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现有鱼类养殖品种7—10个,以滤食鱼(俗称肥水鱼)为主,鳙、鲢、青、草鱼历来是四大养殖家鱼,近年鲤、鲫、鳊、鲂等经济价值高的鱼种养殖发展快,在养殖方法上逐步由粗养向精养方向发展,大湖水面逐步形成粗中有精,以精养促粗养的格局,池塘精养面积由1986年的4300亩,增加到1987年的5580亩。1987年,全县鱼类总产量4156吨,其中人工养殖3748吨,占成鱼总产90%。本县养鱼水面单位生产水平,据1987年统计,全县亩产37.5公斤,其中湖泊、河流平均亩产27.5公斤,好的35~40公斤,差的15~20公斤;池塘平均亩产185公斤,好的300~350公斤,差的100公斤左右;水库亩产一般只有15~20公斤。
一、湖泊养鱼
中、小型湖泊是本县渔业生产的主要基地。50~60年代,湖泊养渔仍沿用传统的灌江纳蓄法,辅以投放。1957年以后,全县各大圩口均先后建成水产养殖场。70年代初,逐渐重视人工放养。80年代按“大、多、优、全”的要求,投放鱼种,引进新品种。1987年,养殖场发展到90个,其中重点场有国营白沙湖、天生湖、大同圩养殖场,和区、乡办的十八索、庆丰圩、马料湖、丰收圩养殖场等。
二、池塘养鱼
建国前,本县丘陵地区农户普遍利用“烟火塘”养鱼,1953年,全县有鱼塘1000个,共5000亩,历年放养鲢、鳙等鱼苗约10万尾。1958年起,改由集体放养。70年代后,由于政策、管理、技术等原因,农村池塘多数放弃养鱼,少数放养的,产量也不高,仅供腊月分“过年鱼”。198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塘随田走,联户个体放养增多,各养殖场也增挖精养鱼塘。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发展到22076亩,其中精养渔塘5580亩,平均亩产200~250公斤。
三、水库养鱼
本县大部分水库均可利用养鱼。1981年,马衙水库264亩水面养鱼,产成鱼1万公斤,平均亩产38公斤;殷汇施畈水库30亩水面养鱼,产成鱼2500公斤,平均亩产83公斤。1987年,全县水库养鱼面积为4752亩。
四、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形式:一是沿江湖低圩田实行一稻一鱼,即早稻收获后,立即蓄水养鱼;二是在稻田开沟,一面插稻,一面养鱼。
1977年,高岭中和养殖场在县水产部门的帮助下,进行稻田养鱼,至1983年,六年中共培育大规格鱼种(3~4寸)101万尾,早稻单产比一般水田增产10~30%。1984年,全县推广稻田养鱼3500亩,1985年增至16253亩,但有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效益不佳。1986年以后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大大缩减。1987年稻田养鱼540亩。
五、流水养鱼
牌楼乡大山村地处高山,不产鱼,相传,旧时过年餐桌上摆的是木制“鱼”,以示吉利。1984年,利用山溪流水,砌大型水泥池,试行流水养鱼,投放大规格吃食性鱼种,次年有13户推广,年终都取了鲜鱼过年。
六、网箱养鱼
1986年根据科技“星火计划”,本县高脊岭乡养殖场试行网箱养大规格鱼种和成鱼,亩产达6000公斤。1987年池州镇胜利渔业村、马牙乡四岭水库、观前区十八索养殖场试行网箱养鱼,投放面积共5亩,其中鱼种网箱2亩、成鱼网箱3亩,每亩投资约1万元。网箱养鱼投料管理方便,由于实行高密度精养,单产较高。
上一篇:第一节 苗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