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前,本县农田灌溉以修建小型塘坝和堰塥等蓄水引水工程为主。费用多赖私人自筹和施舍捐助。有时官府也倡修一些水利工程,明洪武中,池州知府赵安在城西南150里汇狮龙山泉浚查村堰,灌田1300余亩。民国时期,每遇灾年,政府亦拨少量资金,以工代赈,兴办地方水利,实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明嘉靖《池州府志》载:嘉靖二十四年,贵池全县有水塘17顷83亩3分6厘(内民宅塘17顷31亩6厘)。清光绪九年《贵池县志》记:有塘10口,堰塥28座。
民国以后,人口增多,耕地不断扩大,塘坝数量也随之增多。1948年统计,全县有水塘8230口,蓄水2206万立方米,堰坝1790处,有效灌溉21.0万亩,其中保证灌溉面积9.5万亩。但由于时局动乱,民不乐业,农业生产得不到发展,以致多数塘堰年久失修。
建国初期,半数以上塘埂单薄,渗水严重,堰塥损毁,失去灌溉作用。50年代,按照“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本着“民办公助”的形式,除对原有塘坝堰塥整修加固,扩大蓄水量外,并因地制宜增建一大批新的“当家塘”。原中共池州地委书记胡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两山夹一凹,中间打道坝,能小则小,能大则大,当年受益,逐年扩大”的防旱措施,为广大干群所拥护。据1987年统计,全县有水塘、堰塥10600处,有效蓄水量544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
进入70年代,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新建一批电力提水灌溉站,使灌区不断扩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