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生动物
鱼类本县鱼类品种105种,可分湖泊栖息,江湖半回游和过河口回游三个生态类型,分属10目25科。常见鱼种有鲢、鳙、鲤、青、草、鲫、鳊、鱼白、鲂、鱼固、鲚、鳜、鲟、鲥、银、鱼君、麦鱼等,近年又引进团头鲂、杂交鲤、罗非鱼(未推广),青、草、鲢、鲤、鲫、鳙是本县主要养殖鱼类,年产量较高。鳜、刀、鱼君、麦、鲥鱼,是本县珍稀鱼类。
青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青鱼以螺、蚬、蚌等为食,生长快,三年可长3—4公斤。在天然湖泊和水库中生长,最大的可重达50公斤。青鱼肉肥味鲜,腌制后其味更佳,是本县优良的养殖品种之一。
鳜鱼:属于鲈形目鱼耆科,亦称桂花鱼。是我县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常年见于鱼市。常见品种有翘嘴鳜、斑鳜、大眼鳜、暗鳜等。70年代以前,本县年产鳜鱼5万多公斤,由于鳜鱼是食肉性鱼类,故在渔业生产转向以人工养殖为主的初期,不作养殖,产量逐年下降。1988年本县人工养殖鳜鱼获得成功。鳜鱼肉质细嫩,食味鲜美,糖醋鳜鱼是宴席佳肴。
刀鱼:属于鲱形目鱼足科,又称刀鲚、毛花鱼,全身银色体狭长侧薄形如柳叶,背部淡灰,腹部淡白,肉质肥而不腻。每年阳春之月,本县长江水域捕捞刀鱼。
麦鱼: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因其形体似麦粒,又值麦收时节盛产,故称。本县麦鱼产于唐田、清溪河柏山、山边徐村一带,一般年产干鱼1500~2000公斤,近年由于河水遭工业废水污染等原因,产量大减。唐田麦鱼产于尚书,唐田的沿河水面,50年代至60年代,年产干麦鱼1000~1500公斤,70年代后由于水系变化,年产量仅500公斤左右,麦鱼销售价格高于其它鱼种。
鲥鱼:水产珍品,每年端午节前后产于长江,因其出鱼有时,故名“鲥鱼”。端午节前为鲥鱼,端午节后为响鱼,鲥鱼形秀而扁,色白如银,肉厚多脂,尤以鳞片脂多,为一般鱼类所不及。本县江段是捕捞鲥鱼的有利地埠,每年4~5月,鲥鱼由海溯江而上产卵,渔民适时挂钩张网。1981年,本县捕捞鲥鱼570公斤。1983年,本县产鲥鱼503公斤。1984年以后,由于滥捕和下游江段渔民的截捕,现在本县江段鲥鱼已稀少,1987年,国家明令禁捕。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亦称鳇鱼(大腊子)。每年5~6月,群集于海口,秋季溯长江而上,至四川金沙江产卵。中华鲟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建国后在本县乌沙江段有捕获记录。
白鲟:属于鲟形目白鲟科,亦称象鱼。古时黄河、淮河、长江皆产,现仅长江出产,为我国所独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鱼背长一二丈,上无行甲,其肤色青碧,故有“碧鱼”之名,其鼻部有一特长的触器,眼小口大,弧形,上下颌有细齿,栖于长江,有时也进入大型湖泊。该鱼健游,性凶猛,主食鱼虾、蟹,生长迅速,形体特大,渔谚:“千斤腊子万斤象”,象即指白鲟。
鲸类本县长江水域有白暨豚,江豚等珍贵水生动物。
白暨豚:谷称白旗,属兽纲鲸目喙豚科,体重可达数百公斤,白暨豚的大脑结构具有精巧的声纳系统和回声定位功能,在仿生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本县和芜湖、铜陵等地均有关于白暨豚的捕获记录,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江豚:俗称江猪,常见于本县江段,一般三、五成群,喜近岸活动,江豚脂肪厚,约占体重的23%至36%,出油率为70%至80%。新鲜洁净的江豚油可同植物油混合食用,亦可作制造肥皂原料,其肉可食,骨可制胶,肝可制海豚肝油。
其它水产品本县其它水产品有螃蟹、淡水虾(青虾、白虾)、珠蚌、螺蛳、龟、鳖等。螃蟹主要产地在郭港圩、天生圩、黄盆等地,秋浦河入江处梅里闸口附近每年亦有少量捕捞。1975年本县收购螃蟹3.8万公斤,1983年下降至1.74万公斤。本县螃蟹生产主要靠天然捕捞。渔民除用网捕外,在闸口放置稻草捆,螃蟹顺草捆向上爬行,即可捕捉。80年代,本县试行人工养蟹获得成功。
本县龟类品种很多,1983年本县发现鹰嘴龟(又称蛇蝎龟),其嘴与鹰嘴相似,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据有关资料称,鹰嘴龟能捕杀老鹰。
70年代,本县引进河蚌育珠技术以后,三角帆蚌、褶纹蚌数量大增。
水禽本县水禽有野鸭、中华秋沙鸭、雁、白头鹤、鸳鸯、白鹭等,其中有些禽类近年少见。60年代以前,本县野鸭品种多,数量大,一般有绿头鸭(对鸭)、斑嘴鸭、尖尾鸭(三鸭)、花脸鸭(六鸭),绿翅鸭(八鸭)。野鸭属候鸟,夏季生活在北方,冬季结群南迁,在历史上,我县升金湖、马料湖、天生湖、东南湖、乌沙圩、白沙湖、十八索均是野鸭栖息越冬处所。50年代,本县年捕野鸭数万只,猎捕方法,一是乘小船在水面用土铳捕猎;二是网捕。60年代后,随着水利建设发展,湖泊、沼泽面积锐减,野鸭栖息范围缩小,加之农药普遍使用,野鸭逐年减少,现国家环保部门已明令禁捕。个别地区渔民捕得幼野鸭,经过驯养,可与家鸭合群。
二、水生植物
本县水生植物有莲藕、芡实、菱角、茭瓜、荸荠、芦苇、蒲草等。
莲藕县境沿江圩区盛产莲藕,产地主要分布于铜山、木闸、晏塘、阮桥、高脊岭、马衙、茅坦、梅龙、观前等乡的湖泊地带,湖田、塘沟生长较多。本县莲藕大部分是野生籽莲,秋季采莲,冬季挖藕。1950年至1960年,全县共收购莲籽83300公斤。县供销社于1958年收购藕粉25000公斤,1961年收购荷叶300担。1970年以后,由于水面缩小,莲藕产量下降,至80年代,不少水面实行责任承包,莲藕生产有所发展,产量相应上升。
芡实俗称鸡头,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种子称芡实米、鸡米,营养丰富,茎可入药,叶柄、花茎能当蔬菜,根茎可作饲料。芡实产地分布广,本县铜山、双桥、晏塘、阮桥、高脊岭、梅龙、观前、马衙、茅坦等乡的湖泊与沼泽水面均有野生和栽培。60年代,一般年产芡实米千担左右,近年来产量下降。
芦苇又称芦柴,本县沿江洲地均产。现有芦苇面积1839亩,分布于铜山、乌沙、江口、梅龙等乡境内的扁担洲、黄龙州、大冲泊、铁铺、果脚、牛头、仙姑店等处。据1980年统计,全县芦柴总产13488公斤。芦苇是本县主要防汛物资,故芦苇生产与收购,由县水利部门管理。芦苇茎,可制芦席,也是造纸主要原料之一,芦根可药用,荻芦笋可食,春季,本县菜市场有大批新鲜芦笋出售。
上一篇:第一节 水面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