投入运行,装机3台,28ZCB—70水泵配130千瓦电机,共390千瓦,排水流量4.5秒立米。1987年冬,投资18.8万元,进行机泵更新,改为155千瓦电机,计465千瓦。
为确保白沙湖堤安全,汛期抢排白沙湖水,降低水位,于1975年扩建下清溪站,新增装机4台36ZL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计620千瓦,设计流量7.2秒立米。
两站电源均为杏花村变电所。杏花村站线路长1.0公里,站内有400、220及2×750千伏安变压器4台;下清溪站输电线路3.9公里,站内有1000和630千伏安变压器各一台。
五、梅龙站
梅龙站位于大同圩江堤,与江墩站、刘村渡站共一个排区,面积40.8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江墩和刘村渡站建于1967年,两站装机875千瓦,总流量8.8秒立米,排水率只有0.216秒立米/平方公里,远远不能满足排涝要求。为此,1974年兴建梅龙电力排灌站。
梅龙站有8台机组,28ZLB—70水泵配155千瓦电机,总装机1240千瓦,流量10.4秒立米,3站总排水流量17.2秒立米,排水率0.422秒立米/平方公里,相当十年一遇排水标准,电源为观前变电所,站内有1000和7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
六、桐梓山电排站
位于桐梓山乡大同三圩,始建于1966年,为军垦农场服务,三圩来水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圩区12.0平方公里,丘陵区3.4平方公里,原设计装机4台排水流量3.4秒立米,低于五年一遇排涝标准,极易造成涝灾。1983年,11430亩受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圩区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274.63元下降到184.2元,1984年又遭涝灾,早稻无收,中稻严重减产。
1986年县水电局作除涝补点规划,确定防洪标准和原则,除涝按十年一遇装机,汛期三日降雨(262毫米),三日排出,圩内沟港按纯圩区面积8%规划完成,闸站结合在原址扩建。
改建后总装机810千瓦,除涝流量8.1秒立方米,增加36ZLB—100型水泵2台,配250千瓦电机。该泵单机流量2.7秒立方米,在我县为首次使用。该工程1986年冬施工,1987年投入运行,计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砌石426.9立方米,混凝土277立方米,经费29万元。
该站电源初建时为大通镇变电所,1976年改由观前变电所,现有10千伏线路长11.5公里,站内有560千伏安变压器2台,由桐梓山乡管理。


上一篇:第一节 涵闸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