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原白洋河道过上清溪后入平天湖(东南湖)贯穿湖心,绕县城南门和东门外,在百牙山附近与白沙河(旧志称横河)相会,于下清溪入秋浦河故道,在江口乡钱家山入注长江。
东南湖,三面环山,北临长江,全湖面积42.2平方公里,地面高程一般在10~12米,湖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耕作。但是,由于无防洪堤坝设施,每年汛期,内有白洋河山洪入侵,外受江水倒灌顶托,形成一片汪洋。沿湖的池州、双桥、里山、清溪、江口等乡,有9600亩耕地常遭淹没;贵池至青阳交通受阻;城内街市行舟;加上湖内钉螺密布,疫疾流行,给生产造成极大困难。
1960年,贵池县委组织劳力在南湖圈圩,以期消灭钉螺,扩大生产,后因缺乏经费半途而废。
1964年10月,县委再次报告省委,提出结合灭螺围垦东南湖。11月省委批示:由省水电厅、安庆地区水电局、贵池县水电局、交通局、血防站等单位组织复勘,提出规划意见,由安庆专署上报省人委。同年12月23日,安庆专署转发省人委《关于兴建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的通知》,基本同意上报计划。1965年3月批准设计任务书,7月批准扩大初步设计。同年冬成立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建勤施工,中共贵池县委副书记郭景孝任指挥长。
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施工方案是:在杏花村切岗,使白洋河改道与秋浦河汇合,由池口入江,新建下清溪江堤、白沙湖和白洋河堤,围成一个东南湖圩。防洪标准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计划土方381.5万立方米,石方8740立方米,混凝土1320立方米。
全部工程计划三年完成,五年配套,后因进行“文化大革命”时间推迟,实际工程分三期实施。
一、第一期工程(1965年冬至1967年春)
杏花村切岗切岗是东南湖围垦关键工程,全长2555.5米(包括上下游引河),其中切岗段长932米,最大切深15米。新开河底宽70米,土质一般都在6级以上,上层是黄色粘土,中层为白色高岭土,粘性很大,下则为砂砾层,开挖困难,施工艰巨,采用爆破、拉坡机和人力车等措施,提高工效。
下清溪江堤自池口至下清溪堤长2950米,于1965年冬,组织民工3740人,完成土方26.2万立方米。
云子畈白洋河堤自车山咀至老河口(狮子团),堤长2750米,上堤民工1810人,完成土方12.6万立方米。
杏花村大桥1966年底建成,桥长161.9米,全宽10米(路面宽7米),设计标准:荷载汽拖60吨,为7孔圬工拱桥,单孔宽20米,由省交通厅设计与施工,用经费53万元。
白沙湖堤堤长4030米,顶宽3米,堤顶高程14.5米,外边坡1∶3,内边坡1∶2.5。南段2000米,外坡用于砌块石护坡,内有8米宽平台,计土方27万立米。该堤断面系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根据勘探土工试验资料作稳定分析而得。该段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地质为软弱淤土层。
民生圩退建由于白洋河改经秋浦河入江,为不影响秋浦河泄洪,将民生圩退建,退建长1500米,土方27.3万立方米。
下清溪闸5孔拱涵,单孔净宽3米,高3米,三孔排白沙湖水,二孔排东湖圩水,闸基坚实。
以上东南湖围垦灭螺第一期工程共动员民工20225人。
二、第二期工程(1967年冬~1969年春)
下清溪排灌站1967年开工,1968年春竣工。装机420千瓦,配28ZLB—70水泵。
齐山埂加高完成杏花村切岗和大桥工程后,为使东湖片先发挥效益,将齐山埂加高2米,培修外坡,埂长2100米,南段因基础软弱,曾抛石、打桩固脚。1968年冬开工,1969年春竣工。同年,南门堵坝,截断老白洋河流。
三、第三期工程(1969年冬~1975年)
白洋河堤1969年大水,齐山埂溃破,东湖片未能受益。中共贵池县委决定兴建白洋河堤,(自老河口至杏花村大桥),最后完成东南湖主体工程。白洋河堤长9000米,顶宽4米,内外坡1:3,内坡有10米宽平台,土方153.6万立方米,1969年冬组织5万民工,60天全部完成。
杏村闸站杏村闸和电力排灌站(装机5×155千瓦)与白洋河堤同时开工,1970年春基本建成。1984年杏村站扩建,新增5×155千瓦机组,当年安装2台,1987年全部装齐。此后,进入圩内排灌渠系开挖及建筑物配套阶段,分年投资,分期实施。
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大小施工项目28项,前后费时10年,总投资746.9万元,其中国家和地方投资503.4万元,群众负担243.5万元,共完成土方525.86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混凝土0.58万立方米。
东南湖圩保护耕地3.0万亩(内新垦耕地2.0万亩),灭螺面积2900万平方米,占该区有螺面积的99%。保护区为里山、池州、清溪、江口、马衙等乡的部分村落,东南湖农场,及池州镇、学校、厂矿等44个单位,总人口约6.7万人,既增加农业收入,又消灭了钉螺,维护了交通,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